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兰州市七里河区崔家崖第二小学,甘肃 兰州)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非常关键,这已成为每一学科教学的关键目标。尤其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要求教师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恰当引导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以及终身发展的能力。鉴于此,本文围绕核心素养,分析小学时期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希望能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自从提出核心素养后,教师便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知识为核心的时代发展模式及教育模式。分析既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在写作方面的教育理念相对刻板。如今,小学教师教育理念日渐更新,但距离核心素养仍有一定差距,如教学方法单调,一些教师习惯运用写作套路为学生提供模板化写作经验,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所创作的文本千篇一律。因此,教师就需要抓住核心素养这一条主线,并将其应用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长期跟随教师思路参与写作训练活动,导致整体写作思维僵化。例如,在写作实践中经常用同一篇例文启迪学生,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突出时间、地点等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明确写作重点,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导致学生的写作内容雷同,缺乏创意。在反复训练中,学生思维固化,渐渐失去独立创新的写作能力,经常应用套话、假话、空话,一味地迎合教师的写作要求,这种程序化的教学导致学生缺乏与写作文本交流对话的机会。
由于接触写作的时间不长,小学生可以提取应用到写作中的素材较少,加上小学生缺乏人生阅历,对事件的看法不够成熟,难以提炼出生活经验或启示道理,在写作中经常不知如何下笔,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对写作产生畏难心态,甚至放弃写作。在教师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之后,学生一心只想着凑满字数,甚至抄袭范文,创作的文章毫无情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写作习惯与能力。此外,学生需要收集的素材量不足,加上平时写作训练时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导致自身的写作能力没有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以及记叙文时,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普遍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分为记事与记人两种。单从记事这一角度考虑,又可以分粗略记事以及详细记事,不同写作内容要使用不同写作技巧,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面对不同的写作内容,需要应用不同的思维发散技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尤为关键,这是指导学生创作不同类型作文的第一步。比如,在详细记事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便可让学生针对细节进行思考,在细节方面有效引导学生,比如,当学生在学校中看到辛勤劳动的清洁工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探讨更多细节,如针对清洁工衣着、外貌等展开细节描写,这样可让清洁工的鲜活形象浮现在学生脑中,在学生描述时,即可从细节处寻找人物特点,令读者身临其境。而在指导学生粗略记事时,教师可以改变启迪方式,从大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这样可使学生创作的内容更加凝练,而学生也能在有限时间内创作出更多内容。比如,在以“我的变化”为主题写作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自身情况,分别回想“一年级的我”“二年级的我”“三年级的我”都在做什么,从不同角度激励学生,这样可使学生提炼更精细的内容,提升学生作文创作效果。
为了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应传授小学生正确的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强化小学生的语文想象力及思维。一般来讲,语文写作思维的发散,通常包含两种技巧,从大到小或者由小至大。由大到小指学生从大范围以及抽象的事物开始,在这一基础上联想小范围事物。由大到小属于灵活思维方法,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联想能力和筛选能力,这种思维发散方式对小学生来讲具有一定难度。从小到大,要求学生先从小范围事物入手,从具体事物进行思考,再向大范围的事物扩散。结合具体教学经验,从小到大的思维方式,更适合小学生学习语文,从小的方面入手更具生活性,能够进一步提炼相关内容,而且小的思维角度契合小学生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应将指导学生思维发散技巧的工作重点,落在从小到大这一思维中,这种教育方法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为了促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积累,以保障学生看到生活中的小事,能够联想更多内容。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创作周记,将自己身边的小事记录下来,或者引导学生展开话题讨论,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回顾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最终将这些内容记录在周记中,变成学生日后创作的素材。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创作的过程中,要重视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并且为其准备训练的机会,提供众多发散点,由一个发散点为切入点开始创作。通过不同的写作素材,从不同角度构思,进而增强学生思维独立性、独特性以及变通性。比如,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伯乐相马》这篇文本,以此为素材向学生讲解写作的技巧,并且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作思维。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保障学生能够求新求变。比如,教师以“千里马会被别人发现吗”“伯乐看中的马难道就肯定是千里马吗”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从反面的角度进行立意,带入不同的逻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思考问题,增强作文创作的独特性。从马这一角度思考,千里马要善于适应外界的环境,把握外界的发展机遇,一匹成功的千里马,不担心不会被人看到。同时,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出发,作为具有独特赏识眼光的名人,在识别千里马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克制自己的语言及行为举止,重视挖掘千里马,不可因个人失误而埋没千里马,这些均从反向立意的角度考虑问题,虽然与普通人的一般思维背道而驰,但能够保障文章主旨新颖。如此一来,在训练及交流的过程中,便可使学生意识到反向立意的重要性,从而在遇到其他作文题目时,善于从独特的角度创作文本。
日常仿写训练活动对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而言极其有利。小学语文教师组织仿写训练活动时,通常都是以课上所学的某一篇文章为例,展开整篇文章仿写训练。因此,在仿写训练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创作完整的作品。但是,对于个别小学生来讲,由于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在仿写文章时具有较大的难度,甚至一些学生缺乏仿写的耐心,刚仿写便丧失了动力和热情。所以,教师不妨在指导学生仿写训练时,适当降低仿写条件,鼓励学生先从一句话入手,再仿写一段话,最终整合成一篇文章。教师应循序渐进给学生“递上阶梯”,让学生逐步掌握仿写技巧,提高仿写质量。
比如,在课上讲解《少年闰土》后,文中在描写闰土外貌时可谓惟妙惟肖。紫色的圆脸,还有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每一处都可圈可点。简短的语句,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形象,虽然未见此人,但通过字里行间便可建构人物外貌。在具体写作实践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赏析文章中关于主人公外貌描写的语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加以仿写。有人这样写道:外婆的皮肤黝黑,门口的柳树茂密繁盛,她扎着红色围裙站在那里,阳光照射下,脸庞异常红润,给人一种庄严之感,吓得我不禁往后退了几步。在教师指导后,学生意识到了仿写训练时,关于外婆外貌细节的描写并不到位,描写外婆外貌以及外形的语句相当于一笔带过,很难让人产生画面感。随之,学生加以修改,写道:外婆一手叉腰倚在柳树旁,围裙挂在她的身上随风飘扬,那蓬松的头发看起来凌乱极了,手里还拿着扫把,原本黝黑的脸庞好像也被气得通红了。对比后,即可发现学生在仿写训练过程中,关于人物外貌外形的细节刻画功底有所进步,文字水平逐步提升,经过几次仿写训练即可创作出好的作文,而且在学生构思过程中自身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写作教学是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展现自身情感。优良的写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并且令学生情感变得更丰富。教师在常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写作应用多元化,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通过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写作水平,确保更多学生能创造出优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