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磊
(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广东 韶关 512000)
当今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迅猛,作为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和土壤都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有关部门需高度重视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问题,加强风险分析及评价力度,为污染治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在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治理的过程当中,应用环境风险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投入,保障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理成效,促进区域资源优化,进一步推动产业稳步发展。面对日渐严峻的地下水及土壤污染问题,有关部门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传统的治理手段已然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治理要求,治理技术的落后,导致传统治理模式效果不佳。开展污染治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保障人类的健康,在污染治理工作期间,相关部门应基于环境风险理念,做好污染治理方案的风险评估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检测方案,以促使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治理效果达到既定目标。
以往传统的、基于刚性环境的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治理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目标,这和治理标准及治理模式有直接关系,其治理成本较高,无法长期维持。治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及固有模式的缺陷等问题,给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在应用环境风险模式之后得以改善,有效提高了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治理效果。基于环境风险评估理念的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治理模式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人类身体健康,注重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其能够将治理成本较好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基于环境风险评价的污染治理工作,在治理期间一般会先对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情况进行模拟治理演示,以有效强化实际治理成效。除此之外,基于环境风险评价理念的地下水及土壤的治理途径较为多样,其能够针对不同的环境风险产生因素,开展综合性分析工作,旨在对每个因素及环节进行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治理[2]。
在进行环境危险分析之前,相关人员需明确风险主要受体、暴露途径、风险来源等因素,并根据这三项因素采取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以保证污染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进而确保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理成效。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污水以及固态垃圾等,鉴于此,有关治理部门应从地区水环境污染出发,明确具体环境污染来源,将相关污染物清除或是做好污染物的阻隔工作。根据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暴露途径可知,污染传播路径的治理,一般是通过建立渗透阻隔结构来实现污染物阻隔。关于污染受体,应对此区域实行隔离,将人类隔离在风险区域外,可以有效避免人类健康受水土污染的影响。将这些环境风险治理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相关治理部门进行环境风险控制及相关保护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增强各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效果[3]。
环境风险治理及评价工作主要是指在区域环境内,对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及影响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实际的风险分析过程当中,工作人员通常是采用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风险评级工作,以更好地为区域水土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分析模型能够将区域内污染物的真实情况模拟出来,有效降低治理成本,为有关治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治理依据。
区域内的人类及生物是环境风险分析模型中的主要受体,因此,运用环境风险治理及评估模式,可以有效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让民众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民众参与对受污染的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可以将区域内环境风险数据提供给居民,以促进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严谨合理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能够给有关环境污染治理单位提供有较强针对性的污染数据,增强民众监督及参与效力,为优化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提供有力保障。
水土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完成以后,环境保护单位应确立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具体目标,在目标制定过程当中,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参考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相关部门在制定环境治理目标期间,需充分考虑到区域内污染物体的自然降解问题[4],还需综合考量区域内环境因素以及污染物特性,特别是大气、土壤以及地下水的特征,并结合数据实际情况,将环境污染治理目标落到实处。和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相比,这一治理模式更具合理性,可将其广泛应用于区域环境污染治理中,以促进环境治理效果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把部分社会资本纳入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增强地下水和土壤保护工作相关的经济效益。
基于环境风险治理理念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模式,在初级阶段的评价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明确污染区域影响范围中的具体受体,还能够明确具体的超标污染物,并以此构建标准的环境风险分析评价概念模型。如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物的主要暴露途径有(1)土壤中的污染体进入到地下水系统之中,情况严重时会进入到地表水体当中;(2)研究人员发现,部分土壤污染物具有挥发性,这些具有挥发性的污染物会随土壤进入建筑物内部,其主要是通过建筑物地基裂缝等进入建筑物当中,人体一旦与受污染的土壤接触,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通常是通过饮用水进入到人体之中;(3)分析研究发现,地下水中具有挥发性的污染物在挥发之后直接进入大气层当中。
除此之外,对污染源的评价工作一般在初期评价环节结束以后,相关人员根据评价结果再进行污染源评价工作[5]。
初期评价工作完成以后,就要进行一级评价工作。一级评价工作通常是从污染源的主要暴露途径入手,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相关人员对污染物、大气、地下水以及土壤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进行现场调查监测,该监测工作无需投入大量资金。由分析得来的参数数据属于保守数据,相关部门需基于保守数据制定二级评价的具体治理目标。在实际的污染治理过程当中,根据一级评价结果所制定的治理目标,治理费用通常较高。
二级评价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暴露点进行分析,与一级评价环节的分析工作相比,在区域污染源中,二级评价分析环节还需对区域外的暴露点进行分析,因此相关部门需充分考虑到污染物伴随地下水流动这一问题。一级评价环节主要是根据污染源上方暴露点实施评价,二级评价只需考虑垂直向污染物的迁移问题。在一级与二级评价分析环节中,相关人员可采取简单的数字解析模型对污染物进行分析,通过此模型,可有效检测出区域内污染物在暴露点的实际浓度[6]。此种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治理工作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三级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流程与二级评价工作相似。而且,关于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的使用,三级评价工作中的程序更为复杂,主要是通过数值模拟来驱动该模型的使用,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在现场,并加大调研力度,开展深入研究及调查工作。并且相关人员需要通过现场采集来获取数据源,因此在数值模拟下,可明确污染体迁移转化情况,所得出的数据也趋于真实。基于此数据所制定的治理目标具有较高的精确度,根据三级目标实施的污染治理无需消耗大量资金。三级评价分析环节需实行不确定分析,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污染治理工作。
在修复工作正式开始之前,相关部门需对所制定的备选方案进行相应的评价,因为开展修复工作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而开展评价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修复方案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说明其保障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具体的修复方法包含以下几种:①移除污染源;②降低源点内污染物浓度;③直接切断污染物暴露途径;④合理转变土地利用模式;⑤适当限制人类活动。
综上可知,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传统的以刚性环境治理理念为基础的污染治理模式,治理效果甚微且成本较高,无法实现有针对性的治理目标。近几年来,以环境风险评估理念为基础的地下水及土壤治理工作效果良好,它通过进行不同等级的评价分析,确定治理目标及治理模式,能够全方位地对地下水及土壤环境进行治理,此外,多样化的治理手段使得相关人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简而言之,基于环境风险模式的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使得治理目标以及治理模式都得以创新,有效降低了治理成本,可通过多种方式强化治理效果。该模式应大力推广并得到广泛应用,以更好地保护及治理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保障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