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俊
龙泉市承远瓷坊 浙江龙泉 323700
宋代龙泉在受政治、经济环境,和儒、道、禅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在龙泉青瓷烧制工艺达到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宋代传统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龙泉青瓷不仅形成了厚釉烧制技艺,还烧制出达到单色巅峰的粉青、梅子青、豆青等瓷釉,龙泉尤其在哥窑瓷的创新突破上,继承了北宋官窑瓷的优点,为南宋朝廷烧制出大量的黑胎哥窑、灰胎哥窑、米黄釉哥窑、粉青哥窑瓷,达到青瓷烧制的完美艺术境界。哥窑瓷器一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开片艺术,成为瓷器艺术文化精品的象征,体现了型制端庄、风格清雅俊秀、纹饰自然的美学品质。本文拟就哥窑窑址确立、哥窑瓷审美、哥窑烧制技艺研究等方面作一些抛砖引玉的探讨。
省文物考古所联合北大考古文博院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发掘溪口瓦窑垟遗址,在发现的南宋窑炉中找到黑胎青瓷。发现有“河滨遗范”(庚戌年)款碗,学者们推断其为1130年,即南宋初年制。瓦窑垟窑址在建窑初期的地层中就已发现黑胎青瓷的烧造,这说明瓷窑为官家直接建窑烧造宫廷用瓷。而且发现这些黑胎青瓷上釉是上2—4次的,说明这时龙泉窑已经开始厚釉烧制。再值得注意的是该窑在烧制中采用北宋早中期使用的支圈仰烧法烧制,这一方法使窑址中出土的“夹心饼干”式的薄胎厚釉哥窑器极少有口部变形的情况。在龙泉溪口一带找到三处黑胎窑址,这表明黑胎青瓷烧造技术是南宋时期的高端烧制技艺。其技艺没有普及的原因,是因为高端的哥窑瓷器烧造是专门为南宋宫廷服务的,属南宋官窑体系性质,技艺不外传,烧制的哥窑瓷器不外传,专供宫廷使用。在龙泉小梅镇瓦窑路发现的烧造哥窑窑址,也是基本专烧黑胎青瓷,而且该窑址上出土的黑胎青瓷制作工整,开片为哥窑百圾碎,纹线自然精美,仅与龙泉大窑、溪口等窑址出土的黑胎青瓷风格略有不同。说明在南宋宫廷监窑官严格监管下的哥窑青瓷烧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极为精致。这些宫廷专烧窑址的哥窑瓷基本特征有三:
第一,这些窑址生产的贯耳瓶、葵花洗、菊瓣式盘、鱼耳炉,和一些尊、觚、簋等在内的礼器类产品,精巧而雅致,符合宋代宫廷清雅艺术的审美取向。烧制时代基本是宋代,胎质为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施青釉,深浅不一,开片纹,片纹亦大小不一,粉青釉器物数量较少,质量明显更佳。如瓦窑路窑的哥窑釉色中灰青色和灰黄色釉的器物占了绝大部分。在溪口瓦窑垟窑址发现“釉以青色为主,也有米黄、紫色和乌金色等,釉面普遍开片,凡胎质疏松、体轻,呈奶白色、淡红或淡黄的,则釉质浑浊,釉面微泛白光,呈奶黄、炒米黄、淡灰色,裂纹密集如鱼子”[1],此即传世官窑特征。龙泉其他窑址还发现米黄釉哥窑残件和碎片,即后人以为是类似传世哥窑的瓷片。2014年,考古学家郑建明等人在龙泉南区窑址发现的黑胎哥窑残片,其面貌与之前所发现的黑胎青瓷差别较大,而与传世哥窑非常接近。釉面“润泽如酥”,呈米黄和油灰等色。龙泉南宋早期和中后期烧制的哥窑瓷与南宋末宫廷在杭州老虎洞建造的龙窑烧制器物,尤其是老虎洞遗址元代层出土的器物有一定相似之处。老虎洞属于后期自创或仿制龙泉的官窑。
《古林兰香》吴 俊
第二,龙泉窑烧制黑胎青瓷烧制时间从南宋初期或更早开始,直至南宋末,有少量窑址烧制延伸至元代。考古专家请上海博物馆对溪口瓦窑垟和小梅瓦窑路出土的标本进行热释光年代测定,数据基本处于公元1121年—1171年之间,公元1121年为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71年为南宋乾道七年;即大致在南宋绍兴年间。在1982年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英国牛津大学的学者对大窑黑胎瓷片的热释光年代测定为距今852年,即相当于公元1130年,这次测定与上博测定数据基本一致。[2]
《古林兰香》吴 俊
