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到访阿拉善的一个防沙种树基地,在那里听闻的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阿拉善的沙漠边缘,有一家人在此驻守了20多年,他们种树防沙,以应对当时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扩大问题。
这20年来,他们有很多观察和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事情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发生。
最早种树防沙,他们在当地希望占据高点,先种大树,让沙漠迅速变成我们想象中那种树林遍布的样子。于是为了让大树存活,他们要用网格式的方式先把沙化的土地固定住,还要给树大量浇水。
结果3年下来,他们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种的树,很多都无法存活,因为长期灌溉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一些树,有了虫害,为了消灭虫害,他们给树打了农药。这带来了另一场灾难——树打了农药,虽然虫害得到了控制,但吃树叶的小飞虫沾染了农药有了毒性,沙漠蜥蜴吃掉了这些小虫,喜鹊们又吃掉了蜥蜴。最后,在相当一片地区里,沙漠蜥蜴、喜鹊全都消失了,生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消失了。
当地的种树人描绘着他曾经亲历的场景:“我看到,最后一只喜鹊已经吃下了大量有毒的蜥蜴和其他动物,注定将要死去,它在我们的实验房里,一次又一次地飞向防护玻璃,重重地撞在上面,摔下来,然后又再次飞起来撞上去,那时的我被震撼了——这是生命对我们的无声控诉。”
经历了这些,他们终于转换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1.他们优先选择种一些产自沙漠本土的灌木型植物,这些植物和小树对水的需求更少,更易于存活,其种子也更容易被传播。
2.他们优先在秋冬季节来完成种植,而不再是春夏。秋冬季节,如果地上有积雪,找好了地方完成播种,小树苗需要的水分可以依靠自然完成供给,而无需人工浇灌。
3.在沙丘与沙丘之间的洼地种植,而不再是高地。因为先固定住了洼地,沙丘也就慢慢不再移动。人并不是所有时候都需要抢占高地的。
4.种树不是为了“消灭沙漠”,而是为了锁定沙漠的位置,让沙漠在它应该在的地方继续绽放。
5.种树,关注的不只是树,而是生态的健全和丰富性、多样性。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再把“种树”看作一种功能性的工作。种树于他们,已经是一种对于生命、自然的敬畏。他们热爱和感恩沙漠,追求的不是“战胜沙漠和自然”,而是“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找到更顺应规律的方式与之和谐共处”。
走前,我还记住了他们说的几句话,掷地有声——
沙漠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敬畏的,高山、清泉、大海可以给予我们力量,沙漠亦如是。
沙漠不是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沙漠化是需要被关注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沙漠消失了,那会是另一场大型的生态灾难。
种树,可能比“防沙”有更加宏大的意义,那就是让一个人重新产生对生命的敬重和深刻理解,这才是最好的教育课程。
小橘//摘自黄有璨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