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更浩 黄文霞
(深圳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36)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指在地域范围内产生的,具有特色且能加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对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文化资源的内涵极为丰富,涵盖了能够产生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中心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利用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主要指文献资源及与文献相关联的物理空间、实物和通过文献得到记录、保存、传承的历史源流、人物掌故、民俗风物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公共图书馆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文献资源为核心、空间打造为载体、数字技术为手段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服务与阅读推广。
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服务与阅读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履行公共图书馆法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1]法定义务。最后,是担当“代社会上一切人记忆一切的,实际上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公共脑子。”[2]“将这种记忆移植到活着的个人意识中的一种社会装置。”[3]传承人类记忆使命的社会责任。
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结合文献与网站调查,对深圳地区13家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服务与阅读推广概况进行专题调研,共回收问卷11份(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大鹏新区未开展相关工作),电话及网络访谈从业人员16人次。综合梳理调研结果,从资源构成、服务层级、阅读推广、工作成果和协作模式等方面分析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服务与阅读推广现状。
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从地方特色文化出发,以纸本文献、数字资源等多载体形式构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服务。截至2021年底,深圳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6万余册,建设有“深圳记忆”等数据库。
深圳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书香亭等服务网点超过一千个[4],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从基础阅览到参考咨询再到知识服务,服务层次递进深入。
深圳图书馆设有地方文献保存库和阅览区,采用闭架和开架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文献阅览服务。各区馆结合本馆情况设立主题馆、专架(区)、展示柜等方式便于市民读者利用资源,如宝安馆“族谱阅览室”,罗湖馆“金融·珠宝图书馆”等。
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提供驻场咨询、决策参考、科研定题等服务,服务的深度也依次递增。如深圳图书馆为人大、政协会议提供驻场服务,承办市社科联“深圳社科文献成果发布”,还充分发挥专业馆员优势,深度参与文化项目,参与《深圳地名志》审订,《口述罗湖》征编工作的前期策划等。
各馆基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较多采用的有展览、讲座、文化沙龙等,主题展览如深圳图书馆主创的“从文献看深圳——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文献展”“读红色文献 讲深圳故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讲座如福田馆由地方文史专家讲地方历史的“唤起城市的记忆”;文化沙龙如深圳图书馆“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和宝安馆的“湾区文艺茶座”等。
活动注重创新性、互动性和参与感,深圳图书馆的“深圳记忆·文化之旅”,光明馆“寻找光明记忆”带领市民探访古村落和红色史迹;福田馆“中心区穿越”组织读者穿行福田CBD中轴线,感受城市现代的面貌。
善于引入社会合作,紧密对接政府机关,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媒体。如深圳图书馆“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品牌学术沙龙与市社科院合作,联合深圳大学等学术机构,实现线下活动、短视频推送、结集出版等的全链条成果,成为本土学人切磋砥砺的优质平台。
各馆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形成了媒体专栏、音视频、公众号、小程序、图书编纂出版等多元文化成果,如南山馆开发“深圳年书”微信小程序,以移动互联网思维呈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圳图书馆整理出版的《深圳图书馆馆藏选目提要1979—2018》《深圳著作人目录》(经济卷)、深圳图书馆藏古籍精粹》(五辑);光明馆编著的《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寻找光明记忆古:农场往事》;宝安馆出版的《宝安文献志》(二辑)等。
各馆在“图书馆之城”框架内,共用OPAC书目平台,实现资源统一检索;联合编撰《深圳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整体揭示特色文献资源;在业务层级实现地方文献资源互换和分发。如深圳图书馆将征集副本与其他馆进行分发交换,区馆依托社区图书馆网,对各街道、社区产生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收集更为及时,也协助其他馆进行补藏。
阅读推广活动也进行统筹联动,如深圳“读书月”期间举办的“阅在深秋”活动,由公共馆、高校馆集中举办户外阅读推广嘉年华,各馆展区内充分运用地方特色,大力宣传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服务成果。此外,交流巡展,人员业务培训,课题研究、图书情报学会年会等形式都有助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交流合作。
条件较好的馆投入的资源相对充足,成效显著,而因区划调整较晚建立的区图书馆精力多专注基础服务,如大鹏新区暂无区级图书馆,仅在街道、社区配备图书阅览室,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和阅读推广未能开展;龙华区馆待建,现有龙华图书馆承担“过度馆”职能,只设立地方文献展示架,其他工作也没能开展。
