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竹蕊 许叶梅
(1.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党建教研部,四川 成都 610071;2.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72)
马克思、恩格斯在畅想未来社会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一科学论断表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自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和思想精华,自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党的初心使命,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凝聚人心、团结人民。共同富裕使“坚持人民至上”这一理念具象化,成为党和人民百年来的不懈追求。新时代,党中央围绕共同富裕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加强引领和规范。同时,地方党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从多领域、多层面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掌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有效践行共同富裕制度,进而深刻总结经验启示,对于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踏步迈入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2]。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来了社会主义发展新高潮,开辟了共同富裕新征程。
在构想将来理想社会基本特征时,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3]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初心、宗旨和根本立场都决定了党领导下的共同富裕只能是全民共富。毛泽东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们要通过发展计划促进国家变强、人民变富,这个富强不是少部分人的,是人人都有份的。”[4]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因此,从实现“谁的富裕”角度出发,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向繁荣大路,实现人人有份、人人尽有、人人满足。共同富裕不是某一部分群体的专属词,而是全体人民的福祉,这个全体人民既不是特权阶级也不是利益集团,而是在党的领导之下甘愿奉献青春致力于实现伟大梦想的广大人民群众。平均富裕、总体富裕与“全民共富”有着质的不同,甚至背道而驰,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绝不意味着完全无差别的富裕,其最终目标是不断追求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普遍富裕。
尽管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石,但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精神财富就成为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美满的重要因素。就如邓小平所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6]89如果把共同富裕与物质富裕等同起来,或者说将共同富裕局限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抑或是一味追求、沉溺于物质生活而忽略精神上的满足,不仅容易造成生态灾难和不间断的人际冲突,而且会由于漠视人类生活的精神维度,最终会走向价值虚无主义的无底深渊[7]。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不是让人民只拥有大量财富,还包括实现人由内到外的升华。因此,从实现“哪种富裕”角度来看,共同富裕就是“全面富裕”,是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各维度齐开花的富裕。共同富裕不仅要确保人民腰包鼓、衣食足、医疗好、住房有,还要实现民族精神独立、文化自信自强,生态环境优美,经济节节攀升,公共服务普惠普及,为人的进一步提升和社会持久稳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厚条件。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正是全体人民的勤恳和智慧,才将共同富裕由理想变为现实。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努力和创新性贡献,才能创造出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筑牢共同富裕之基。就社会整体而言,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建设能够破除“短板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汇集起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就社会成员个体而言,共同建设是主体地位的展现,是自主性、自觉性的积极发挥。在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过程中,社会成员获得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共建共治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广泛深入群众、动员群众、引导群众,就能大规模地、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在坚实的基础和足够的群众力量之上[8]。因此,从“怎样富裕”的角度来看,共建共富是指人人努力、人人奋斗、人人尽心的共同繁荣。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构建人人贡献、人人尽责、人人分享的和谐社会,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温馨家园,共同享有高品质生活。
首先,就发展规律而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党带领人民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共同富裕”作为当代新思想,必然也要沿着这样的路径前行。其次,就实际情况而言,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中国当下的基本国情,目前尚且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全国上下不可能同时达到共同富裕,只能分阶段、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最后,从历史趋势来看,社会是逐步向前推进、发展的,实现共同富裕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整个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决定了这一目标绝非短期就能实现,只有逐渐完成每个时期的任务,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因此,从“何时富裕”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是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足履实地、久久为功的逐步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尊重规律又要积极作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敢于试验,要在不断发展中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在《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履行的职责包括“制定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以及同级党代表大会决议、决定的重大措施;讨论和决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事项、重大民生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讨论和决定本地区党的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审议通过重要党内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等。地方法治建设是国家法治的重要和鲜活实践[9],充分调动地方党委制度建设的创造性、积极性,有助于全面发挥党的建设的组织优势[10]。近年来,党中央加快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勾勒出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地方党委则遵循党中央领导和整体规划,立足地区实际,围绕共同富裕开展系列制度实践和创新。
