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传播路径

2022-12-25 07:17姜天宠
关键词:中华思政资源

姜天宠

(北京澄澜集贤教育科技,北京 10017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就此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1],党的十九大后,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也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上了新的台阶。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化人的实践系统, 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活动[2](P42-4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对其合理利用,运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样态

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政治性,又有文化性,“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的“包容博大、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存在样态而言,按照其存在形式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有物质实体即承载着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历史、文化的文物和遗址等,如军事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地点;另一类是非物质形态,即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及道德精髓等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体现中华民族人民道德的精神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P164)。简明形象地概括了其非物质形态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这两种存在形态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物质形态是非物质形态的载体,非物质形态是物质形态的升华,二者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被激活并产生协同作用,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助于解决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与道德困境,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5](P5-17)。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深入研究并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并合理运用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国家、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

(一)国家层面: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立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建立文化自觉自知的意识。知道自己有什么家底,家里有什么宝贝,宝贝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6](P41-42),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别人。自知意味着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字、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内容有足够了解,自觉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有判断力和保护传承意识。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往圣先贤的优秀事迹,把这些事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文化自知与自觉,从而为构筑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学校层面: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平台,应主动担负涵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型、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的时候倡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学习、理解并掌握其中包含的优秀思想,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做到思想水平的正向全面发展,以实际行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体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久而久之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

(三)个人层面: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如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社会风尚以及荣辱观念。这些体现的是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并在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的行为方式[7]。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主流价值观,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民族文化自信均得到显著提高,精神文明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家国情怀深植于民族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和文化高度认同的情感[8](P48)。《大学》八目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着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便有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体现的是个体对所属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这个国家热爱的具体表现。但当今社会随着不良思潮不断侵蚀广大青年的思想阵地,当代部分大学生呈现一种认同感薄弱、方向迷失的状态:“犬儒主义”容易消解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使他们以怀疑、戏谑的态度对待一切现存事物;“网红文化”的泛滥使得部分青年沉迷于短视频带来的流量和舒适感,不再肯下功夫而是想用蹭热点、博眼球等快捷的方式获取金钱与社会地位;“虚无主义”更是容易让青年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一切历史观和思想倾向,导致部分青年迷失奋斗方向,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9]。除此之外,影响青年学生的还有“精致的利己主义”、“佛系躺平”、“润学”等具有消极思想的概念,也显示着当代部分大学生信念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综上,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的运用,不仅有助于重新唤起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信念感、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更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对消极思潮的鉴别能力,避免被消极的思想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传播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灵活,重点在于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注重实践性,把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依托网络媒体宣传和推广,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程度,有效扩大影响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机结合起来。

(一)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7],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前提是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然而要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既要重视课程内容,又要重视课堂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是思政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思政教师们具备了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加熟练地在课堂主渠道中运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精炼地给学生们讲解有机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理论知识。因此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需要思政教师们有更深的传统文化素养。

各高校一是要定期对思想政治教师群体进行培训和考核,督促其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力;二是要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外出观摩其他高校教师的公开课,提升教学水平和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能力;三是要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的同时听取学生意见,以学生为核心,提高思想政治课在课堂中的适用性。

(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载体

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强调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要使学生深刻地掌握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势必要不断整合现有资源,探索形式生动多样的实践活动。高校应注重与各地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建立合作关系,并利用本地本校的资源优势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基地。例如2018年开始,教育部支持清华大学等百余所高校陆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主要围绕课程、社团以及科研交流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各方面要为相关实践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职能支持及政策支持,如促成高校与当地纪念馆、博物馆的长期合作等;其次,高校要为实践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创造客观条件,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可以经常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最后,社会应为高校和学生提供便利,支持高校和学生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品牌赞助、物质支持等。二是高校要组织开展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传统节日举行或组织游园会、晚会等,重现中国传统节日昔日的景象,丰富并传承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10](P3-13)。以中秋节举例,高校可以在校内或线上举办中秋诗会,大学生们通过诵读关于中秋、月圆和思乡的古诗表达自己的感情、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学生可以自己创作古体诗,感受文人墨客的心境;也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飞花令,提高师生的诗词积累水平。三是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随着《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走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相关文物,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条件稍弱的高校可以通过听讲座讲坛、观看线上文物展等方式,达到同样教学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网络媒体运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常见的学习生活场景和高校思政工作所面临的一道选择题[11](P28)。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很多课业和研究成果需要在网上进行,但网络也占据了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一方面互联网的新媒体有传播快、影响范围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也逐渐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包含了很多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的不良因素,容易对正处于思想不稳定时期的青年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想要正确、有效地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要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抢占网络育人的主阵地。校园网作为大学生日常使用频率最高、对其影响最大的网站,与门户网站等其他网站的大数据精准推送不同,校园网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全面、直接,能够更加精准地覆盖全校所有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的网页弹窗、主页推荐等方式向大学生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面有效地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增进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二是要利用好视频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网络传播上的优势。运用新媒体技术活化思政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融合进程[11](P288)。视频平台主要分为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和哔哩哔哩动画等影视流媒体平台。短视频短小精悍,在信息流量高速运转的时代,大学生看起短视频来无负担,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无形中潜移默化吸收了很多信息。高校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建立校园官方媒体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哔哩哔哩动画(以下简称“B站”)等影视流媒体平台是当下广大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地主流平台,尤其是B站,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取各学科知识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注册官方账号成为“up主”(即视频上传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讲解、纪录片、剪辑短片等视频作品上传或搬运,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发送评论或“弹幕”等方式互动,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深,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三是在网络上举办比赛,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作相关内容。高校可以运用适当的奖励机制,激励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作相关短视频、网络应用等形式,进行文化宣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自传播。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五千年从未间断,作为世界现存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就是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信,指明了正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坚定“四个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12]。建立文化自信所依托的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并合理运用。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给资源分分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