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汇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中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为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纲要》”)。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认为,《纲要》明确提出了2035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具体举措,是对新时代扩大内需战略的全面阐述。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琦表示,《纲要》的提出具有长期战略的导向。一方面,突出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突出强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意义。这两点意味着,未来扩大内需的方向一方面是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政策主线将进一步配合对外战略,放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全球经济环境中的影响力。
随着海外高通胀、快加息对需求降温的效应显现,四季度以来外需在急剧收缩,外需下滑后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愈发紧迫。因此12月中央政治局也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中提及,过去我们强调扩大内需主要有三次,一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立足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手在老基建。二是2008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出台以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仍然以传统投资需求为主。第三次是2020年新冠疫情,“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抓手在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扩内需开始与经济转型并重。总体来看,过往我们的扩大内需经历了从传统需求向新型需求,从单纯刺激向完善体系的方向变化。
《纲要》即是对新时代扩大内需战略的全面阐述。从战略目标看,扩大内需战略不是简单的拉动消费投资,还包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完善分配格局、提升供给质量、完善市场体系、畅通经济循环等等。扩大内需战略是综合性系统性的部署,要统筹好供给和需求、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数量和质量、国内和国际、速度和效益、效率和公平、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
《纲要》从需求角度提及了三大方面:一是对外依赖度高、短期难以有外部替代来源,在容易断供的领域补短板;二是有需求但未有效满足的领域,培养优质品牌,包括提升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三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创造新需求。
《纲要》指出,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纲要》对于四类消费的表述分别为:传统消费(持续提升)、服务消费(积极发展)、新型消费(加快培育)、低碳消费(大力倡导),显然未来消费扩容的核心在于服务、新型和低碳消费。
首先,传统消费领域本身体量较大,因而重点强调“稳中求进”。包括:“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地产销售强调稳;“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交通工具的消费旨在升级提效;“倡导健康饮食结构,增加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供给,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食品消费更加注重安全。
其次,未來消费的边际增量在于服务、共享和低碳,更加突出“积极有为”。包括:“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带动群众‘喜冰乐雪’”,体育主题以及文化共享是未来消费的重要形式;“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创新”,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的新消费热潮;“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低碳领域绿色家电和新能源车下乡活动也是消费扩容的重要趋势。
往后看,消费作为稳定经济的基石作用依然不可动摇,随着防疫的放开,未来服务消费、社交消费作为新消费的主要载体,将承载更多稳增长、促就业的任务。其中,绿色家电、新能源车、旅游酒店、电影娱乐等消费品类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纲要》指出,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增加制造业投资,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制造业投资方面,投资重点在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主要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以及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未来政策将更多向制造业领域倾斜,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加强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创新完善制造业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
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一是补短板,包括加快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社会民生基础设施。二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包括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2022年,已经可以看到政府开始将大量资源向制造业和基建领域倾斜,包括:天量政府债、结构性金融工具等。往后看,投资依然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围绕制造强国和新型基建大国展开,核心发力点在于:电力设备、数字产业、新型电网等。
《纲要》提到,供给侧有效畅通可以打通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满足现有需求并进一步引领创造新需求。通过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同时要把安全发展贯穿扩大内需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夯实内需发展基础。
提高供给质量,一方面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另一方面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新产业新产品包括: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包括: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支持引导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承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增值服务空间。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一方面着力提升粮食、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领域供应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应急事件能力。
粮食、能源资源方面,核心在于资源保护和加强供应保障。包括: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采领域;积极开展现有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制造业补链强链,拓展对外供应链合作是未来主旋律。包括:巩固拓展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聚焦保障煤电油气运安全稳定运行,强化关键仪器设备、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重要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保证核心系统运行安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产业链安全,实现极端情况下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此外,规划纲要还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出发,对发展内需潜力作出了详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