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并提升监测水平

2022-12-24 20:05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全过程环境监测监测

黄 锐

(宜宾市兴文生态环境监测站,四川 宜宾 644400)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关注程度愈来愈高,其属于重要的生命线。当前,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着内部管理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不清晰、未能落实相关制度等问题,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环节仍旧处于不良或者失控的状态,如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勤保障、采购仪器设备与试剂以及现场采样等。加强对环境监测全过程的管理力度,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如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质量意识、做好人员培训以及提升质量管理、控制的力度。只有这样才可保证所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为开展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以及污染防治等工作奠定基础。

1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1 环境监测简述

普遍来讲,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人员采用先进、科学、规范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开展实时管理与监测,同时结合获得的监测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最终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其监测的主要内容为人文环境、水环境以及大气环境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将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还会影响环境治理的成果。

1.2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环境监测是重要工作之一,可有效促进国家发展,且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还会对环境保护产生积极影响。正常来讲,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应重点加强对空气污染物、水源污染物等污染物的实际监测力度,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制定出对应的环境管理计划,对污染物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的管控,改善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按照环境监测结果与有关报告,提升资源的利用效果与配置合理性,并对已经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治理,在找到污染源头后及时进行解决。此外,为确保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开展,必须保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综合掌握对环境有污染影响的物质,同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可有效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整体性,需要其每个环节相互协作,只有保证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并把健全的监测管理制度作为主要依据,才可有效确保环境监测全过程具有较高的质量管理水平。但目前为止,部分环境监测机构缺乏完善的监测管理制度,导致环境监测结果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日常工作中若是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会造成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付工作,不能真正地完成环境监测工作。若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不一致,则会严重打击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能较好地确保人员具有较高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理念。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完善的管理制度将会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顺利开展的基础,如今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引进力度薄弱,相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能力,这些问题都将会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相应的阻碍。

2.2 环境监测监督不到位

目前环境管理对监测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环境监测站人员能力有限,在具体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仅满足于报出数据,缺少健全的监测管理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还有部分工作人员不按照监测标准完成监测工作,导致获得的环境监测数据缺乏可靠性,并不具备参考价值,不能作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支撑;未能充分开展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缺乏监管力度,有些基础质量记录无法达到实验室开展资质认定的相关要求。从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个开展过程来看,现场监测工作具有内容复杂、操作难度高等特点,所以在实际进行管理时具有一定的难度,若是管理与监督不到位则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监测结果。为解决该问题,必须确保监测工作人员具有极高的责任意识、综合素养以及专业业务水平,这样才可有效预防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此,各个监测单位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工作人员,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与用人门槛,贯彻持证上岗原则,从根源确保现场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为了保证监测质量,需要使用科学的技术来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打造高质量的监控平台。

2.3 监测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的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所以有些质量管理人员并没有接受过多的系统性培训,很多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是从其他不相干的岗位中临聘而来的,严重缺乏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关的实际经验和专业性,且自身的质量意识比较淡薄[1]。此外,部分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相关人员对自身的职责并不明确,其普遍认为这是技术人员的职责,导致其参与度低。在实际工作中,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有些机构为改变这一现象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但由于培训力度较小,重视程度不高,而且是非持续性的,导致工作人员在培训时持有应付态度,并没有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培训学习中,更不会在工作之余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

3 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迄今为止,环境监测质量依旧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但因为环境监测的内部管理工作流程与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且未能准确落实,经常出现一些不良问题,如现场采样、采购的仪器设备等工作环节存在失控现象,导致环境监测最终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2]。要增加对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打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保证监测结果具有极高的精确度与可靠性,为开展环境管理、规划以及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更多数据支撑。

3.1 贯彻全员参与理念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所涉及的工作岗位非常多,涵盖整个监测机构的所有岗位,从合同评审至现场采样、由采购至管理、从实验室分析直到数据的综合评价,传统的质量管理存在局限性,质量意识较强的岗位一般为质量管理人员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而其他岗位工作人员自身的质量意识则比较薄弱,若不改变该局面,则会给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带来一些困难[3]。想要保证落实全员参与,除了要采用若干宣传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自我质量意识外,还需要设定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以及工作流程,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明白自身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完成“自我”质量控制这一核心任务。

3.2 不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为确保监测质量,需具备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要采用正确的文件形式对整个工作部门、试验环境、监测环节、监测管理人员、工作岗位的行为以及职责进行规范。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管理简单来讲为建立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不断进行优化并落实到位。因此,环境监测机构必须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打造与自身情况、具体需求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在开展每个环节的实际工作时,如记录原始数据、采集样品、撰写报告、处理数据等,要按照技术文件内的实际要求进行,并在管理体系内增加管理评审与内部审核等工作内容,将质量管理体系在应用期间出现的不足和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及时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健全相应的制度,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具有极高的可行性[4]。除此之外,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恰当的检查方法对工作人员所开展的环境监测工作效果进行检查,这样除了能够科学监控环境外,还能提升工作人员对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目的。

