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乐
(湖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推动共同富裕是一场时代变革,它基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使全体人民普遍达到富裕、富足。这场伟大、深刻的时代变革,必然伴随着民众社会情绪的生成和演变。社会情绪是一个时代民众社会心态的真实流露,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社会事件的“助推器”和社会信心的“温度计”。极端情况下,“当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发生执政危机时,社会情绪会有所变化。下层情绪激烈化、中层激进化、社会高层分裂化,出现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缺失”[1]。因此,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关注民众社会情绪的生成机理,并进行以疏导化解消极社会情绪、引导强化积极社会情绪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调控,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广泛深厚的社会共识、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如何科学界定社会情绪(social emotion)的内涵?这涉及诸多因素和复杂问题。
第一,社会情绪有别于个人情绪,但又与个人情绪紧密关联。一方面,社会情绪不同于个人情绪,“社会情绪是指一定社会环境下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或整个社会多数人所共享的情绪体验”[2]57。因而,社会情绪是一定时期、特定社会区域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的情绪表达,主体群体性是社会情绪的首要特征。另一方面,社会情绪又是“情绪的社会化和整体性表现形式”[3]。社会情绪的生成和传播依赖个人情绪,但社会情绪不是个人情绪的简单叠加,而是个人情绪的同质性集体化或社会化。
第二,社会情境刺激是社会情绪生成的外在起因和客观前提。社会情绪就是多数社会成员对社会情境刺激的情绪反应。在这里,社会情境是指各种能被人们感知到的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的社会事物、事件、情景、境况等。因此,对于社会情绪的生成来说,社会情境具有具体可感知性和直接关联性。社会情境是社会情绪生成的“刺激源”或“导火索”。没有社会情境刺激,就没有社会情绪生成。社会情境刺激是社会情绪生成的外在归因和客观条件。
第三,认知评价是社会情绪生成的关键环节和中介桥梁。社会情绪的生成关乎社会情境,但主要不是关乎社会情境本身,而是关乎社会情境与社会成员之间的意义关系。这必将涉及人们的认知评价问题。对于社会情绪生成来说,认知评价是指社会成员对其所受到的社会情境刺激的性质强度、利害关系、意义价值等作出评估和判断。社会成员的认知评价对于社会情绪的生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是社会情绪生成的主观决断和重要中介。社会成员的认知评价具有主体差异性,它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社会需求、社会支持系统、记忆性选择、心理防御机制等因素。认知评价的主体差异性决定了社会情绪生成的主体差异性。因此,对于相同的社会情境刺激,不同的社会成员往往会生成不同的社会情绪。
第四,主体社会需求是社会情绪生成的内在动因和深层要素。从根本上说,社会情绪就是多数社会成员对于一定社会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情绪反应,是内在的社会需求与外在的社会现实交互碰撞的时代产物。这是因为,社会需求涉及社会成员的切实利益,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对社会情境刺激的认知评价,进而从根本上影响社会情绪的生成和演化。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生理需求是人们对基本生存和温饱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安全需求是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对生命健康、人身财产、食品环境等安全性和保障性要素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社会安全感和社会心理健康。社交需求是人们对自己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的认可认同和信任信赖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社会信任度和社会支持度。尊重需求是人们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人格尊重和尊严维护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和社会信心。自我实现需求是人们对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社会公正感和社会共识度。
第五,应激反应是社会情绪生成的外在表征和内心体验。“社会情绪是指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共同的刺激所产生的共同的情绪反应。”[4]这种情绪反应就是社会成员受到社会情境刺激而产生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包括心理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变化。心理感受是指社会情绪生成时人的喜悦、愤怒、恐惧、悲伤等内心体验,生理反应是指社会情绪生成时人的心跳快慢、呼吸急缓、血压升降、皮肤张弛等变化,行为变化是指社会情绪生成时人的语气语调、面部表情、姿势姿态等身体动作变化。例如,人在愤怒时,可能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语气强硬、怒目握拳等表现。
概而言之,社会情绪是指一定时期、特定社会区域多数社会成员基于一定社会需求,通过认知评价而对相同的社会情境刺激产生的共同的应激反应。它是主体社会需求、社会情境刺激、认知评价、应激反应的有机结合。
