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

2022-12-26 18:43:41李俊江
中文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技能

韩 璐 周 佩 李俊江

(菏泽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2)

一、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1.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当前,就业竞争激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想要在应届毕业的千军万马中谋得生存就要精准把握自身优势,做到精准就业。与普通高校注重学术培养不同,高职院校“能力本位”,关注学生的“岗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在培养的方式上技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胜任一线岗位要求和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技能人才的本身就与工匠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训中,他们身处一线,潜移默化对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等品质有着更深次的理解和感悟,使其拥有更高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在就业市场上能够更受技能型企业青睐。另外,长期的操作实践和技能培训让高职大学生拥有在工作岗位中合理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操作实践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要,减少试错成本,减少企业在用工培训和培养上时间消耗,切实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1]。因此,在就业市场上,高职院校大学生因其自身特点,更受工业型企业青睐,其就业留存率也相对较高。

2.是实现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重要举措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功能与地位的全新判断,也是职业教育“下一盘大棋、打一场翻身仗”的逻辑起点。国家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重大论断。可以说,党中央对职业教育重视的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从高职教育的提质培优要求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都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2]。

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与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高职院校提质培优与工匠精神的培育都是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者均面临着高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缺乏、职业认同感较低、高职院校优质教学和实践资源不足能诸多问题。二者想要摆脱困境,有着相同的着力点。另一方面,想要把“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千方百计为全社会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终身化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培训,由关注学生单一技能的提升到技能提升与精神品质的塑造双向发力,就需要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确保让学生在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机会获得必要的技术技能与职业品质,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幸福感、获得感和荣誉感[3]。

3.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现实需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它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内容,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追求高质量。当前,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过程中,想要赢得地位和口碑,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而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要实现制造业2025发展目标,需要全体从业者,以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中国精品。由此看出: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关键要提高从业者的内在素养。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也只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打磨工匠技艺,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才能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辉煌转变。

二、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类院校在践行工匠精神方面还面临诸多困境。

1.高职学生本身缺乏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

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对工匠以及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程度不高,高学历高文凭在传统观念中依旧处于高位,知识优于技能。正是因为传统观念长期占领认知高位,从而导致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认同度较低,走上工作岗位后,因多为基层一线技术岗位,对自身工作能力持较低的认可度,职业认同度不高,仅仅以完成程式化的工作为目标,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深度探寻动力。另一方面,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相较于本科教育而言,高职院校生源整体上文化基础较弱,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约束性欠缺,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基本或熟练掌握某种技能。

2.高职院校缺乏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教学实践

在我国,职业教育教育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但目前部分职业教育院校在教学中,把职业教育简单地看作技术教育,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技能的锻炼,而忽视学生内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例如,仅通过课堂上仅仅通过播放一些类似《大国工匠》等纪录片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之间鲜少有关工匠精神的深度交流与探讨,无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培育效果。此外,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学生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注重自身的心理体验,而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的“理论输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本身无法有效自我参与,无法深刻领会工匠精神,导致工匠精神培育陷入收效甚微的困境。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1.高职院校要树立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职业价值观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摒弃以往过分注重职业培训的思想,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真正把培养学生的着力点从职业性转向教育性,才能沉淀出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才能真正培育出学生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将“立德树人”的任务真正落实,注入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4]。德育无论在任何教育阶段都是首要的根本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要本着教育性教学的目的,不可过于注重专业教学的发展而忽略德育的培养,应该让专业教育与立德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实现高职院校德育与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机协调,可以聘请优秀工匠进校园,给学生讲述自己工匠之路的事迹,打破理论与现实的障碍,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近在咫尺。每个专业可以举办劳模案例分享主题班会,让学生自行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劳模故事进行课堂、班会分享,在交流与探讨中激发其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把握。另外,还可以采取榜样激励,同伴共勉等方式来树立高职生的正确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5]。

2.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育工匠精神是一个长期淬炼的过程,工匠精神虽萌芽于技术之中,但却传承于教育之中,教育教学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想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将工匠精神落实到位,广大高职院校身上自是肩负着巨大的任务,各院校应该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教育教学做到无缝衔接。比如,学校的课程设置环节、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环节等都要保证纳入足够多的工匠精神培育内容。高校可以根据职业教育本身价值诉求重新制定适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内容,建立与工匠精神有所联系的新的课程体系、新型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来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各院校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做到充分的因材施教、因材塑匠,将工匠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教师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告诫学生不仅要掌握技能,更要掌控技能,抱有对技能的敬畏之心,才能达到使技艺变得精湛甚至出神入化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耐心和专注,用心品味“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深刻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式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践来强化工匠精神的体验式、养成式教育,在纯理论教育和重技能培训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陷入两个极端,要从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的根本要求出发,从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出发,为高职院校提质培优提供思想武器,为工匠精神培育奠定社会基础[6]。

3.重视校园文化对于工匠精神的熏陶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含有丰富教育性素材的文化载体,与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富有工匠精神特征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无形中感染着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来宣传和倡导工匠精神,将其有效融入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诸多方面中。具体来说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撰写工匠精神校报、优秀工匠摄影大赛、举办工匠大师优秀事迹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举办专题讲座和图片展览、在校园网站中建设工匠精神专区、校园官微和官博定期推送工匠精神宣传文章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打造弘扬工匠精神的具化器物,比如建立古代工匠名人的雕塑,摆放工匠大师精雕细琢的产品供学生鉴赏,在学生必经之路粘贴有关工匠精神的相关标语以及用大屏幕循环播放《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等优秀工匠精神宣传纪录片等。重视校园文化对于工匠精神的熏陶和指引作用,发挥出校园文化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最大的价值,让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是高职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保障,提升双师型师资在整体师资中的占比对于培育工匠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师型师资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聘用具有专业相关实践经验且理论知识渊博的专任教师,另一种是聘请具有丰富一线操作经验的技术骨干、技术专家担任企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证书培训等任务,以此来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先决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完善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等教学间隙赴企业交流锻炼,让教师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就业动态和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与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系统化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立足实际,结合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新途径,为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5.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通过对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实训现状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没有实训经历的学生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两个方面表现欠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训,而专业实训的主要通道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职业教育因其“职业”二字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即职业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及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培育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必须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强化企业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赋予高职学生以学徒、学生的双重身份,通过不断体验两种不同角色身份切换的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人的品质和特征,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工作中。也可以推动校企联合育人结合模式:把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学业规划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校内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和校外工厂实践训练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思想素质教育相结合、学生德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还应积极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并以培养出优秀的工匠型人才为一致目标,二者合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起组成双师型师资队伍,一同携手监督整个培养过程。另外,还可以在企业生产一线设立优秀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学生观摩学习的教学基地,积极引进优秀企业文化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职场文化的吸引力,加强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通过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让高职生在实际生产环境和工作场景中体验工匠文化,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切实从内心深处萌生工匠精神的优秀品质,让职业院校成为当代大国工匠的培育摇篮。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技能
高级技能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