人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每个人。地方党委深刻把握中央精神,一方面,以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人人脱贫,成功迈出全民共富第一步;另一方面,以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积极作用,确保分配更加公平,实现人人拥有、人人富裕。
首先,脱贫攻坚是全民共富第一步,通过制度建设确保走好脱贫攻坚路才能为全面共富的实现奠定扎实基础。如四川省委办公厅出台脱贫细则,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与责任体系,举全社会之力聚焦贫困地区,保障资金、资源、政策等优先考虑贫困地区,实现全民脱贫。其次,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和深化脱贫成效,促进乡村振兴,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如陕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涉及乡村振兴的规定,强调稳中求发展、改革促创新,推动全民共富迈上新台阶,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防止大规模返贫两条红线,加快推进乡镇区域改革,切实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经济空壳化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治理方式,矢志不移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再次,在初步实现全民共富的基础之上,通过制度建设完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确保全民共富再上新台阶。如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涉及税收改革的规定,浙江省嘉兴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定,分别从财税体制改革和公益慈善角度出发,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重点关照弱小、特殊群体和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确保发展成果更公平、更普惠地普及全体人民。
过去一段时间,针对共同富裕,党更加注重经济速度和效益增长。随着国家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精神因素和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健康、福祉和生态逐步成为“共同富裕”的基本要素[11],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理解已经从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转变为强调物质、精神协调发展。地方党委坚决落实中央要求,明确全面富裕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相互驱动、共同昌盛的过程,在追求全面富裕的进程中切忌顾此失彼,一方面,以制度建设确保集中发展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以制度建设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和期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成果,全方位增强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首先,在物质文明方面,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双向提升,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如四川省委出台了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规定,要求找准创新、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领域,针对关键点对症下药,走好高质量、创新、节能、环保发展道路,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升级。其次,在政治文明方面,通过制度建设大力弘扬民主政治,营造生动精彩、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河南省委办公厅出台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规定,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有效实现,汇聚各党各派、各界各阶层人士的智慧和力量,确保人民在政治、法律、道德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再次,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文化建设,通过积极、健康、多彩的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培养新的文化氛围。如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规定,强调要建立城乡全涵盖、多方共参与、健康有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满足好和发展好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包容性发展。从次,在社会文明方面,更加注重以制度建设构建秩序安定、活力四射、明礼诚信的和谐社会。如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大力推进文明建设的规定,对创建文明社会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地方建设驶入快车道、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后,在生态文明方面,通过制度建设强调生态质量,尊重自然法则,推动绿色与发展良性循环。如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涉及绿色生态、绿色文明的规定,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家园的美好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2]各地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方面,以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本领等,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充分激发全体人民勤劳致富、奋斗致富、创新致富的激情;另一方面,以制度建设畅通就业和人才流动渠道,坚持人才不浪费、人才有所去、人才有所用。
首先,通过制度建设确保高质量、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财富增长。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有赖于社会成员致富能力的不断提高[13],只有不断提高致富能力,人民才能更好参与“共建共富”。如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提高人才质量的规定,强调要从人才质量出发,促进人口规模主导转向高素质、高技术主导,为共建共富奠定人才基础。其次,通过制度建设充分调动人才的踊跃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心甘情愿加入建设中来,真正实现共建共富。如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更灵活、更主动、更高效的人力资源政策,突出人力资源与产业的对接,激发、吸引和壮大各类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激发共建共富活力。再次,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劳动力流动,是巩固共建共富的关键环节。如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人才流动的规定,积极构建劳动力横向、纵向双向流动桥梁,使全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打造合理、公平、顺畅、有序的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格局。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从现实因素来看,部分已经脱贫的弱势家庭、边缘户脱贫后的返贫和受自然灾害和疾病影响的家庭,依然存在返贫、致贫的可能[14]。地方党委遵循中央要求,一方面,以制度建设巩固脱贫攻成果,扼制贫困苗头,确保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之上踏上共同富裕的阳光大道;另一方面,以制度建设有效化解致富路上各类风险挑战,为困难群众做好兜底保障,防止因风险致贫,为共同富裕构筑避风港。