1.生成机理上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首先,社会情绪是客观性的社会情境刺激和主观性的认知评价的共振产物。社会情境刺激是指各种社会事物、事件、情景、境况等作用于社会成员,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具有客观性。认知评价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情境刺激与自身的意义关系的评估判断,它因人而异,具有主观性。社会情绪正是客观的社会情境刺激之下社会成员主观评判的产物。其次,社会情绪是客观性的生理行为反应与主观性的内在心理体验的同时上演。在社会情绪生成时,社会成员的生理行为反应是可见或可测量的,具有客观性;社会成员的心理体验是内在的、有差异的,具有主观性。最后,社会情绪是主观性的社会需求与客观性的社会现实的碰撞结果。主体社会需求是影响社会情绪的内驱动力,具有主观差异性。社会现实是由各种社会情境组成的社会生态,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情绪正是社会成员在主观社会需求与客观社会现实交互之下的情绪反应。
2.主体表征上具有共情性和从众性
“共情的本质是与他人产生同形的情感体验。”[5]在社会情绪的生成和传播中,共情(empathy)是多数社会成员在设身处地体会理解的基础上对一种或多种社会情绪产生的共鸣共振的情绪体验和情绪感受。共情的生成汇集将逐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在感性超过理性、情感胜过事实的社会舆论中,社会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会产生从众效应。所谓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因受到群体的共情感染和影响而在心理和行为上趋于一致的倾向。由于社会情绪存在积极性与消极性之分,从众效应也就存在正性效应与负性效应之别。共情性和从众性是社会情绪的显著特征,共情和从众的共同作用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推动社会情绪扩散、放大乃至升级。
3.指向对象上具有敏感性和标识性
社会情绪宣泄释放的指向对象一般是一定时期、特定社会区域内广大民众比较关注关切的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例如,当前我国民众比较关注关切的有贫富差距、官员腐败、公德下滑、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领土安全等问题。同时,社会情绪又具有标识性的社会意义。透过社会情绪宣泄的指向对象,能够发现社会系统运行中一些社会因子的现实状态和未来走向。因此,社会情绪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的预警显示、社会心态和社会思潮的写照流露、社会信任度和社会共识度的反映昭示、社会公平感和社会信心的彰显预测。由此可见,关注社会情绪、调整社会政策、调控社会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4.传播扩散上具有宣泄性和动力性
社会情绪是众多个人情绪的汇集凝聚,总是释放宣泄着群体的快乐或悲伤、恐惧或愤怒、希望或失望、信任或猜疑等情绪。宣泄性是社会情绪的突出特征。社会情绪在共情性、从众性和宣泄性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呈现出强大的动力性。从宏观上看,“社会情绪是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动力元素,它以情感能量来体现”[2]55;从微观上看,社会情绪“对个人或全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6]。社会情绪的动力性常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形式来呈现。社会情绪往往影响个体或集体的思想和行为,导致社会事件产生和升级,引起社会革命爆发和演化,推动社会变迁更替。
5.功能作用上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
一方面,社会情绪具有建设性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情绪有助于民众诉求的表达、社会危机的警示、社会政策的调整、社会共识的达成、亲社会行为的促成、社会和谐的促进。另一方面,社会情绪又具有破坏性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化社会矛盾、恶化社会心态、引发社会事件、滋生社会思潮、催生反社会行为、引起社会动荡等。所以,社会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扬利去弊,化险为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民众社会情绪的生成是一个“触景生情”的过程。“景”就是新发展阶段由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党风政风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社会情境。“情”就是民众的积极社会情绪与消极社会情绪之和,其中,积极社会情绪是主流,消极社会情绪是支流。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社会情绪的生成是新发展阶段民众主体社会需求、社会情境刺激、认知评价、应激反应等综合作用的时代产物。其中,民众主体社会需求是指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民众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是民众社会情绪生成的内在动因和深层因素;社会情境刺激是指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国内社会情境刺激和国际社会情境刺激,它是民众社会情绪生成的外在原因和客观条件;认知评价是指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民众对其所受到的国内社会情境刺激和国际社会情境刺激的性质强度、利害关系、意义价值等所作出的评估和判断,它是民众社会情绪生成的主观条件和关键环节;应激反应是指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民众社会情绪生成的心理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变化,它是民众社会情绪生成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积极社会情绪和消极社会情绪的生成机理和具体表现如下:
1.全面小康实现和国强民富在望将引起民众爱国惜福的社会情绪
