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机制

2022-12-26 09:04屈艳琼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32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机制监督

屈艳琼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经济形态下,企业的外部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为有效预防与降低企业的风险发展率,企业需要着力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然而内部控制过程中,部分企业仍然会发生利润虚增等内控问题,内部审计形式化、内部控制受干扰、内控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均是内控问题诱发的主要原因。在复杂化的市场发展环境下,企业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内部控制建设、严格落实风险防控管理,强化自身市场竞争实力,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打造内部控制体系,进而助力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与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的价值分析

企业构建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机制,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能够稳定内部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长效性。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可通过内控制度实施、内控文化建设,合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并能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促进产业治理结构改变,稳定企业内部发展环境,从而助力企业的长效发展。二是促进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完善,而内控实施及风险防范机制建设,需要化解内控认识不深入、市场风险敏感性不强、内控机制建设不受重视等问题。而通过内控建设及风险防范管理则能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风险意识,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驱动企业管理理念及方式转变、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可为企业管理者明确领导思想,加强其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意义的了解,能够改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进而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

二、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间的关联与区别

(一)二者的关联

从实施目的来看,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均是对员工进行行为约束与激励的机制,均以实现企业竞争实力提升为目标,可为市场竞争中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助力。这两种机制的实施均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共同执行与实施,不仅要有内部控制部门的参与,风险防范部门也要参与其中,并且企业所有员工均要共同协作与积极配合,方可取得理想的内部控制成效、实现企业风险的有效防范。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管理对象是统一的。与此同时,二者的目标一致,由于内部控制实施及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均是为了维持企业的长效性与稳性发展,防止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而导致企业利益受到侵害。因此,立足开展目标的层面来讲,二者具有一致性。此外,风险管理还可为内部控制提供导向。通过风险管理框架分析发现,其是对内部控制构架的完善与延展。内部控制的实施可助力企业多元发展,然而由于企业内部环境及外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因而企业存在多类型、复杂化风险诞生的几率,因而,企业需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实施内部控制,方可稳定企业长效发展的根基。

(二)二者的区别

内部控制是通过重新梳理工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而减少各部门内耗的有效手段,主要方式是检查会计信息精准性、全面性,并对会计信息记录方式进行统一,同时还需监督各部门制度标准是否规划与科学执行,此项工作的开展可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与规范性。然而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与内部控制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利用方法制度评估潜在风险,减少企业内部风险概率,或是通过风险规避防范不必要的损失产生。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属于内部控制的一项新的组成要素,风险管理的融入,新增了三方面内容,一是设定目标,二是识别事件,三是应对风险。这些内容使内部控制内涵得以丰富。此外,内部控制是基于企业内部环境而进行管控的,而风险管理则属于针对企业外部环境所实施的管理工作。前者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维持日常工作开展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内耗,而风险管理则需结合内部环境变化,根据企业内部风险综合分析,为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运行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三、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够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者应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方可保障内控管理的顺畅实施。新社会经济形态下,我国企业处于全新的发展阶段,因而部分管理者的风险意识相对薄弱,且不具备良好的危机应对与风险抵抗能力。一些企业管理者的市场分析与决策制定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常会由于主观意识影响而产生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无本质差异的思想,主要是由于不够了解内部控制内涵所致。企业管理未对内部控制内涵进行深度的分析与解读,因而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构建。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并不强,未能主动参与内部控制构建过程,并且不具备内部控制实施的技术能力。除此之外,企业的内部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受到管理者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的影响,员工对内部机制建设的意义及价值了解不够深入,因而员工内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未树立起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在企业管理者及企业员工两类内控实施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尚未建立与统一的情况下,内控机制的价值效能难以得到最大化展现。

