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思念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原创性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一个具有内涵的研究难点,关注者众。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愈加显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方向性、愈加显示出推动未来前进步伐的思想先导价值,因而走到学术前沿。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一个新命题——当代中国在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1],大大扩展了“原创性问题”视域。这对深化当前和未来理论研究的主题,展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历程、新规律,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由此而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逻辑,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的必然性,揭示其推动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作用,成为一项常写常新的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源自建立在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之上,也来自适应时代变换而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社会更迭和实践跃迁是一切伟大思想产生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就是19世纪中期无产阶级运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原创不仅起始于马克思、恩格斯,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后来人的贡献,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二百年来在不同阶段、不同空间的推进。由于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前行中不断加入无产阶级运动的新认识新经验,获得更加丰富的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建构,解决时代提出的一个一个历史课题,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活态的理论体系,保持其历久不衰的真理本色。原创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和理论品质。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时,也曾反复告诫自己的追随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681我们的理论“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742恩格斯一开始就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愿提到马克思主义者面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但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创就此完成。此后,马克思、恩格斯仍在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新东西,并付之国际工人运动。比如,巴黎公社革命之后,马克思就把“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作为对“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重要补充。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和马克思主义的原创中心在欧洲,欧洲工人阶级为之作出过卓越贡献。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由于第二国际的蜕变及俄国革命的兴起,世界革命运动的中心东移,马克思主义的原创中心也转移到苏维埃俄国和东方国家的革命运动上来。随着社会主义由一国推向多国,特别是当革命过程推进到新社会建设以后,马克思主义面对的主题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原创在理论内容和地域范围上都扩展开来。欧洲东部(以俄国为中心的革命运动)、由俄国革命传播开来的亚洲地区(以中国为主的革命运动),及其后来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爆发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由之诞生。
由于中国革命发生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进程必然是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包含诸多马克思主义原创性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原则,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主线的中国革命战略策略,以及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近代工业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广泛的国内国际统一战线等,都推进和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原有结论(有的是马克思时代没有提出的问题),其原创性至今未被淹没。当中国转变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头,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所包含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关于分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使社会主义实践获得新的理论指导。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产生的思想先导作用,可以领会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在中国实践中的强大推动作用。正是这种原创性,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亿万群众实践的源头活水中得到深化、推进和证实,走向新的里程而不停歇。在原创性发展上,闪耀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品格和理论光芒。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受到东欧剧变的冲击,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在社会主义低潮中被淡忘。但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逆难而上,迎险而行,以不断创新的勇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路急进。在东欧剧变30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生事物,取得了世所瞩目的巨大成就,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天地。事实说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取得初步成功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原创性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不是轻易发生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国外研究者要么只知继承、不懂发展和创新,更无关于原创性意识,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思想(封闭的),不承认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或者直言修正马克思主义、抛出“过时论”,以为凭借来自书本的思辨就可以到达原创高度。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必然是重大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伟大实践的推动,是不可能在头脑中构造出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的。马克思主义原创性与历史的创造活动相联系,原创来自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也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那种出自书斋的空洞理论(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虽曾打着改造资本主义的旗号,甚至挤进马克思主义谱系,但由于离开真实的群众斗争、无视革命实践对革命理论产生的决定作用,是不可能获得真知和受众的,因而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时代课题。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承前启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治党治国治军中形成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新认识、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画出一幅宏大坚实的蓝图。新时代的十年,我们不仅取得了物质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对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其原创性更为实践主体确认。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葆有其无限生机的原动力。游荡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在传入东方文明的土壤时,必然经过本土化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富于特殊文化的国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原创性发展,贯穿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中。马克思主义是从资本主义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长时间里,关于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伟大学说,其原创不是可以一次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既在于初创得坚不可摧,也在于发展中不断解决现实提出的一个个历史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不赞成离开马克思主义来定义党的思想体系,我们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复述、不是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原有结论、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寻找现成答案,而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以原创性来解决中国特殊国情下面临的根本问题。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的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是这种结合的必然结果和基本经验;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推进中,原创性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反映。