首先,通过制度建设守住成果、织密防止返贫网。如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巩固脱贫果实的规定,强调守好粮食安全和防止大面积返贫,尽其所能振兴农村、农业,为推进逐步富裕提供安全屏障。其次,通过制度建设在逐步富裕过程中积极防范社会风险。如海南省委办公厅、省办公厅出台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的规定,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度,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服务,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模式,确保社会成员能够抵挡风险的侵袭,为实现逐步富裕保驾护航。再次,通过制度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使逐步富裕涉及面逐步扩宽,创新探索共同富裕发展新路子。如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加快川渝同发展的规定,强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通机制创新之路,进一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确保川渝人民享有更多精良、卓效、普适、便捷的公共服务。
党带领人民对推动共同富裕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并力争化解贫富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制度建设与促进共同富裕是不可分离的同一过程,前者对后者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和规范性作用。地方党委在地方治理和经济改革发展中肩负着主体责任,立足党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规划和引导地方制度建设的推进和发展,通过制度建设纾困解难,为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积累了有益经验。
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是丰富的物质财富,而这离不开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代表着生产力的质变和大跨步,是新时代共同富裕发展的最显著标志[15]。近年来,地方党委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效率和质量双增长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使得各类主体创造力和创新力充分彰显,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铿锵前行。踏上新征程,地方党委要继续坚持以制度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更好地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制度实践之中,用先进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新形态,通过制度实践确保障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持续释放经济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累积巨额物质财富。其次,要更好地以制度创新推进新发展格局构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区域内普遍富裕程度,最终实现整体性富裕。最后,要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以制度建设保障重点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进,消除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各类因素,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生态平衡发展质量,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柱。
社会保障在减少突发损失、增加临时援助、维护基本生计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因素[14]。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彻底摆脱贫困,地方党委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筑牢基本民生制度保障。近年来,地方党委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构建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防范、降低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风险,牢牢将脱贫攻坚胜利果实攥在手中,为实现共同富裕搭建起保护伞。新征程上,地方党委在制度建设中更要注重经济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双重行动”。首先,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彻底的行动推进制度建设,明确社会保障主要内容、主要帮助对象及最终效果,逐步建立健全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生活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共同富裕充分体现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其次,还要持续推动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一体化制度建设落地生根,保障人民可以更好地应对大病大灾,提高抗风险能力;继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落实相关医疗法规制度,降低民众的经济负担,真正为人民谋福利,防止因风险致贫,因风险返贫。最后,要不断加大制度建设,完善孤寡、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众的扶持制度,将“坚持人民至上”“扶弱济困”“全民共富”等价值理念体现在科学的制度安排中,为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提供坚强制度支撑。
共同富裕是多层次生活的集合体,追求文明生活、满足文明需求、筑造文明家园、实现文明理想,在人类进化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精神层面共同富裕的实现水平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它们共同影响着共同富裕质量[16],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高品质的文化创造。近年来,地方党委以扎实的制度建设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初步实现人民在文化产品上的自给自足和精神上的自立自信。今后,地方党委要继续通过制度建设鼓励支持保障高品质文化创造,积极倡导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民族文化,以健康阳光价值观为导向。首先,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融合发展的步伐,以制度建设推动和保障文化产业、事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文化消费多元化的需求,提高人民文明水平,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培育高尚的文化品格,提升人民群众内在品质。其次,要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以高水准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激励人民,实现精神上自立自强,用党内法规制度筑起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腐败文化影响和侵蚀的安全墙,更好地凝聚民心、引领社会,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阳光形象。
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6]284社会稳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高速发展的稳定器,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维护社会秩序仍然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地方党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挥舞制度长剑,严处贪污腐败、扫黑除恶,扎紧制度笼子、竖立制度高压线,坚决整治严重损害人民利益的违纪违法问题,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地方党委应继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维护好社会秩序,为建设和谐社会架设防火墙。首先,要继续用好制度这一武器,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不断提高对潜在不和谐因素的处置效率和内部矛盾化解水平,用制度建设筑牢社会秩序的“安全防线”,始终以人民满意度为主要标准,通过干实事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社会和谐和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其次,要通过制度建设加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严抓共同富裕道路上的贪污腐败和作风问题,持续“打虎”“拍蝇”,确保权力规范运行,实现富国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