第三,龙泉黑胎青瓷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特征完全吻合[3]。一些专家,从从原料配方、胎釉呈色、显微结构、工艺性能及烧瓷窑炉等关系到制瓷技术本质特征的关键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发现龙泉窑址的产品就是宋代哥窑瓷。印证朱伯谦先生所说龙泉“黑胎青瓷应当是哥窑的产品无疑”的话。其瓷土加紫金土的二元配方工艺,在北方和其他地方均未见到。
2012年,“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在龙泉成功举办,经过实地考察、分析论证,来自中国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多位专家达成共识:“龙泉黑胎青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文献记载的哥窑在龙泉。”
哥窑瓷器审美上之清雅美有三:
第一,从哥窑瓷釉上看有粉青釉、深炒米黄釉、浅炒米黄色、月白色等,为不透明乳浊釉,釉质细腻,温润如玉,质感淡雅,光泽内蕴,如人面上微汗沁出,莹润如脂,温润如少女肌肤的触感,让人体验到古人追寻的雅致和现代人的唯美。哥窑在瓷釉的美上主要体现在如冰似玉之上,厚釉晶莹滋润、瓷质柔和细腻。哥窑瓷如玉,传递崇高品格、冰清玉洁之内涵美,和独树一帜、纯净雅洁的精神美。
第二,从龙泉哥窑窑址和一些馆藏上看,哥窑瓷器有深灰胎、黑胎(铁骨)、土黄胎等多种类型的哥窑瓷,最为令人赞叹的是黑胎青瓷。从器型上看窑址上有大量的鱼耳炉、三足炉、乳丁炉、鼎式炉、簋式炉、贯耳瓶、直颈瓶、穿带瓶、胆瓶、琮式瓶、五足洗、小罐、花盆、葵口碗、仿古觯等残器。哥窑瓷器给人素朴、简约、端庄、典雅、大气的审美享受。
第三,哥窑瓷纹,以开片形状来讲,有大小纹片、直线片、曲线片、冰裂纹、叶脉纹、梅花墨纹、百圾碎等;冷纹、铁线、金丝、膳血纹等犹如天工开物,各具神采。大开片多呈黑色,称为“铁线”,小开片多呈黄色,称为“金丝”。“金丝铁线”装饰在瓷器表面,有深有浅,纹片自然而神奇,雅美而生动,成为瓷器上亮丽的“风景线”。乾隆对哥窑瓷器甚爱,题咏哥窑诗词多达21首,涉及盘、碗、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宫廷工匠还遵旨将其诗镌刻在哥窑瓷器上。哥窑以其独特的纹片,以龙泉官窑的形式,远高侪辈的艺术价值占据各大窑瓷器无可替代的地位。其纹片开裂自然,融神奇性、工艺性、审美性于一炉,在自然纹线中找到人类精神与瓷器烧制的最佳平衡点,抹去浮华与繁杂,以丰富自然的内涵、简练的表达,彰显天地人合一的和谐、自然、朴素、宁静和艺术的灵性,给人视觉上、心灵上的舒适和慰藉。
为了恢复南宋官哥瓷器,充分汲取经典瓷器的精华与智慧,创作当代哥窑新品,阐释哥窑时代美学新韵。笔者十几年反复钻研有关哥窑典籍文章,研究龙泉瓷泥哥釉,从窑址哥窑瓷碎片、瓷泥瓷釉和烧制方法等方面研究哥窑瓷器对古器型与釉水配方的“原始积累”,在融合传统哥窑瓷器精髓中探索绽放生命艺术的新创意,哥瓷之美在其“诗意”盎然。
《冰玉平安碧》吴 俊
重视哥窑瓷釉料的配比与制作。在不断配比中反复试验,每次烧制都有记录。将瓷土原料的选取地点,采掘后的研磨、筛选、沉淀,陈腐三年,提取,配料,加入紫金土,然后加入草木灰炼制、搅拌、捣浆等,将瓷土釉料制作工序一步步落实到位。在制作前对哥窑瓷器进行反复设计,对照图片反复优化,拉坯后晾干,然后细细修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施釉过程中在传统的三次施釉基础上,反复进行六七次施釉试验,保证哥窑瓷器薄胎厚釉,烧制后取得如玉胜于玉的良好效果。采用瓦窑垟窑的“芒口支圈仰烧”法,或“芒口”或裹足刮釉,足底露胎,露胎处加施褐色的紫金护胎釉,使哥窑器烧成后具有铁足特征。烧制中严格控制哥窑瓷器的烧制规律,掌握温度变化节点,在猛火、温火、保温、还原各个阶段中控制好时间因素,尽量提高哥窑瓷烧制的成品率和优质率。
通过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探索实验,终于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南宋哥窑瓷器烧制技艺。烧制出冰裂纹、叶脉纹、梅花墨纹、蚯蚓纹、百圾碎等各式各样的哥窑瓷,复现了南宋龙泉哥窑瓷器烧制的真迹。专家认为,笔者新烧的哥窑瓷器汲取了经典瓷器的精华与智慧,阐释了哥窑瓷器在新时代的美学新韵。因而受到了全国各地青瓷爱好者和行业内专家的赞赏,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斩获奖项,并受到广大收藏家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