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木娇
(广州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440)
当前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有所提高,为了能够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始重视园林景观设置,提升环境美观性,为居民提供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不同的季节展现不同的美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满足观赏需求。
植物的合理配置能够构建微型生态环境,避免园林景观受到其他外界作用的侵袭,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造景可以传递人文意蕴,对于文化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通过竹子的使用能够展示竹子素有的高洁品格。因此在植物造景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其应用原则和应用要点,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作用。
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能够保证植物造景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必须要确保整体设计的和谐性,防止植物和植物间出现干扰的问题。在挑选植物时需要让设计人员能够了解绿植的特性,包括养分需求特性、生长高度、形态变化等,对绿植进行合理搭配,以此来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美观化水平。否则如果绿植搭配不合理或者习性不同会增加后续植物养护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例如肥料施用、水分灌溉以及整形修剪等都需要额外增加成本,这和最初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应用的初衷是不同的。在植物造景设计时需要对短期以及长期植物的景观效益进行分析,同时需要从局部以及整体两个角度出发是否和谐,观察植物造景和周围建筑或者设施之间的关系,保证内部结构的和谐一致。
植物的使用可以让园林景观的美感有所上升,在植物造景的过程中也需要重点针对美化功能进行突出,让人们可以通过植物造景获得审美体验。在设计时不能单纯只是使用一种颜色的植物,应当对植物进行合理搭配,结合美学理论分析在不同阶段植物颜色的变化,结合色彩理论优化配置模式,能够让植物造景在不同季节均能展示优美的姿态。同时还需要对植物造景的布局进行优化,发挥植物群落造景的优势,对园林景观结构进行改变,例如利用引导手法、封隔手法等能够对空间进行调整,使布局更加美观。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植物造景对游客进行引导,引导是利用道路、建筑物或者水景等对游客进行引导,其能够按照一定规律参观园林景观,让游客能够依次到达不同的景点。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资源,这需要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减少设计成本投入,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保证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性。例如水流、小山、石头、日月等均是常见的自然资源,除此之外还包括道路、广场、建筑物等其他资源。在植物造景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一类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按照顺势而为的原则展开设计,在构建植物造景景观时优化水体以及山体景观。通过以竹为径的方式进行设计,可以将植物元素、道路元素进行融合,在竹影的引导下让游客可以向竹林深处不断地探寻。通过竹子的使用可以强化道路的神秘感,构建独特的意境,具有自然美感,和人工敲凿以及堆砌有着较大的反差。设计资源的整合让风景园林形成了一体化的风景体系,景观和谐度上升,给游客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和观赏感受,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
要想提升植物造景的效果,应明确其在风景园林中的设计原则,以此为基础对植物造景的设计方式进行调整,尽可能地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城市主要发展的重点,因此如何对现有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成为了园林景观所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植物是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态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植物造景过程中需要重点遵循生态性原则,发挥植物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的功能和作用。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在挑选植物时应首先选择当地的植物品种,如果引入外来品种,需要考虑其和当地品种是否存在干扰或者其他问题,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出现病虫害问题。
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必须要将统一性原则作为基础,要求植物造景的风格和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相一致,明确植物造景的设计定位。首先在造型设计中需要重点使用一种或者两种植物,其他配置的植物主要是负责美化。在设计时还需要尽可能保留植物的天然美感,不能对其进行过度干预,否则会形成过重的人工造影痕迹,会影响审美效果。其次,坚持季节性原则,在突出某一季景色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在其他季节植物造景的表现形式,对植物的配比比例进行调整,丰富不同季节的景色。再次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植物围合的方式对空间进行优化设计,例如竖向或者冠下均是常见的空间资源,在各种空间交错的同时也需要确保其统一性以及合理性,让人们拥有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创造性原则能够充分激发设计人员创新意识。在现阶段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植物造景同质化问题过于严重的现象,已经无法带给人们新鲜的体验感。面对这种问题设计人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重视对植物造景的内容进行拓展,积极使用新的手法和新的思想对植物造景进行设计,在符合大众审美的同时提升植物造景的别致性。