当今世界呈现出诸多突发因素和不确定性。我们希望在和平环境下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而外部局势的演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构成一场严峻挑战,形成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再次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大门。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昂扬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不是偶然的。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与新时代十年的关系上看,二者统一于一体:新时代十年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一部分,是承接伟大事业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作为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精神之源”[4],贯穿于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树立起自强自立的勇气和骨气,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自觉的创造时期,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主动性。
从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来看,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开始抛开历史留下的包袱而向着中等发达水平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初步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和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决心;随着执政党强化对自身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走向新高度已然在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与理论突破具备充分的主观条件。
从新时代十年的实践要求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在不断创新中解决新问题、打开新局面。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全面深化改革步伐走向新的广度深度;面对国内外变局,只有不断加强抵御未知风险的能力,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掌握主动、行稳致远。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契合时代的理论指导,以发挥自身优势、争取高质量发展、避免大的失误和弯道;在与资本主义共处与竞争中实现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崛起,必须做好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思想准备。
从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趋势来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重任落在中国共产党肩上。在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危机袭来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之路。在把国内事情办好的同时,当代中国也要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引领人类进步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开拓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中,展现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真理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十年,中国正处在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上,更具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国内形势与世界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5],给中国在前进途中提出了不同于以前的问题、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创造性思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的历史任务中的理论创新,造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的源头。
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中遇到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途中没有遇到的问题、没有想到的困难,不能绕过的陷阱。搬用马克思原作是一事无成的,只能靠自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开新的路、架新的桥。其路其桥,也许是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找不到的(甚至是马克思主义之外也未曾出现过的)。这就是原创,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的客观要求。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正在释放出强大威力,使当代中国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成就,进而在推动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发生历史性变革,走上发展的又一个台阶。这一伟大实践所形成的认识,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解决时代提出的历史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原创性体系的新成果和新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十年,是国内外各种矛盾交集和时代风云突变的十年,是当代中国处于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的关键十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走向强起来的十年,因此必然锻炼着更加坚强的党和人民、考验着当代中国的信心和智慧,也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伟大斗争中的理论创造,提供活水源头。新时代十年的奋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突破的伟大动力。从“原创性贡献”命题,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为认识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生的必然性、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有力的论证和检验,是实践,是新时代十年中国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是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所展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年的时间虽不长,但却是当代中国发展史上富于激情的一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人民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为完善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人民群众在汹涌澎湃的革命大潮中的觉醒,比以往平静时期要大得多;他们在新时代的大变革中受到教育和所创造的奇迹,远胜过他们在平常生活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领会。新时代的十年,中国在一种奋进的旋流和人民群众的觉醒中,迎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见证着伟大实践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吹来扑面春风。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时代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结合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所形成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站在时代之巅回答的世界之问、面向未来回答的中国之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新时代十年实践相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取得重大原创性发展的源泉。开创新时代的十年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交相辉映,书写着新时代中国走向新发展的伟大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的热土地。
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的特点,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发展,在于不同时间、空间上的创造性运用与推进。这种原创性,不仅是一种语境的转换,更是一种内在价值和实践的创新与超越。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进程所提出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面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回应与结果上,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品格;其中富含对马克思主义既往认识的发展与推进,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上到达原创性境界。在理论原点与整体思想的结合中,集中并形成原创性发展体系。
从当前实践和理解上,可以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归纳为以下八大理论要点:
1.关于党的领导的本质特征和党在执政条件下的“自我革命”论;
