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2022-12-26 13:37马德龙
关键词:高职课程学校

马德龙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经贸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2019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这一实施方案,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制定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国务院和教育部两份文件均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从而为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确定了政策依据。同时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要“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1]教育类型的确立和办学模式的转变,势必会改变每一所高职学校的战略规划。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高职学校创业教育现状及述评

1.创业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是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美国最早于1947年开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而我国教育部开始重视创业教育,初见于1998年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创业教育理念的确立,势必会明确其丰富内涵,其主要内容应该是对创业教育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要有一个确定的认识,同时创业教育理念要具有时代特征。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理念,既要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同时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高职教育的现状相适应。但是,我国目前高职学校的创业教育,远未形成“国际化理念与本土化实践有机结合、职业性培训与创新性培养有机结合、精英式培养与普适性教育有机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性学习要有机结合”[3]的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受教育者个性品质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发展的人,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或企业家精神,即敢于创新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向学生揭示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创业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创业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更多的学生从职位的需求者转为职位的创造者。

2.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

我们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应该涵盖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都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但目前绝大部分高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还是“两张皮”或是各自为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管理部门上,专业教育由教务部门负责,而创业教育大多数归学生部门或创业学院负责;在教学计划上,大多数院校都没有把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有些高校只开设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而且课时数偏少,也基本上未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群建设之中;在教材建设上,创业教育缺乏权威的全国性规划教材和体现区域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教师准备上,创业教育目前还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工作者和一些兼职教师,他们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和创业经历,很难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也存在各自为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学校中,社科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泾渭分明,前者承担着素质理论课程的教学,后者负责学生素质活动拓展,在素质教育方面两部门各自为营。因为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本上都由学生管理部门承担,这种局面很难使创业教育融合到素质教育之中。

创业教育既是普适性的素质教育,又是实践性的职业教育。如何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对待,同时校内各部门协同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变为实践需要有一定的有效载体,构建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就是最有效的载体。目前高职学校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只是角度略有不同。有些学校从课程表现形式上来设置,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些学校则从课程属性上来设置,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还有些学校从课程内容上设置,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课程无论如何划分,但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开设的创业教育大多缺少实践课程,或者说,即使有实践课程也缺少有实质意义的实践操作,更多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 “讲授式”,设计的案例讨论环节也缺乏实践性,很难调动学生“探索求新”的兴趣与热情。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安排以及授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必须要符合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综合确定。高职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目标应该达到两个层级:一是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开展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的共性目标;二是以少数学生为教育对象,开展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开创性精英式培养的个性目标。

4.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为提高创业教育水平,有必要对各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进行有效性评价,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效果等做出判断,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国内学者从学校创业教育的投入及创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两个主要方面加以评价,以创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创业环境、学生四个方面为主线,将创业教育评价内容划分为八类:[4]一是核心课程体系(创业联系较紧密的、范围较窄、内容精练务实的课程);二是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是否增加了商业实战内容);三是教师背景(工作经历、专业素质、学历等方面的信息);四是教师科研能力(论文被引用次数、成果转化的比例);五是创业教育的软环境(创业社团数量、专题研讨会举办数量、创业比赛的开展数量、校内对创业创新支持态度所占的比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数、校园内研究机构数);六是创业教育的硬环境(创业中心或类似推动创业教育的机构数、获取创业活动经费的学生覆盖率、创业园中参加创业教育课程后的学生创业比率、孵化器及配套服务对学生的开放比率、创业实习基地接待学生的数量、创新成果转化率);七是学生背景(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学历等信息);八是学生的个性(创业课程的出勤率、创业课程的参与率、把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的学生比例、学生创新成果的增加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增加率)。

上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虽然较全面,但其关注的角度纯粹是学校层面,而忽略了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评价层面。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进行评价,可以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毕业生从一个创业教育的受益者走上社会,应该成为社会评价的代表之一。因为他们已经带着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实践了一段时间,对所学知识是否有价值可以说有直接的发言权。毕业生可以把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发现的学校创业教育的优点和缺点,特别是创业教育的缺陷反馈给高校,以促进学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校还要与政府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方式,从而比较真实了解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素质,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二、职教改革对高职学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挑战

1.创业教育定位的挑战

高职院校目前的创业教育表现出比较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培养的主体是精英学生,创业效果表现为学生创业的公司和各级各类创业竞赛获奖。而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学生创办的公司缺乏技术性,大多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竞赛获奖项目搁置,缺少后续转化。因此,高职学校在职教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如何打破同质化发展路径依赖困境,实现“企业社会参与和专业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的挑战。

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主动适应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积极创建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形成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和强化创业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结构。要以新技术应用为创业项目导向,打造“创新创业工场”、“训研创”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要把产学研创结合起来,培养新技术应用的创业人才,形成“产学研创”一体化创新创业新模式,实现办学质量快速提升。