有调查显示,人力资源成为较为薄弱的环节,从现实层面,全市从业人员中非编制的比例高达78%部分工作以劳务派遣或外购服务形式完成,人员流动性大,设置专职专岗的图书馆只占半数,缺少核心业务骨干;从技能方面,人员多不具备文史哲学科背景,文献研究需要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同时缺乏摄影、影像处理、传播学等专业技能培训;从长期着眼,缺乏对地方特色资源专业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调研发现各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仍以纸本文献为主,数字资源、文化专题等较深层次开发仅有部分图书馆开展,如受众较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仅有深圳图书馆、福田、盐田、宝安、光明等馆自建有数据库。资源开发、利用及阅读推广深度广度的拓展,依赖深入系统文献研究,目前各馆的文化资源的揭示多停留在题名、出版信息等浅层,对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如建制沿革、民俗风物、古建名人、名胜艺文等主题的识读爬梳整理比较有限,无法相互结合形成体系,致使呈现地方特色文化不够立体丰厚。
各馆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都是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联动。如龙岗馆较早提出专门收集“泛客家”专题文献,坪山馆也提出建立“客家文献专藏”,因两区地域相邻,均属明清归善县辖下以客家民系为主的地区,地域文化本是一脉相承,高度重合,但两馆在业务上缺乏联动协作机制,资源建设上没能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由深圳图书馆牵头联合全城图书馆,探索建立和完善区域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市域建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信息、文献、服务联动机制,实现文献交换、传递、联合征采,参考咨询、阅读推广的全城协同。深圳公共图书馆还应在更广阔的岭南文化视域下探索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从顶层设计、项目推动角度,在服务模式、资源建设、人员培训、品牌活动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和阅读推广可利用各种特色阅读空间,充分开发社区阅读空间的工具属性与文化属性,参与空间再造和品牌重构[5],承载和传承地方文化。深圳各区打造了多个特色阅读空间,如坪山城市书房、罗湖悠·图书馆、盐田灯塔图书馆、大鹏自然童书馆等,区别于传统的阅览室,这些空间分布广泛、氛围舒适、形式多元,兼具文献借阅、展览展示、活动举办等功能,有些空间设置在活化后的古建筑中,充满地方文化气息,成为网红“打卡地”。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服务与阅读推广涉及人类学、历史、考古、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应通过引入专业机构,聘请顾问,邀约讲座、举办活动等方式借力业界专家。如深圳图书馆开展的“深圳记忆·传统手工艺”文化项目,采用文献研究、实地探访、人物口述、工艺还原等方式呈现深圳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与传承,用图文和视频让更多人了解深圳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传统。项目由深圳图书馆馆员、深圳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遗专家、深圳商报文化记者组成工作团队;非遗专家协助遴选采访对象、担任专业顾问,媒体派出资深文化记者提供丰富翔实的跟踪报道,使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公共图书馆还应促成自身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文化项目相结合,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专题建设。由图书馆单独或联合各方力量申请财政专项基金,科研资助项目,将学科服务作为深度服务的增长点,同时通过项目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工作开展,扩宽社会宣传渠道,增强推广效果。如深圳图书馆“深圳学派文献专区”建设得到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立项资助。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倚重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入探究,除具备图书馆阅读推广基础素养外,还需涉猎广泛的历史文化,对文献、艺术、影像有着高度的敏感;既要拥有开拓精神进行深入的挖掘,善于发现资源线索,还要掌握基本的摄影、摄像、采访、图像编辑、平面设计等能力,因此,建设专门团队十分必要。公共图书馆加强现有人才梯队建设,可通过定向招聘、馆校共培、馆际交流等方式培养和充实专业人才力量。
为实现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时代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推进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国家图书馆发布了《智慧图书馆知识资源数据建设指南》,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公共图书馆可借助语义网、大数据、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智能计算等技术,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细粒度加工标引,在资源加工、利用、推广等方面展开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实现精细化揭示,知识化、专题化服务。如深圳图书馆承担的“2021年知识资源细颗粒度建设和标签标引项目”,针对馆藏古籍文献资源特点,构建知识抽取模型,通过对文本类资源的标引建设对知识资源重新组织,构建知识图谱。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公共图书馆体现核心价值、开展差异化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要抓手。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依托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结合包容、多元、创新的城市特质,在资源服务、阅读推广、融合发展等层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构建特色馆藏、营造特色空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十四五”期间是智慧图书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间窗口,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服务与阅读推广过程中,持续开展相关领域的调查和研究,将对推动相关工作开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人文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