在风景园林景观营造过程中开始重视融入人文底蕴,因此在植物造景过程中也需要坚持人文性的原则,在提升外部美观性的同时向人们传递一定的人文意识,有利于强化民众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展示当地的特色文化。在渗透人文意蕴时可以将传统特色、民俗文化、典故传说等均作为植物造景的灵感来源,或者也可以结合不同植物的人文特点进行植物造景。例如,竹子在先秦至魏晋时期始终是文字书写的主要材料,是负责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文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将水景和竹子进行搭配,竹叶声和溪水声的结合可以带给人们一种独特的听觉感受,构建和谐融洽的景观场景,打造别致的风景线,提升观赏体验。
植物品种应以乡土树种植为主,结合周边环境统筹设计,适地适树、突出地域特色。严禁选用危害游客人生命安全有毒植物,不宜选用树叶有硬刺等植物。优先选用生态效益、适应性强、景观好、低造价、低维护的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其生长习性和自然环境变化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不容易出现死亡的现象。乡土植物突出地方特色、传播当地文化,例如每个城市都有代表性的植物,如北京市月季、上海市白玉兰、广州市木棉花、深圳市三角梅、重庆市山茶花、成都市木芙蓉、长春市君子兰等。这些植物具有一定的城市文化内涵,通过乡土植物应用到景观造景中,既丰富园林景观文化底蕴,又向外来游客展示城市的美好形象。
植物造景要求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用途进行合理搭配,利用不同形态、色彩、寓意等特点的植物营造景观效果。植物搭配时需要遵循功能性、人性化以及艺术性的原则,在保障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让植物配置变得更多元化。
3.2.1 植物与滨水空间的应用
滨水空间包括水生生物、陆生生物、两栖生物等,是人们在园林景观中所观赏的主要区域。滨水空间岸线在空间形态上存在着面貌差异,包括直线型和凸凹型,在植物造景过程中需要重视高低起伏变化,形成多层次的景观效益,结合视线发散性的原理构建标志景观。使用混合式植物造景手法,将自然式、规则式造景手法融合,构建多样化的景观带,带给行人以独特的感官变化。在组建植物群落景观时可以根据植物多样性分为纯林、植物组团或者草坪等,根据分层配置模式分为乔木+草、乔木+草+灌木等不同配置方式。在滨水空间可以将垂柳+木芙蓉+草坪组在一起,扩大滨水空间绿化面积,打造立体化植物空间,提升美观度。
3.2.2 水景中的植物塔配
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属于重要的景观元素,通过植物造景可以进一步突出水面所具有的空间感。在和水景进行搭配时应重视挑选柔美的枝条类植物,利用自然式种植模式,结合地形要素、道路要素和水景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可以在水景附近设置花灌木、藤本植物,可以构建活泼的环境氛围,展示水景的柔情特性,带给人们以良好的审美体验。或者可以选择在水体内设置植物造景,且要求植物生长速度慢,防止生长速度快占据水体,例如荷花、睡莲是常见的水体植物造景的植物选择。在水景附近会设置景观亭类的建筑,在和建筑进行配合时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完成植物搭配,可以对建筑线条进行软化,例如可以将桂花、红枫、桃花等进行组合。
3.2.3 入口位置与植物的结合
入口位置的植物景观应当起到吸引行人的作用,应结合入口空间构造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布置形式,最为常见的植物造景法为规则式布置法,可以体现协调美感,如将香樟+红枫+大叶黄杨+红叶石楠进行搭配。在入口位置设计植物造景时可以选择分景手法,对造园要素进行分割,使其成为多样且统一的部分,例如在主入口区域设置大片竹林,利用成片植的方式构建长方形空间,之后对空间形态实施分段塑造。在进入入口后利用整齐的树阵适当遮挡后续的建筑物,在穿过树阵后可以看到宽阔的广场,可以带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同时利用空间序列分景处理会加深个人印象。
3.2.4 植物与道路上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中道路也是重要的要素,也是植物造景的主要区域,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在道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形成大面积树荫,在提升视觉美感的同时起到遮荫的作用。在主干道可以选择凤凰木、栾树、银杏、悬铃木、木棉、红花紫荆等,在进入次干道可以选择龙柏、黄槐、桂花等,提升植物景观的协调性和秩序性。
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所表现的颜色有较大差异,颜色也是影响植物造景视觉体验的关键因素,为此在植物造景中需要重视对植物颜色进行合理搭配,根据植物颜色变化优化植物配置。植物叶片颜色普遍为绿色,但是部分色叶植物具有独特的颜色特征,例如银杏叶子在进入秋季后会变黄,金针榆常年叶片颜色为金色,设计人员可以将色叶植物和其他叶片颜色为绿色的植物进行混合种植,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园林植物景观。不同植物的果实颜色也会有一定差异,并且植物果实带有一定香气,可以同时给予视觉和嗅觉两种感官冲击,结合果实和叶片颜色的对比度对植物进行配置可以强化植物造景效益。
植物造景的重点不仅仅是造景,后期养护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完成植物种植后,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养护,通过合理地修剪、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措施,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延长植物造景时间,保证园林植物景观质量。
整形修剪是植物造景养护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要点,通过对树木进行修剪,树形整齐能够让人们在视觉上感受协调统一的美感,大量的乔木排列在一起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否则树形不一致会影响到遮光效果。在整形修剪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短剪、缩剪,需要结合不同的季节选择相应的修剪方式。在修剪时需要对植物造型进行调整,可以利用曲、盘、拉等方式调整,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限制,避免植物造景的外形出现过多变化。
园林景观建设属于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符合当前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能够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在植物造景应用时应遵循生态性、统一性、创造性、人文性原则,重视对植物品种、植物配置、植物搭配、植物养护等环节进行优化,提升植物造景效果和质量,强化景观效益。现阶段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点,除去优化植物造景设计之外还应当考虑到城市双修的政策要求,以此为基础对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以及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优化植物造景策略,发挥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双修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