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恋,赵 静,王 虹,杨爱华,王健春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北辰 300402)
羊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属一类动物疫病,危害较大,山羊和绵羊是最易感动物,其患病死亡率高。日常养殖中应加强对此病的防控,避免造成大范围扩散、蔓延。
1.1 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是导致羊只发生小反刍兽疫的重要原因。
当圈舍未及时清除粪便等排泄物、未及时消毒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发病;当饲草料配比不科学、营养不全面、适口性不好时,可造成羊只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而发病;当圈舍温湿度变化过大、空气流通不良时,可造成羊只应激,并诱发小反刍兽疫;对小反刍兽疫不了解,没有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不到位,容易诱发此病。
1.2 流通因素 羊只买卖、跨地区流通,长时间运输等不仅会造成羊只严重应激,诱发小反刍兽疫,而且羊只来源复杂,当从疫区引入羊只时,极易造成该病扩散和蔓延。
1.3 个体因素 处于特殊阶段的羊只(指羔羊、妊娠母羊等)或营养不良、患其他疾病的羊只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极易因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入侵而发病。
根据羊感染后病程的长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临床上可将小反刍兽疫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类。
2.1 最急性型 山羊感染后多呈最急性型,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其病程最长为5~6 d,一般经过2 d左右的潜伏期后发病。
有些羊无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有临床症状的羊主要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至42 ℃,萎靡不振,食欲不佳甚至废绝,全身被毛粗糙且竖立,流泪,眼神涣散,口腔有卡他性炎症,前期便秘后期腹泻,随着病情发展,病羊体温迅速下降直至衰竭而亡。若羔羊或者幼龄羊患病,则一般在2~3 d内死亡,且死亡率最高可达100%。
2.2 急性型 急性型羊经过3~4 d 的潜伏期后发病,临床表现与最急性型相似。
病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饮水量增加,鼻孔堵塞,鼻液由浆液性转变为黏脓性,上颚、咽部有溃疡,可见坏死性口膜炎,其严重咳嗽并逐渐导致呼吸困难,出现痢疾,并因腹泻和呕吐导致脱水。患病妊娠母羊出现流产,未妊娠的母羊则出现阴道炎,并分泌大量黏脓性分泌物。
2.3 慢性型 慢性型的病程较长,一般在10~15 d,且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
羊发病后期的典型症状为口腔、鼻腔周围及下颌部等处有不同大小的结节和脓包。耐过羊、病情较轻且体格健壮的羊会逐渐恢复健康,有些羊的生长发育可能会受阻。
病羊脾脏坏死,淋巴结增大,支气管和肺部有典型损伤,出现结膜炎,舌表面、口腔黏膜有坏死灶,且有泡沫状的黏液从口腔流出,牙龈处有坏死甚至咽喉部也有坏死灶,脓性的分泌物和出血斑点出现在喉头和气管,肺部的血管栓塞且尖叶充血,瘤胃可见明显的红色溃疡面,肠道明显糜烂或者出血,有些病羊的盲肠部位有条状的出血斑点。
可根据此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作出初步的诊断,进一步确诊,需借助实验室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或病毒抗原的检测(病原学诊断)、遗传物质的检测和病毒抗体的检测(免疫学诊断)。
4.1 病原学诊断 常用病毒分离鉴定、icELISA(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GID(琼脂凝胶免疫扩散)以及CIEP(对流免疫电泳)等检测方法对羊小反刍兽疫进行病原学诊断。
采用小反刍兽疫病毒分离鉴定方法时,首先采集病羊眼结膜、鼻分泌物、口腔黏膜、回肠黏膜、血液等,样品接种于羊只胎肾、新生羊的睾丸细胞等能为小反刍兽疫病毒生存提供营养物质的细胞上。接种后6~15 d 内观察细胞是否出现病变,是否形成了合胞体或是否出现多核细胞。最后采用病毒中和试验或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进行下一步的鉴定。
4.2 遗传物质检测 常用RT-PCR(反转录PCR)、特异性cDNA探针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检测。
可采集病羊的眼、鼻分泌物,肺脏、脾脏、肠道淋巴结等样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 方法进行小反刍兽疫病毒遗传物质RNA 的检测,通过PCR仪检测病毒RNA发出的特异性荧光信号,最后根据Ct 值和曲线的形成情况进行判断。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等优点。