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拥有强大的领导核心,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形成了强大的竞争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沉淀了强大的“四个自信”。因此,新发展阶段我国将逐步“强起来”,民众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满期待、充满希望、充满信心。这样一来,新发展阶段民众将过上更加富裕而美好的生活,生理需求将获得更大的满足,获得感和幸福感将日益增强。由此,必将促使民众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生成强烈的爱国情绪。同时,今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将促使民众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生成浓厚的惜福情绪。“有了强的国,才有福的家。”所以,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民众爱国惜福的社会情绪将长期弥漫于心中,左右着思绪。
2.和谐社会打造和安居乐业达成将引起民众思安求稳的社会情绪
新发展阶段我国将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将促使人民生命健康得到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显著优化、营商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睦。民众的安全需求将获得极大满足,安全感和信心将进一步增强,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将更加巩固。由此,将引起民众思安求稳的社会情绪。思安求稳的社会情绪诠释了新发展阶段民众安居乐业的社会样态,表达了民众珍惜当下的社会心态,也昭示着广大民众积极向上的社会信心。
3.对外开放升级和大国外交推进将引起民众自豪包容的社会情绪
新发展阶段我国对外开放将迎来升级版,起点更高、质量更优、信心更强。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具有吸引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更加具有凝聚力,我国的大国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所以,新发展阶段民众的社交需求将获得极大满足,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将赢得更多的认同和尊严,收获更多的信赖和信任,发挥更强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将促使广大民众生成自豪包容的社会情绪。自豪诠释了新发展阶段民众在国际交往中获得认可认同、信任信赖之后的情绪反应,标志着民众在国际交往中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日益增强。包容显示着新发展阶段民众开放宽阔、海纳百川的大国国民情绪,体现了自信友善、和而不同的大国国民心态。
4.生活品质提升和出彩人生诉求将引起民众自信奋发的社会情绪
民众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期望过上有尊严、有成就、有品质的生活。新发展阶段我国将更加注重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关注民众生活质量,民众生活品质将日益提升,自信奋发情绪将日益高涨。新发展阶段将是民众出彩的历史阶段,创造出彩的人生是民众的强烈心愿和美好憧憬。出彩人生的创造需要广大民众诚实劳动、互帮互助、不懈奋斗。出彩人生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才能出彩。民众生活品质日益提升、出彩人生诉求日益强烈将促使民众生成自信奋发的社会情绪。自信奋发揭示了新发展阶段民众的尊重需求获得极大满足,展示着新发展阶段民众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5.美好生活追求和共享发展坚守将引起民众求美求公的社会情绪
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民众实现共同富裕、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阶段。美好生活是有尊严、有品质、有品位的生活,是注重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生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新发展阶段民众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它将引起民众更持久、更强烈的“求美”情绪。这里所说的“求美”,就是新发展阶段民众追求社会美与生态美的统一,追求思想美与行为美的一体,追求心灵美与外在美的一致。新发展阶段民众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必须有体现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民众美好生活追求的应有之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将坚持共享发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富之间的关系,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更加彰显公平正义。求美求公彰显了新发展阶段民众对自我实现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了民众对真善美和公平正义的情绪表达。
1.社会阶层分化和生存压力加大将引发部分民众怨恨焦虑的社会情绪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追求效率和按要素分配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化、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主要目标的法治化等背景下,我国社会成员在利益选择驱动下逐步发生裂变分化,出现了高收入者阶层、中等收入者阶层和低收入者阶层。社会阶层分化逐步打破原来的身份关系,建立新型的契约关系,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特别是低收入者阶层社会成员的不满甚至怨恨。在社会阶层分化作用下,部分社会成员难以再依靠原来的身份标签去获取社会资源来维持生存,往往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到市场大海中博弈。可是由于教育背景、人格特质、年龄家庭等因素影响制约,一些社会成员往往难以应对,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形成较大的贫富差距和强烈的心理落差,由此产生不满和焦虑。总之,部分民众存在角色不适应和生存压力加大的问题,生成了怨恨焦虑的社会情绪。
