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淼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0164)
禽传染性鼻炎的病原为副鸡嗜血杆菌,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虽不是病毒性的烈性传染病,但是一旦发生极容易影响育成鸡的生长,导致其体重不达标,产蛋鸡患病后产蛋率明显降低,若存在其他应激因素,还可能导致继发感染,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由此可见,做好禽传染性鼻炎的诊断及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禽类患传染性鼻炎的显著特点是鼻腔内以及鼻窦内出现黏性的分泌物,在患病初期分泌物为浆性,而后转变为黏液状,禽传染性鼻炎在珍珠鸡以及野鸡均有报道,且各日龄阶段禽类均易感,但是绝大多数自然感染发生于成年禽类以及半成年禽类。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秋冬季节较为多见,气候骤变、通风不良、养殖密度过大等均是该病发生的诱因[1]。该病在从未空栏的养殖场发病率更高,可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慢性患病禽类以及带菌禽鸟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极易将病原传播给易感禽。该病可通过摄入被病原污染的水、食物而引发,亦可通过吸入空气内的感染性悬浮颗粒而引发。副鸡禽杆菌离开宿主很快即死亡,但是该病原仍可通过污染物传播。患病禽鸟康复后仍然会长期带菌。
在发病初期,病禽表现为食欲不佳、喷嚏不断、蜷缩不动。其典型症状为面部浮肿或者肿胀,鼻分泌物呈水样,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转变为脓性。同时,鼻腔周边可见淡黄色结痂物,携带有恶臭气味。病禽精神不振、羽毛杂乱、双目紧闭、翅膀缩回、眼睑肿胀、流泪不止、结膜发绀,病眼一侧眼眶水肿。若病情严重,可能会导致病禽失明。因肿胀症状日渐蔓延,病禽呼吸道受到影响,对其听诊可发现其呼吸受阻,存在明显啰音。病禽不断甩头,抓搔鼻部。若感染严重,病禽还会表现出严重的气囊炎。在发病后期,病禽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在夜晚可见严重的呼噜声,偶尔可听见咳嗽声。病禽机体消瘦,体重骤降,产蛋量明显降低。
禽传染性鼻炎发病率较高,但是其死亡率并不高,特别是在流行的早期以及中期,很少出现病死现象。但是在恢复阶段,其死淘率明显提升,多数死淘禽类为继发感染。对病禽剖检,其病理变化较为复杂,部分死禽仅具备一种疾病病理,部分死禽可见2~3种疾病病理。具体而言,多因病禽继发白痢、慢性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病等而引发。病禽机体衰弱,停止产蛋。育成禽类患病后,其死亡率极低。病禽主要病变表现为鼻腔以及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黏膜因充血而胀大,黏膜外黏附有大量黏液,渗出物凝块夹杂于窦内,接着转变为干酪样坏死物。病禽常表现为卡他性结膜炎,其结膜存在明显的肿胀以及充血现象。病禽面部以及肉髯皮下明显水肿,病情严重时还会表现出气管黏膜炎症,部分病禽还会出现气囊炎以及肺炎。
首先,圈舍内氨气含量超标是禽传染性鼻炎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基于此,需改善圈舍内通风条件,以降低其中氨气浓度[2]。在冬季,需科学处理通风以及保暖二者间相互关系。其次,建立科学的消毒制度,强化环境消毒工作。需彻底清扫中转后的空置圈舍,集中对污染物落实无害化处理工作。采取高压水枪彻底冲刷圈舍,干燥后进行喷洒消毒。最后,采用福尔马林进行1次熏蒸消毒。待圈舍空置3周,无异味后即可引进下批鸡群。再次,严格落实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对相关养殖制度不断完善,严禁对不同日龄禽类混养,以避免传染性疾病入侵。一旦出现疑似感染病例,必须及时隔离并诊治。与此同时,采用过氧乙酸或者百毒杀对病禽污染的圈舍、用具以及场地等彻底消毒,以避免疫情传播以及蔓延。最后,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强化保暖防寒工作。结合养殖情况对养殖密度适当调整。合理管理日粮,为禽类喂食全价饲料,严禁喂食单一饲料,以保证禽类获取充足的微量元素以及为维生素,提升其机体抵抗力[3]。落实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在养殖场内需固定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指导相关消毒防疫制度,以防病菌发生间接扩散。
禽传染性鼻炎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即免疫接种。当前常见的疫苗为鼻炎油乳剂灭活苗,一般接种2次即可获取良好免疫效果。通常于禽类40日龄时为其首免,120日龄时进行二免,接种剂量为0.5mL。免疫药剂对于禽类产生的应激刺激较大,因此在接种免疫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禽舍的保温措施,在免疫前将药物摇晃均匀,从而降低对于禽类的刺激,且要结合养殖禽类的品种以及年龄等科学规划接种免疫时间。