3.3 保证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实施效率

保证环境监测质量是指对环境监测全过程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重点为对各个环节与步骤进行质量管理,如处理和保存样品、采集样品的方法、采用的试剂、仪器校准方式、采用的分析测定方法等。

3.3.1 保证布点的质量

在选择实际的测试点位置时,需与实际条件和监测对象相结合,并分析污染物的性质,按照我国标准、相关部门所制定的技术规范与规定、行业标准进行具体、恰当的布点,这样可有效确保监测信息数据具有代表性与完整性。在进行实际监测时,应全面勘察并分析周围区域的实际地势环境,进行有目的、有主次、科学合理的布局[5]。在制定监测点时,优先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这样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该地区的环境。

3.3.2 保证采样过程的质量

在整体的环境监测过程中要保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完整性,要保证环境水质质量监测全过程各技术环节的工作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而水质监测采样质量保证是该系统的首要部分,任何一项水质监测计划及其实施的关键是保证所采样品具有符合监测计划要求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在保证水质监测采样的质量时,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收集样品、整理资料、展开现场调查、采样布点等外环境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包括样品保存、使用的样品保存容器、选择的采样方式、采样的实际要求和管理以及采样中的质量控制等。水质样品的采集对于样品的某些质量状况非常重要,均匀性可以影响子样的质量,保存和编号能影响样品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是一种不可计量的质量内容,是确保环境监测结果具备可比性、精确性、参考性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环境监测水质采样工作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是开展环境监测活动的首要环节,是该活动的重要核心与基础。现场采样工作的质量将会直接决定监测活动的最终效果,同时也是决定环境监测过程具有规范化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对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进行采样工作时,使用的采样方式、频率以及采样时间应根据分析方法和监测对象的具体要求,根据我国相关部门所颁发的技术规范、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开展采样工作,保证最终的监测信息可以准确反映出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波动范围和变化规律等。

3.3.3 确保分析测试的质量

在实际开展现场监测和测试样品的分析工作时,必须采取符合我国行业标准的工作方式,若是需要采用国际标准或其他国家的相关标准时,应与具体情况相结合,选择具有等效性或适用性的检验方式。在分析测试时,应保证采用的分析方式适用于本次监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取的数据具有准确性[6]。

3.3.4 保证数据处理的质量

若想降低误差值,提升分析结果的精确性,首先应掌握分析时所存在的误差来源和具体规律,有效设计并控制实际的分析过程,采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监测数据在实际进行计算、检验以及消除异常值时必须根据国家标准、监测分析质量保证手册以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开展实际工作。同时监测报告记录和原始记录需具有完整性和规范性,并确保数据传输中的信息具备重现性与一致性等特点。

3.3.5 保证综合评价的质量

综合评价实际的评价指标会直接决定综合评价结果,所以在综合评价工作中选择评价指标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若想保证综合评价结果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必须确保其具有全面性与准确性。其中,监测数据、信息的综合报告等,应与监测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基于地方标准之上,采用相应的评价方式完成分析与评价工作。

3.4 加大质量控制的工作力度

若想保证全过程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效果,质量管理部门应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和质量手册展开多角度的质量控制。通过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对环境监测工作展开质量控制,如质量控制方案、加标回收、采用空白样等。与此同时,通过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质控比对、协作定值等其他外部的质量控制活动,快速找出问题并进行解决,不断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和水平[7]。对技术规范与规定、环境监测标准建设动态化的跟踪机制,这样可保证其效果与质量。同时,要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积极研发新方法,实时对现场质量进行监督,对供应商和服务进行评价等。增加检查原始数据记录的力度,保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常态化特点,借助监测资质认定、信息闪流、研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持证上岗考核等工作,不断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

3.5 加强人员培训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程度将会直接影响该工作的最终效果,想要保证高质量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须增加对监测人员的实际培训力度,为强化业务技能,培养业务标兵,切实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主动适应当前生态环境工作要求,环境监测部门应充分认识开展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包括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等,这样可有效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8]。通过系统学习,掀起监测工作人员钻业务、练技术的学习热潮,激发监测工作人员学习理论、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只有理论知识水平、实验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能推进生态环境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全力打造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技术硬的环境监测队伍增加支撑力度[9]。

4 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直接决定最终的监测结果以及工作效率。在实际开展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时,必须综合分析该工作的具体需求,随后打造管理模型与具有系统化的管控维度,保证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实用性。不断探寻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方式与手段,才能助力工作人员在实践时对其进行优化,以此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运行,进而提高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效率,促进全过程质量管理为环境监测工作带来更好的服务,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猜你喜欢
全过程环境监测监测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处理对策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