2.社会保障不足和社会风气不良将引发部分民众恐慌不安的社会情绪
现阶段民众的社会保障在覆盖范围、水平力度、运行机制、管理规范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致使部分民众在失业生活、大病医治、残疾康复、养老保障、教育支出、住房支付等方面缺乏安全性保障,由此催生了他们恐慌不安的社会情绪。社会风气则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氛围气息,它体现一定时期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文化底蕴和行为倾向,是影响民众社会情绪生成的重要因素。在市场逐利驱动和社会竞争利己的双重作用下,社会风气呈现一定的功利性、利己性等不良倾向,出现浮躁、跟风、冷漠、怨气等不良表征。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的社会心态,引发部分民众不满、不安的社会情绪。
3.社会行为失范和社会交往失信将引发部分民众失望猜疑的社会情绪
新发展阶段我国依然处于社会转型期,即从原来以血缘和身份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和契约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变。在新发展阶段,传统社会规范面临挑战与不适,其对社会行为、社会交往的调节和引导出现式微、无力现象。而新型社会规范正在重生、重塑,存在覆盖不全、力度不够、认同不高、践行不力等情形,于是出现一些社会行为失范、社会交往失信的不良现象。社会行为失范催生了诸如霸座、碰瓷、老赖等社会公德问题和民事经济纠纷,致使部分民众生成失望和不满的社会情绪。社会交往失信催生了诸如假冒伪劣、电信诈骗、骗钱骗婚等社会诚信问题和违法犯罪现象,致使部分民众生成猜疑、不信任的社会情绪。
4.短板问题凸显和区域比较落差将引发部分民众失落失衡的社会情绪
七十多年来,我国总体上取得了全面发展和巨大进步,举世瞩目。但是,现阶段我国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和一些方面存在突出的短板。由于短板效应,我国部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资金积累和供给相对不足,劳动效率和收入相对低下。这就致使欠发达地区部分民众心理失落、心态失衡,出现心理落差和自信危机,生成失落失衡的社会情绪。
5.权利维护不畅和权力腐败尚存将引发部分民众不满怨恨的社会情绪
社会公正涉及权利维护和权力行使这两个核心问题,社会公正的本质就是公民权利得到公正而切实的维护,公共权力得到公正而正确的行使。社会公正是社会成员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铺路石”和“保护伞”,是社会成员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现阶段公民权利维护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民众利益诉求机制不够畅通、不够规范,致使部分民众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救济,因而引起民众的不满甚至怨恨。同时,公共权力的行使中存在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现象,并出现一些权力腐败。权力腐败损害了公共权力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引起部分民众的不满和怨恨。总之,现阶段部分民众对权利维护不畅和权力腐败尚存的状况心存芥蒂,会生成不满、怨恨的社会情绪。
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影响社会情绪的因素复杂多变。为了促进民众精神自信自强、生活富裕富足,增进社会和谐和睦,必须对社会情绪进行精细化调控。所谓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是指在对社会情绪进行疏导化解、引导强化的实践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秉持人本化的导向,打造一体化的体制,运用精细化的方式,构建规范化的机制,从而逐步化解民众消极负面的社会情绪、引导民众积极正面的社会情绪的过程。
社会情绪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映射着浓浓的人性意蕴。社会情绪是一个时代民众对生物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情绪反应,是一个时代民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否如愿的情绪表达。因而,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的精细化调控必须从人性出发,从民众的需求和利益出发,秉持人本化的导向,“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7]。人本化是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的温情、底蕴和依归。因而,必须摒弃那些狭隘功利性的做法,例如片面注重维稳、形象和政绩而轻视维权、民需和民生的倾向。为此,应当重视以下三个方面:一要关注民情。民情是一定时期民众生产生活的状况情形和思绪愿望的外化流露,它是社会情绪生成的情境和氛围。所以,开展民调、体察民情是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的首要任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因而必须深入基层,走进民众当中,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准确了解和把握民众的需求、诉求。二要关切民生。民生是一定时期民众生存发展的状态趋势和生计生活的真实情况,它是社会情绪生成的利益关联和动力源泉。因此,在关注民情的基础上,必须关切民生,根据民调获得的民情,进行社会决策调整、社会政策调适,最大限度地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这是新发展阶段疏导化解消极社会情绪、引导强化积极社会情绪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策。三要关怀民心。民心是民众的心愿意向和心理向背,民心与社会情绪具有同质性和一致性。因此,要关怀民心,温暖民心,“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8],积极建设各种民心工程,顺应民心所向所求。