4.3 免疫学诊断 常用病毒中和试验、竞争性ELISA、间接ELISA、琼脂免疫扩散等方法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相关抗体。
进行免疫学诊断时需要采集两份病羊的血清进行抗体滴度检测,当升高数值达到4 倍及以上时才有病理学意义。另外,各种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如作为在国际贸易中必须进行的病毒中和试验,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但操作较费时。常用的竞争性ELISA方法具有成本低、可进行规模化操作等优点。
4.4 注意事项 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需要采集不同的样本,有些检测方法需要采集病羊的分泌物、组织等,有的则需要采集血液。
淋巴、内脏等病变组织的血清样本要求在4 ℃的冰箱中进行贮存和运输;采集的样品为眼、鼻分泌物时,一般先将样品置于甘油生理盐水(浓度为50%)中,然后在2~8 ℃的环境中进行保存。
试验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操作说明书及安全准则进行,避免造成污染或对试验人员造成伤害。
病情较为严重的羊及时淘汰,有治疗价值的羊可采用西药和中药进行治疗。
5.1 西药治疗 方案一:患小反刍兽疫的成年羊可用40 mg 盐酸林可霉素+40 mg 盐酸恩诺沙星口服,若进行肌肉注射,则药量减半,每日1次,连用7 d。为防止羊脱水和发生酸中毒,同时使用0.9%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5%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
方案二:此方案适合治疗妊娠母羊。按照每1 kg体重用0.2 mL的剂量给患病母羊肌肉注射羊血清免疫肽;按每1 kg体重0.1 mL的剂量,将0.5 g的头孢噻呋钠用20 mL 的蒸馏水进行稀释后,分点肌肉注射,每天2次。
方案三:病羊按照使用说明书肌肉注射刀豆素。为防止病情恶化、抑制病毒扩散,病灶部位可用红霉素涂抹。
方案四:可用氟苯尼考注射液(浓度为20%)、替米考星注射液(浓度为30%)等药物对病羊进行肌肉注射,用量、频率、注射天数可参考使用说明书。病情较轻的羊,按照每1 kg 体重使用0.2 mL的剂量紧急注射高免血清,连用2 d。
5.2 中药治疗 方案一:将生石膏、金银花、黄芩、连翘、苦桔梗、黄连、麻黄、薄荷、杏仁、甘草分别称取20 g、16 g、15 g、15 g、13 g、12 g、12 g、12 g、12 g、6 g 并混合均匀,再加水煎煮,同时将研磨成粉的0.3 g牛黄倒入煎液中,煎液冷却至适当温度后给病羊灌服,每天1 次,连用5~7 d 为一个疗程。
方案二:各30 g的石膏、板蓝根和黄芪,各15 g的白头翁、连翘和二花,各12 g的丹参、地榆和车前子,各9 g的桔梗、枳壳、柴胡和丹皮,各6 g的甘草和黄连,混合加水煎煮,病情较严重的羊每天灌服1剂,病情较轻的羊取药物适量研磨成粉,加入饲料喂。
6.1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羊小反刍兽疫发生和传播的主要防控办法。接种疫苗可使羊产生抗体,提高对小反刍兽疫的抵抗力,当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降低发病率。
首先要明确适合接种的羊群、接种的疫苗种类以及接种次数,通常30日龄及以上的羊就可进行接种,首次接种后21 d 再接种一次,以达到加强免疫的目的。常用的小反刍兽疫疫苗有弱毒疫苗(Nigeria75/1、Arasur87 等)、小反刍兽疫-绵羊痘二联苗、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羊场应制定完善可行的疫苗接种计划,并做好疫苗的保存、稀释等工作,避免使用过期或者无效的疫苗,也要防止接种剂量过大或过小。接种时确保一只羊使用一个针头,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6.2 提供全面营养 要做好饲料配制工作,既要给羊提供青绿多汁、纤维含量较高的粗饲料,又要提供适口性良好,蛋白、能量、矿物质、维生素等含量丰富的精饲料,并禁止饲喂霉变、冰冻、腐败的劣质饲料。
要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定时、定点、定量对羊群进行饲喂,以充分发挥羊只的生产性能,提高羊只抵抗力和免疫力。
为改善羊只肠道微生物平衡,增加有益菌数量和种类,可在日常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制剂(如板蓝根、蒲公英、黄芪多糖等)、微生态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等)等,达到预防和保健的目的。
6.3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消毒工作,定期对圈舍、地面、墙面、用具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分泌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引入羊只要进行隔离观察,避免直接混群;外来车辆、人员禁止进入养殖区,人员确需进入时,需通过紫外线灯、消毒垫等严格消毒,并穿戴防护服。
6.4 加强宣传培训 定期开展宣传,让养殖户认识小反刍兽疫造成的巨大危害,提高重视程度。定期举行培训,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及抗风险能力。加强监管,严格执行畜禽疫病防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