当前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完善,众多养殖人员养成了异地引种的习惯,在禽类引种过程中养殖人员首先应当确保引种地区没有疫病风险,引入的家禽有相关接种免疫证明,引种后要将禽类单独安置在隔离区内,禽传染性鼻炎的潜伏期较短,但是传播速度较快,且在潜伏期时仍然具有传染性,因此要将引进禽隔离数日,确保其没有异常才能够进行混养,引种完成后引种车辆以及设备等均要进行彻底消毒,当前包括传染性鼻炎在内的多种疫病病原体能够借助车辆等进行传播,因此完善引种能够有效降低其他地区的疫病传播至本养殖场中。
依据临床表明,中药以及西药对于禽传染性鼻炎疫病均能够起到积极治疗效果,因此养殖人员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当及时淘汰没有治疗意义的病禽,且对于病死禽类要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体对健康禽造成影响,若出现大面积患病情况,养殖人员可以使用磺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禽传染性鼻炎对于泰乐菌素、复方新诺明等药剂较为敏感,对于青霉素以及蒽诺沙星等药物也具有敏感性,而对于红霉素以及土霉素等药物表现不敏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患病情况进行针对性用药,此外,禽类养殖疫病防控的主要原则是以防控为主,以治疗为辅,因此即使是在治疗过程中,养殖人员仍然要做好治疗环境管理工作,在治疗前可以使用0.3%的过氧乙酸对治疗和养殖区域进行消毒,此外使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样能够起到消毒效果。
首先,在西药治疗过程中可以将1~2g/kg体重的复方新诺明进行拌料喂服,连续用药3~4d;或者将1g/kg体重的硫氰酸红霉素混水喂服,连续用药4~5d即可起到预期治疗效果。其次,可以使用头孢噻呋钠药物进行治疗,用药时可以将药物与青霉素或者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联用,以此提升治疗效果,以患病鸡为例,按照0.1~0.2mg的用药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头孢噻呋钠对于雏鸡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可能会引发副作用,如引起患病鸡消化道紊乱等,且此药物有一定的肾毒性,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养殖人员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的剂量以及注射时间给药,给药后若无治疗效果要更换其他药剂。再次,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剂同样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将药粉按照1∶1000的比例加入到患病禽类的饮用水中,患病禽连续饮用3d左右即可起到治疗效果,但是禽类产蛋期间要控制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剂。此外,使用甲砜霉素按0.05%~0.1%混入饲料投服,同时盐酸环丙沙星按每升水对药50mg,连用5~7d,发病后越早用药治疗效果越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禽类产蛋期间要慎用磺胺类以及抗生素类药物,且磺胺类药物不宜长时间使用,最多连续使用5d,治疗过后患病禽病情如果仍未缓和,则要考虑更换药物,若患病禽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养殖户可以使用青霉素或者链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4.4.1 中药治疗
首先,将沙参、知母、郁金、黄柏以及辛夷各100g,白芷、苍耳子、防风、甘草、二花、蒲公英、木香、板蓝根以及薄荷各80g混合后研碎,拌入到鸡群饲料内,可供1000只病禽类连续服用5d。其次,在使用的饲料中加入板蓝根50g,益母草10g,甘草10g,半夏10g以及黄芩15g,连续用药3d后轻型患病禽基本能够康复,且其他健康禽类也能够提升对于传染性鼻炎的免疫能力,养殖户还可以准备白芷、防风、益母草、乌梅、猪苓、桔梗以及黄芩等中药各100g,而后加入洁净的水源充分浸泡2h左右后煎煮,每份药剂能够供应300只患病禽使用,连续用药7d左右后同样能够取得积极的治疗效果,上述中药药材中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的效果,对于气虚乏力、气虚水肿等治疗效果较好,而白芷等中药具有解表散寒以及消肿排脓等效果,对于病鸡水肿以及鼻塞等治疗作用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