总之,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的精细化调控必须始终秉持人本化的导向,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调控体制是调控的组织机构与规范制度的统一体。调控体制将涉及调控主体如何设定配置、调控主体的地位作用和权责关系如何界定划分、调控规范制度如何制定实施。因此,调控体制是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有机统一,在调控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是调控体系的“大脑”和“骨架”、调控机制的支撑和依据。调控体制决定调控体系的性质和命运。新发展阶段民众诉求主体更加多元化、诉求类型更加多样化、诉求层次更加差异化,促使社会情绪更加复杂多变。因此,必须重视对社会情绪调控体制的设计和规划。从宏观上看,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体制应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9]一体化的体制。然而,在传统调控体制中,调控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政府,主体负担过重,效率不高;社会组织作用不强,存在边缘化倾向;公众参与不足,其主体地位和作用尚未完全激活和充分发挥。从微观上看,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体制应是舆情调研、舆情发布、智库咨询、决策调整、政策调适等融为一体的体制。可是,在传统调控体制中,舆情调研、舆情发布、智库咨询、决策调整、政策调适之间存在分工交叉、责权不明、衔接性不强、协调性不高等短板和不足。所以,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必须打造一体化的体制,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调控方式是指调控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是调控体制运作的外显和调控机制运行的手段。它是调控体系的桥梁和载体,决定调控体系运行的功能和效率。调控方式可看作调控组织机构的行为文化,彰显着调控组织机构的特性和风格。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的方式关键在于精,包括意识上精益求精、权责上精准明确、空间上精确无误、时间上精准无差;贵在细,包括决策上追求细全、执行上讲求细节,行为上注重细心。传统社会情绪调控是一种粗放式的调控,组织体系比较松散,分工不够明确,权责不够精确,技术不够专业,覆盖存在真空,效率不如人意。因此,调控方式必须摒弃粗放、追求精细。第一,培育精细化文化。发挥文化塑人功能,在调控实践中规范员工行为,端正员工态度,按规定办事,照程序行事,严格执行标准,严格控制误差,精益求精,实现精准高效。逐步育成精细化文化,让精细化文化塑造人,促使人人讲“精”、人人重“细”。第二,构建标准化体系。为了养成精细化调控文化、实现精细化调控目标,必须构建调控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系要明确规定调控的目标原则、分工责任、程序范围、指标标准、质量控制、奖惩规则等,达到有标准可依、有标准必依。第三,提升专业化能力。“复杂社会的发展呼唤更加专业化的治理,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10]。专业化是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保证。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调控队伍,并促使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第四,采用科学化技术。新发展阶段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阶段,现代科学技术为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提供了可能和依靠,促使调控更加精、细、快、准。因此,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必须注重运用和创新科学化技术,为精细化调控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调控机制是调控体系的要素关联、功能机理和运行方式,它影响调控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功能发挥,是调控体制的运作模式和运作方式。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精细化调控必须建立规范化的调控机制,为构建一体化的调控体制和运用精细化的调控方式提供条件和保障。传统社会情绪调控机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往往会因人变而变、因事变而变,呈现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规范化调控机制。其一,建立“协商-合作-协同”的交流工作机制。在这个调控机制中,协商是调控主体的交流方式和议事方式,以民主协商推动诉求博弈,达成行动共识。“在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加速化的条件下,在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状态中,唯有选择合作,才能为人类开拓出未来。”[11]因而,合作是现代公共治理的时代诉求,是共建共治的实践要求。调控机制中的合作是调控主体以目标为指引、以规范为约束、以信任为纽带的行动方式,协同则是调控主体在协商基础上通过合作而形成的工作关系和工作格局。其二,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管理机制。在这个调控机制中,自治是自觉和基础,法治是他律和保障,德治是自律和底蕴。同时,要促进“三治融合”,发挥三者优势,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12]。其三,建立“诉求-求证-回应”的表达化解机制。首先,要建立规范、有效、畅通的民众诉求表达机制,这是前提和基础。其次,要对各种诉求和矛盾充分调研论证,了解事实,找出症结。最后,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方案,并及时向当事人反馈,以达成共识。其四,建立“线上-线下-共识”的引导引领机制。新发展阶段社会情绪生成的根源主要在线下,而汇集宣泄、传播扩散往往在线上。为了有效地化解消极社会情绪、引导积极社会情绪,必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行为引导和思想引领,从而消除分歧,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