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江苏省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正契合通过向海外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全面迈入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1]。课程标准确立了核心素养框架,即在课程育人的总目标下,提出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2]。作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后备军,中学生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知识习得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获得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英语教师自然而然地承担着培养中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的使命。相应地,这就对知识传授者——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要求。
基于在中国知网上以检索词“跨文化素养”“教师跨文化素养”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英语教师(以下简称“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素养,即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在课堂教学中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文化知识感悟素养,即英语教师自身应具备较为广博的本族和他族文化知识,以及从多元文化知识库中摘取适配基础教育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文化知识的选择、提取和凝练的素养;三是文化知识传播素养,即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共享和互动过程中,所需要的传播技巧和策略,以及促进和发展传播者和传播对象关系的能力。其中,语言知识素养是基础,文化知识感悟素养是核心,文化知识传播素养是保障手段。
虽然英语教师在入职前已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掌握了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仅仅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大量的知识、技能需要英语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断地学习,如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变革的“中国梦”“互联网+”等词汇。英语教师要想做到及时了解并准确用英语表达这些词汇,进而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仅仅依靠自身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融入教学共同体,通过“共愿、共为、共享、共荣”的机制与途径,充分挖掘、利用有助于发展的资源[3]。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各类教学共同体来提升语言知识素养。一是本校的备课组和教研组。英语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师徒结对等形式可以互相借鉴与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语言知识素养。二是校际间的教学共同体。各地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竞赛,各类名师工作室开展的活动,通过校际间的专业引领,引导英语教师反思并提升自身的语言知识素养。三是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跨国界的教学共同体。其在学科交叉、地域融合、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引导英语教师取长补短、互学互鉴,进而提升自身的语言知识素养。
人类文化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通常把文化的主观部分看作社会群体创造和共享的各种规则的总和。宇宙观、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语言和非语言系统均是规则[4]。面对灿烂纷繁的人类文化,英语教师应如何进行文化知识的选择、提取和凝练?笔者认为,英语教师文化知识感悟素养的提升可从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感悟力三个方面着手。
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为交际者对自我与他人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5]。跨文化意识强调认知层面。浅层的跨文化意识是认识各种文化现象,即文化“是什么”,深层的跨文化意识是理解文化中“为什么”的内容。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和理解文化事实,还要进一步挖掘文化现象的成因和历史演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掌握文化事实所涉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自身的内习、内省和内化提升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敏感度指由特定的环境、情形或个人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6]。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两种视角。主位视角是指站在特定的文化立场上解读文化特有的观念、行为、概念等要素;客位视角是指站在科学、普遍的立场上研究跨文化能力,尽量避免受到自身文化影响[7]。英语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做到主位、客位视角的互补,既要秉持立足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位视角,也要兼具揭示文化普遍发展规律和一般原理的客位视角,通过对比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点和差异性,学会欣赏本族和他族的文化,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敏感度。也就是说,教师应对他族文化持开放、尊重、理解、欣赏的态度,保持跨文化敏感度,并能够发现文化差异以及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问题。如此才能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养。跨文化敏感度强调情感层面,它要求英语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主位、客位兼顾的视角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跨文化感悟力指英语教师在秉持理解与包容的前提下挖掘教材和生活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并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提取适合中学生学情和符合教学目标的文化元素的能力。互联网时代的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具有自主意识较强、敢于表达、语言鲜活、独立探索学习能力较强等特点,但他们也存在知识理解碎片化、不深刻等问题。作为“数字移民”的英语教师,如果仅凭英语学科教学理论或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等专业知识,很难从灿烂纷繁的文化中精准选取适合课堂教学且能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文化元素。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善是跨文化感悟力提升的重要抓手。这就需要英语教师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学习与跨文化素养相关的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的知识等。跨文化感悟力强调效力层面。英语教师应在不断学习、拓展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互联网时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收集、整理能够融入基础教育的优秀文化素材,及时有效地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在世界舞台上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
文化知识传播素养是指以“合适的”和“合作的”方式,对传播环境进行控制和把握[8]。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传播素养对学生接受、运用跨文化知识至关重要。
从拉斯韦尔“5W”(谁——who、说的内容——what、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的效果——what effect)传播模式来看,英语教师是说的主体,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课外文化知识等是说的内容,学生是说的对象。因此,英语教师文化知识传播素养提升的主要关注点应为渠道和取得的效果。当下,知识跨界融合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主导趋势(包括学科融合、内外融合、传统教育与技术融合、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教育环境呈现智能化、沉浸化、多维化教学空间的态势,教育资源具有多元、开放、灵活的特点。英语教师必须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意识,提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数字素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文化融入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面对网络世界中的各种信息,英语教师需要甄别信息的文化意义,去伪存真,捕捉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文化元素,并结合课堂教学需求,对文化信息进行获取、整合等信息化操作,进而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整合文化信息。同时,英语教师可以将整合的文化信息,通过素材拍摄、配音、编字幕、后期剪辑等手段,制作与课本内容相配套的多模态文化教学资料,形成数字文化信息库。此外,英语教师应发挥语言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与海内外专家或同行一起参与网络教学文化信息的共建,在吸收网络文化信息的同时传播文化信息,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信息的贡献者,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9]。
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对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的内涵,从语言知识素养、文化知识感悟素养、文化知识传播素养三个方面就如何提升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展开了探讨。当然,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的提升还涉及其他一些途径,如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创造文化教育环境等。总之,跨文化素养的提升,对英语教师把握不同文化特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