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本语言特质,提高读写结合教学效率

2022-12-26 12:13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东兴镇中心学校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2年8期
关键词:特质文本课文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东兴镇中心学校 张 静

读写结合是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叶圣陶说:“有些教师认为阅读和写作没有关联性,且一味重视写作,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埋怨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但其实是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待提升,没有重视阅读教学而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见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融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教师要挖掘每篇课文的文本语言特质,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容和情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读写结合训练效果。

一、文本特质概述

“文本特质”是指文章中外在或潜在的、可以区别于其他文章特征的具体属性。关于文本特质的研究通常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研究该文本的特征,在通常情形下文本特质主要关注文章的创作手段、写作技巧、体裁、话语风格等,这是研究一类文本区别于其他文章特征的最主要方法。通过深入研究能够确定该文本特征在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意义,使得教师从宏观角度确定应用该文本的策略,进一步提升教材的使用效率。其二是文本的解读。精确、细节的文本解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为语文课堂设计出更加高效且贴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安排。将这两方面有效结合,可以形成创新且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王君老师认为,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正确区分文本特质的能力,会导致按照同样的教学思路对所有文本展开教学,致使课堂教学呈现相同的模式,最后必然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不能充分发挥不同文本的价值。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探究文本的知识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并从中筛选出最鲜明、最有价值的特质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根据探索和实践,可以将文本特质分为以下六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主题型文本。主题型文本的课堂教学目标指向对学生的思想启蒙和情感培养。主要适用于具有丰富生命活力、情感因素的经典名篇。这些名篇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这种文本具有较高的品质,值得深入品读。其二,这种文本多半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但仍然具有多角度解读的价值。主题型文本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的指导为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水平,情感态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在教材中,这种文本通常有三至四篇,主要侧重于训练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种是语用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又叫“语言应用训练型”文本,在语文课本中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属这一类。这个类型的文本在于为语文教学减负,也就是给教师减负。一般来说,这类文本所涉及的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比较简单,直截了当,其主要课堂目标指向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即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这一类型的文本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多彩多姿。教师在带领学生品析这类文本时,不能将大部分教学时间应用于剖析主题上,也不宜将重点放在句子理解上,而是应针对文本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和语言相关的知识积累活动,进一步探究文本的语言特质,要选择一些较小的语用知识点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种是思辨型文本。思辨型文本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形成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目的,让学生逐步形成换位思考、认知谦逊、深思慎问等优秀思维品质。思辨型文本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课堂主导能力。

第四种是写作型文本。写作型文本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写作为主,这类文本的特征是在整体或者部分上具有一定的示范功能,其教学重点在于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章结构、写作特点等方面的写作技巧和规律,从而为学生提供写作知识素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效的写作方法。

第五种是诵读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教学主要以课堂中的“诵读”作为主要手段,以“诵读”为重点,利用课堂教学中不同形式的诵读,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章内容,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通常情况下,以散文、诗词为主的带有丰富情感体验的文章,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因为散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许多散文类的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描绘的场景只能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去感受。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隐晦地表明诵读可以让人感受到文章的魅力。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主要原因在于阅读和理解文章并不是考试的重点,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给诵读环节分配的时间少之又少。

第六种是拓展型文本,也可以称之为跳板型文本。这类文本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某个文本或者某组文本,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并通过富有趣味的文本,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语文课堂中关于这类文本的教学主要有三种形态,其一是由教师带领学生精读一篇文章,引出另外一篇或一类文本,以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其二是教师带领学生精读多篇文章,引出一篇或一类文章。其三是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引读,以“开启”学生对整本书的研究。

二、依托主题型文本,贴近生活发散思维

在以往的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规定写作题目,并给出写作提示,然后让学生自主写作。这种模式常常让学生将写作当做任务,不能深入体会阅读和写作的魅力,创造空间也大大缩减。而小学语文课本中,主题型文本具有能从多个角度解读的特点,依据不同的本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读中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文本,进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营造充满趣味的写作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先讲解诗歌题目并解释其含义。学生读完,教师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山野美景?”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思考,从而明白诗人描写月亮、松林、浣女、渔舟等的原因。接着提问:“如果你是作者,让你描写山野风光,你会写什么?”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山野间有沁人心脾的花香,有缭绕的云雾,有五彩的晚霞,有轻盈的鸟儿,有三三两两的行人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现代化元素融入其中,如有旅游区、工厂、飞机等,人们幸福地生活在这里。通过前期的想象,学生能积累大量写作素材。随后,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

三、欣赏语用型文本,深入掌握技巧

阅读教学不只是将课文朗读出来,还要设计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培养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在以往的读写训练中,教师一般让学生在阅读后总结写作技巧,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种方式是比较死板的,学生会陷入到转换的困惑中,不能真正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化为己用。借助语用型文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语言训练,学生通过阅读和细细品味,能掌握多种写作技巧,并循序渐进地将其转换为自己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要求学生阅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都是自由的。”之后,请学生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菜园,突出菜园特点的?”“读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在阅读时,学生能清晰地了解作者的用意:将事物当做朋友,给人一种亲切熟悉的感觉。而后,教师再请学生采用拟人手法,仿照课文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而掌握该技巧的应用方法。

再如《荷叶圆圆》是一首散文诗,语言简洁清新,富有童真。细细读来,很有韵律,这是因为段落结构相似、叙述语言相同。发现了这点,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在指导朗读后,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结构,问:“孩子们,刚才朗读的这四段,它们长得像不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是啊,这篇文章真有意思,第一段简简单单的8个字,就像文章的小火车头一样,后面是一节一节的小车厢,每一节小车厢里,第一句话是小伙伴说的话,第二句是写小伙伴在干什么。一共有几节小车厢?在这四节小车厢里荷叶都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概括课文,并利用句式“荷叶是小水珠的( )造句。”再提问:“孩子们,水中或者水边还有哪些小精灵会把圆圆的荷叶当成自己的游乐场?你能模仿课文的风格造句吗?”如此,学生能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在画面中进行语言的转化,掌握语用技巧。

四、体验拓展型文本,深入展开想象

拓展型文本一般都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该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文本中的情境,进而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用想象力充实文本内容,提高作文质量。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课文的主要脉络。针对课文:“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再向学生提问:“你觉得这段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战争场面?”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通过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人们的言行举止以及战船的具体构造和特点等细节,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又进一步增加了想象能力,使得想象更加逼真、合理,从而使描写更符合写作主题,更加生动、真实。

五、表演诵读型文本,增强体验升华情感

小学生的思想不成熟,认知能力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在实际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他们的认识多是流于表面的,思考不够深入。诵读型文本中的语言一般都包含着深深的情感,能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在读写结合训练中,可以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特质,并带领学生对文中的某一片段进行表演,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抒发情感,让作文更加自然且富有感染力。

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表演,深入体会人物性格。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老班长和三个生病的小战士,时间是长征时期的秋天,地点是草地,起因是老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经过是老班长带领战士们在草地中前进,结果是老班长去世。对文中特别感人的段落,如“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诵读,细细品味,感受当时环境恶劣,食物匮乏的状况,体会老班长为了不让小战士身体受损而忍受饥饿的无私奉献精神。而后,再采用小组轮流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从而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在写作时重点突出这种情感,使作文更加真挚感人。

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主题,反复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写作技巧。此外,还要发挥文本特质的价值和作用,结合不同的文本内容,深入挖掘其语言特质,并融入到读写结合训练中,以消除课堂教学的沉闷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进而提升读写结合教学的效率,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特质文本课文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