2.校企战略性协同的挑战

高职学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多元化的育人主体、多样化的育人场域、多态化的育人方式,客观上要求各子系统发挥各自的组织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互补、同步的协同效应。任何协同行动都会受到行动前的目标设定和行动后的利益呈现所影响,政府主导型的科层制协同已经相当普遍,但在目标和利益上均不一致,很难产生协同效应;高职学校主导型的沟通性协同已经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但在现实中会出现目标冲突。高职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与企业谋求低价生产场地、廉价的实习学生的利润追求目标不一致,协同效应不强。

职教改革要求高职学校、企业达成目标一致,利益耦合,形成制度的战略性合作。政府作为协同主体之一,已经为高职学校提供了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也为参与职教改革的企业提供了税收减免和金融、财政、土地以及信用等组合激励;高职学校作为协同主体之一,借机规划,主动而为,借势发展;但作为协同主体之一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职教改革的政策还不太清楚,抱观望态度的大有人在,主动而为的却少之又少。

3.创业教育实施主体和创业教育学科归属的挑战

目前高职学校的创业教育实施主体一般是学校层面或部门层面,以活动为主,课程为辅。职业教育定位决定了高职学校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培养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学生进入企业就业和创办实体同属于就业形式之一。从根本上讲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下移到二级学院(系),有利于通过专业,更好地与专业相关企业互动,达到师资校内外共享、教学上专业教育和创业创新融合。师-生-企在专业上的互动,更容易产生新技术应用上的创新项目,更好地达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也符合《实施方案》提出的“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职教要求。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快速发展,创业教育科研项目和创业教育课程广泛设立,有些院校已经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全校的课程体系之中。但整体而言,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高职学校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创业教育体系安排。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群建设,实现创业创新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创业创新教育的一个难题。

三、职教改革对高职学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改革促进发展,职教改革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从协同的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按照创业教育组织实施过程中角色与功能来划分,组织创业教育的高职学校是主体,参与其中的产业(行业)是客体,创业教育开展模式和平台是介体。

1.主体重视,势必会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为了落实《实施方案》精神,2019年底我国启动了第一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遴选了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41个高水平专业群。“双高计划”遴选的标志性成果(9选5)其中2项分别为近五年学校就业工作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和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数量。这2项标志性成果都是创业教育的成果,而相对于其他7项标志性成果取得较容易。从2006年起,国家先后立项建设“示范骨干校”、“优质校”、“双高计划”,直接引导和推动了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十三五”期间,有78所非国家示范、骨干校,成功抓住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新一轮机遇,“逆袭”进入“国家优质校”、“双高计划”建设行列,实现了“弯道超车”。[5]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名进步最大的三所高职学校,均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学生创业服务打造了“一圈六区”综合性创业实践平台,并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1金2银的好成绩。潍坊职业学院是创新创业教育全球联合教研室副理事长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也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两所学校在第十四届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分别获得了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和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所高职学校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颇丰。

国家层面对“双创”的高度重视、“双高”学校评定的硬性指标要求和一般高职学校实现“弯道超车”跻身高职领先行列的实践证明,高职学校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也是职业教育应有之义,在职教圈中已经形成共识,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客体有利,势必会积极参与创业教育

企业之所以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主要是投入与产出不均衡。高职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一般是一味地索取企业投入设备或资金,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员进入教育、教材的少之又少,联合培养的学生不一定会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或是进入企业后跳槽现象严重。此类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目前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缺少“粘性”。

《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要求各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1]为了实现上述要求,还给出了 “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1]等实质性的鼓励措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既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享受相关税收减免和国家给予的金融等激励政策,企业经营管理者参与到职业教育中还可以得到兼薪。

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会使企业资本主动介入职业教育,同时对高职学校的创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主要表现:企业人力资源介入,弥补了创业教育教师的不足,创业教育的实战能力大大提升;企业资本介入,提供雄厚的资金、成熟的行业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弥补对创业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投资空白和管理技术匮乏。

3.介体有形,势必会有力推动创业教育

《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1]在目标上给出精准定位,同时提出了“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1]的具体措施。对《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认真解读,高职教育突出类型性,必须要走产教融合之路。产教融合不仅仅是对校企关系的新定义,而更是对教育关系重新定义。高职产教融合具有以下3个新的内涵。一是观念再造:产教融合新载体。产教融合、训研融合、科创融合,通过专业-创业-产业“三业融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更好成长,解决高职学校与普通高校的分类发展。二是系统再造:重构整合创新。按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市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四级联动,以价值链为核心的“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贯通,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形成校企价值共同体,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投入资金、项目、研发人员,学校配套师生、资金、场地,政府推动,提供各种优惠和激励政策,形成命运共同体。三是人员再造:师-生-企共研共创,激发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性,通过系统设计、理念更新和企业主体,企业购买服务,学生获得成长,教师体现价值,学校提升声誉。

总之,高职学校作为共同体的介体之一,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共同体的各子体的相互耦合和促进,提升共同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建设,支持和鼓励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协同配合和深度融入,必将会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学校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