(二)内部控制环境氛围不佳、员工参与内控主动性不强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更加注重短期效益获取,由于内部控制的实施显效周期较长,因而企业未将工作重心放在内部控制方面,只是通过书面制度约束的方式展开内部控制,或是凭借主观控制实施内控管理。在此境况下,未能有效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未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循环,因而内部控制的环境氛围不佳,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效。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人才选用过程中把关不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不够规范,为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甚至未针对新进员工展开必要的岗位及制度培训,因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此外,由于企业未针对性开展人力资源考核工作,也未制定与实施可行性的员工激励机制,致使企业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在如此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实施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三)风险评估不科学与不全面、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

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逐步一体化,我国企业的外在发展环境逐步向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因而企业的经营风险发生系数更高。为此,企业需要着力打造系统性的风险评估体系,实现各类风险的快速与精准识别,进而为风险防范与控制提供方向。然而现阶段许多企业未能充分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未能结合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完成风险评估体系的科学构建,仍然采用事后管理的方式实施风险管控,未能在事前进行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力度也不强,因而一旦企业发展经营风险,往往所需付出的代价较高,部分不具备良好风险抵御能力的中小规模企业可能就此倒闭。除此之外,一些企业的风险管理缺乏依据,常会以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为准,或是根据管理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制定风险管理措施,一旦管理者未做出正确的风险分析判断,将会为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

(四)内控活动设计不精细、内控活动各环节衔接不顺畅

内部控制活动是内控机制的关键内容,内控活动设计是否科学、执行效果是否有效,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最终成效。然而当前一些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设计过程并不系统,内控活动的内容、流程以及实施措施的设计均不够精细与全面,因此内部控制开展过程中,活动的各个环节无法顺畅对接。同时,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为降低管理成本,可能会出现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的问题。例如财务管理方面,未设置不同人员分别管理支票及印章,或是以口头形式进行审批程序的授权,由于审批流程严格性不足,难以契合内部控制的实施原则,这样一来,本身存在较高经营风险的中小规模企业诱发资产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会大增,从而会导致这些企业濒临破产或倒闭。

(五)未实现信息共享、内控管理及风险防控效果反馈不及时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的领导在发布管理指令之后,未能及时收集下级管理指令执行的进展信息,对执行效果与预期是否相符的了解度有所不足,企业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缺乏双向沟通,在此种单向性的管理模式下,企业横向及纵向互动交流较少,未能实现各部门间、上下级间的有效信息共享,难以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详实、可靠、及时的信息支持。虽然当前阶段许多企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研发与应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然而由于一些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沟通方式适应性不强,仍然习惯于应用口头交流或纸质文件传达方式。由于受到企业信息共享性不高、数据交换不及时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成效并不理想,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六)审计监督开展不深入、内部控制监督效能未有效展现

目前,一些企业在内部设立了审计监督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然而部分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未能深化入与严格化开展,并且另有一些企业至今仍未完成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建立,而是由财务人员负责兼任内部审计工作。此种监督模式下,难以发挥出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效用。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形式化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不具备话语权,且审计监督工作因受到干扰而难以独立开展,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未能有效展现。除此之外,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后未展开严格化与全面化的控制效果评价,日常监督不够全面,未能针对性开展专项监督,也未建立起全面的报告制度,因未能全面开展内部控制监督而难以保障内部控制成效,为风险隐患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四、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的可行性路径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构建完善性风险防范系统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经营风险是企业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企业必须通过可行性风险防范系统的建立,有效预防与控制潜在的风险问题发生。鉴于当前阶段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价值意义了解不够深入,企业需要从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建立入手,通过内部控制内涵分析、经营风险类型了解、潜在风险影响效应预测、风险管理价值探讨,帮助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内部控制的深入了解,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制度内容,扭转其以往认为风险管理流程繁琐、会降低企业办公效率的错误想法,进而在管理者的全力支持下,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构建,打造更加科学高效的风险防范系统。在此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风险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帮助企业稳固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为企业的稳定经营与长效发展产生有力驱动。