2.关于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概念;
3.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述;
4.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
5.关于执政条件下的“人民至上”观和“以人民为中心”方略;
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作用的新认识;
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
8.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和“文明新形态”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新认识,内涵深邃、立论久远,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的学科群。但我们的研究,没有必要划分为若干领域(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赞同集中在若干要点上,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将理论原点与整体思想结合起来考察。这里说的理论原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点,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原点。它们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首创或独创,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意义,而相关思想在整体上又强化了理论原点的原创性,在方法上比较圆满地表现了继承、发展、创造、超越的关系。
为什么要从理论原点与整体思想的结合上来研究原创性要点?因为粗线条地一般地肯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不易清晰说明在哪些问题(或观点)上的贡献,为什么是来自实践的、原创性的。如从历史唯物主义领域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仍然要回到一个一个具体的理论观点和实际问题(关于社会形态的认识、关于政党学说、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上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来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同样如此,没有必要多一个论说的层次。再说,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基础的问题,何必分在两个领域里来讲呢!关于党的领导的问题,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政党、国家学说的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作用的核心问题,还是政治经济学所涉及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问题,有什么必要一分为三呢?人为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划分为不同学科,不如自然地探讨这种原创性发生的原点本身。重要的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已有的研究在概念上还是模糊的,需要在一个个理论要点上,说明“原创性”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特性,为后续研究展开学理通道和立论基础。所以,学理上的论证不在于学科的划分,而在于将学术性论证转化为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论证这种贡献的现实意义与长久价值。
从理论原点到思想展开的结合上,正是为着明确这些要点的确定性;在学理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其原创性贡献的要点“为什么是原创性”的,分析“原创性产生的时代效应和重大影响”,搞清以前未被提到学术视野中的关于原创性概念到原创性价值的提问。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不是什么论点都可以纳入“原创性”的,需要从理论原点上说明原创性的内涵与意义在于:对于原理、原则,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发展,由原点而启动思想整体的推进和深化,成为适应时代、涉及理论体系、推动实践走向新高度的理论飞跃。
为什么要从理论原点与整体思想的结合上来说明主题?这里用党的领导的本质特征和党在执政条件下的“自我革命”为例。关于党的“自我革命”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性论点,其整体思想体现的是:把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以革命精神和革命行动,把党本身的革命与社会发生的革命性变革结合起来,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以新时代执政党使命的全新思考来补充和矫正党的学说,为处于新时代新考验中的党的建设准备思想武装。习近平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保持党的革命精神(包括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奋勇推进党的事业,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关于党的领导的本质特征和党在执政条件下的“自我革命”论,在实践上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反对一切腐败的斗争走向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向导。“党的自我革命”思想表达了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党是执政党、也是不改初心的革命党;党在建设新社会,也是进行社会革命,革“旧的社会制度与旧观念”的命,扫荡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与一切妨碍新社会和新意识成长的残余决裂。在走向未来的斗争中,将贯穿着党所领导的这一革命过程,亦将始终贯穿着党的自我革命。所以,关于党的领导与“自我革命”认识融汇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精髓,超越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的原有思想,全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特质,反映出在新的历史时代党的历史作用的前进与突破,成为执政条件下政党学说的划时代创造。关于党的“自我革命”论,把“革命党”向“执政党”概念和理论的转变、把党的“自身革命”与其担当的“社会革命”相统一,在关于党的性质与执政党建设问题上,鲜明地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原创性。
为什么要从理论原点与整体思想的结合上来说明主题?这里再用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方略为例。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党、阶级、领袖、人民之间关系的深厚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认识更有着刻骨铭心的情怀,是一座高大的思想与精神丰碑。而新时代人民的地位问题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试金石,在此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典范形象。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论述,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至高无上地位、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相统一的执政治国主张,展示出当代中国秉持的人民立场,并表现为党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实践:实行民生优先、保障民生、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切实的民生政策,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群众观的推进、丰富和创新。在党的百年奋斗中,关于共同富裕从党的理想推向党的目标,进入新时代又从实践进程成为现实任务,提到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和国家制度建设、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凝结为矢志不移的党性原则。习近平简洁地说到执政后党与人民关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重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宣示了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信念和力量,成为添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书本中的铿锵金句,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原创,是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与人民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跨进和重大发展。
为什么要从理论原点与整体思想的结合上来说明主题?这里还可以用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论点为例。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上揭示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一般过程,分清了资本主义与未来社会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根本区别,而在新的历史时代国家治理的走向上,却需要后人的继续回答。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论述,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转移的叙事,形成了国家问题的深层次总结,在关于党和国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国家机构与人民群众关系、国家治理方式的创新上,提出了面向新时代的设想与意向,规划了当代中国的国家体系建设,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越性;在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表述与思考中,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治理上的选择,也指出国家治理的未来方式,从原创性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社会主义部分),这是马克思关于国家理论未涉及而又是当前政治的核心。浸润着“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而且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对国家治理的规则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特性予以超出前人的判断。其中一些思想和观点,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在政治建设中为着长治久安的收获和经验,也包含着面向世界的共识与沉思,因而能够起到一种镜鉴和范例作用。这种表现在时代与空间变化中的原创性,将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为什么要从理论原点与整体思想的结合上来说明主题?还可以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例。关于新道路、新形态论断把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放在文明发展的宽广视野、把党的各项战略方针纳入文明发展的规律性中,懂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未来意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彰显其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新道路、新形态论断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联结起来,从历史长河的视野中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并从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学习、比较,昂首阔步地走向人类文明的光辉未来。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绝不是跟着西方现代化走就可以实现的;立足于中国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发展道路上的创造。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论,表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论点和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展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认知,由此大大扩展了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纵深,从人类文明类型上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的认识。这不仅是一种观察角度的扩展,更是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景式思考,包含着历史文化视野的原创性思想和观点,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的证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这些要点,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构造(不是个别的、具体的问题),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有理论风格,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立场。其所展示的马克思主义广阔领域,所包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已经不是一时的提法,而是经过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的往复,又回到实践中的理性认识,具有长久价值并融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成为当代中国的行动指南和理论自觉,因而具有真理性、原创性、原理性。这些思想观点,由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斗争而广泛传播,其原创性在群众实践中变成一种理论与行动自觉。
从理论原点与整体思想的结合上,全面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将一般地讲原创性变成具体地彻底地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关切,为的是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当代中国变革中的历史推动作用,为“两个确立”提供深厚的认识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原创性问题,与深入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相联系。因为我们谈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不是就“原创”论原创,而是通过原创性发展,在深入理解其学术价值中,把握其实践价值,揭示其推动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进程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原创性发展的内涵与前瞻,关系到由现实而走向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进程和方向,关系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重心,催动着当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一位中国学者认为:“从时代意识来看,几乎每一代人都会夸大自己所处时代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历史的坐标中,人们才能发挥他们继往开来、面向未来的能动性。”可以说,关于马克思主义原创性问题,就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一重要历史经验的直接说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创新、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推动伟大实践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正在实际地变成一种无尽的物质力量。
从理论深处上说,新时代关于“马克思主义原创性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思想武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6]放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起潮落,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特别是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得出一个根本性的结论,那就是: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在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又为马克思主义做出原创性贡献,体现了伟大时代造就伟大理论的历史规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正在当代世界的大变动和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中产生强烈的历史与现实影响,在世界局势的激烈变动中创造人类文明新世纪。在领会关于新道路、新形态论时,我们可以懂得,把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结合起来,展望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进程,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强国而奋进的斗志。关于新道路、新形态论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一致关系,进一步增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在新征程中推进人类文明的意识;新道路、新形态论断把中国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我们能够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敢于面对世界大局的变幻而走自己的路,守正创新、开拓前进,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展现中国贡献和中国力量。所以,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强大推动作用。
面对21世纪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不确定因素相继浮出水面,外部压力加大下的中国能不能在世界大变局和中国新征程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更要问一句: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中,离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决心,没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理论,如何保持我们的政治定力与从容考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世界局势)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时代之问,才能解决新问题、发展新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关于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亦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的常态。
作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领航者,中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主张,从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视角,推到直接被观察的跟前。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为解决今天的困境留下锦囊妙计,不能把解决当前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天才的头脑,不能一切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结论,而需要在新的实践中回答属于当代人遇到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的可贵之处,是我们应当持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原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发展,将在长时间里表现出世界影响力,有如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在国际社会引起过强烈反响;世界局势的变化,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验证。世界上更多的人逐步采取“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来解决战争危机,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觉悟并付诸实行的过程。
关于原创性问题的讨论说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中国人民前进的每一步都需要探索的勇气,只有根据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包括原创性、突破性),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沧桑正道。中国共产党在当代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的代表,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