(二)优化风部控制环境、基于有效激励增强员工内控参与主动性

由于环境建设是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基础所在,因而企业需要着力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一方面,企业需要科学确立当前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以企业现有资源为基础,根据企业的条件,综合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强化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宏观环境变化监测,对行业发展前景及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建立起契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短期、中期及长期目标,在严格的论证与科学的分析后,验证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应以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为依据,科学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针对性完善各岗位的胜任力标准,增强人才选拔过程的公正性与透明性。此外,企业还应着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并且还需基于高效性、公正性的原则实施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应用激发出员工潜能,从而为企业内控管理及风险管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助力企业有效识别各类风险

企业风险防范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增强风险防控的及时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将风险事件的精准识别作为首要工作,企业要具备识别生产经营过程中潜在危机的能力,并且需要立足全局,统筹规划,科学应用风险识别方式,分析过程中不应根据特例进行风险因素定位,而是应全面分析、仔细斟酌,确保风险事件识别的有效性。现阶段,企业风险识别的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便是财务报表分析法,企业需要基于全面的数据分析、准确的数据统计、科学的数据处理,进而编制内容全面、数据精准的财务报表,而后再对报表中的数据展开横纵两个方向的对比,以便于识别出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的潜在风险问题,并判定风险发生节点。而后还需要基于全面化的风险评估,了解风险成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严谨的分析与论证,针对风险类型制定出系统化、可行性的风险应对方案,进而实现企业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控制。

(四)科学设计内部控制活动、确保内部控制活动实效性开展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内部控制活动的科学设计与顺畅实施,进而实现活动过程中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控制。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时,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将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多个方面纳入内部控制活动设计的重点范畴,同时还应在这些管理活动实施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流程,建立健全各项活动的管理制度,基于系统化、完善性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构建,为风险控制活动的顺畅推进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例如,企业需要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打造相匹配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需要对预算编制进行合理确定,做到预算的有效执行、深入分析、科学调整与严格考核,进而确保全面预算管理价值的有效展现,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完善构建,保障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开展的高效性与顺畅性,进而助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成效的有效提升。

(五)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反馈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信息

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经营发展中难以预知的风险发生系数较高,因而收集信息、识别风险,便成为企业预测与防范风险的重要工作。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体量大幅提升,并且诞生了多种类型的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之中涵盖一定的规律,可通过信息的深入分析与规律总结,有效识别出潜在的风险,进而通过有效预防帮助企业渡过危机。为此,企业需要构建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应建立OA办公平台,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时共享与有效互换提供支持。同时,企业还应建立与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同时制定与实施举报人保护制度,为基层员工向上级反馈企业内部舞弊问题创建通道并提供保障,明确投诉或举报事项的具体范围,规范举报问题处理流程,并给出具体的信息反馈时间及方式,从而通过科学的反舞弊体系构建,有效杜绝企业的舞弊问题,基于信息的有效共享与及时反馈,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六)制定与落实内控监督与评价机制、充分展现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为有效监督与科学评判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公平性、有效性与连续性,企业需要科学完善的内部监督与评价机制。企业可在内部建立具备独立工作权限的审计工作委员会,并合理划定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及职责权限,疏通审计工作开展的障碍,确保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严格化、全面化开展,通过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全面推进。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提高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基于高密度与全范围的监督检查,保障内部制度的全面落实。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监查同级部门,或针对下级部门展开日常监督,及时发现日常工作中的内耗问题、舞弊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内部控制的常态化开展,为内部控制的全面化与持续性开展提供保障。

五、结束语

企业经营活动开展中,企业需要结合业务流程,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前做好问题预测与风险防范,以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为依据,分析风险发生的机率,并精准识别出风险,进而针对性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需要结合自身风险偏好,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科学规划与设计风险控制体系。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构建完善性风险防范系统,优化风部控制环境、基于有效激励增强员工内控参与主动性,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助力企业有效识别各类风险,科学设计内部控制活动、确保内部控制活动实效性开展,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反馈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信息,从这几个方面发力,助力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进而为企业稳定长效、平稳发展产生有效驱动。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机制监督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