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研究

2022-12-23 07:02金铭
师道 2022年12期
关键词:部编美育教材

金铭

美育是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审美水平决定了学生的个体幸福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基本理念”中规定:“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教材)的美育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部编教材在编排上更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在内容上更多地汇聚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将丰富的情致蕴含在语言、结构和意境之中,以期对学生的情感、个性和品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塑。

一、价值维度: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

教材是链接课程与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引领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中介,是以教师为审美施教主体用以对审美受众客体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依托、手段和工具。

第一,帮助学生建构审美意识。部编教材选取的大量情境俱佳的作品,从各个领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三篇文章在叙事上隶属科学自然探索叙事;就文体类型而言,有通讯报道,书写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植物学家钟扬的光辉事迹;有新闻评论,结合时代背景阐述工匠精神,点明人物的当代意义。在物质文明不断推进的当下,虽然该部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但文本却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立德树人的品质形成蓄积了力量。

第二,助推学生学会审美创造。在语文学习中,体现为学生的思考、观察、交流和表达等能力,是美育的更高追求。部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审美创造空间。如整套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来组织内容,突出了时代性和活动性。每个单元“人文主题”的设定充分考虑了高中生品质养成和个体成长的需要,立足时代精神,以“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为聚焦点;“学习任务群”作为内容组织的另一条线索,使每一单元都配有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任务。这样的构架既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让学生拥有更多发挥联想和想象的机会,让他们在“习得”的基础上学会“创造”,从而流畅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使审美创造力得到跃升。

二、内容特征:价值引导下的美育元素

作为美育元素的内容载体,部编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分成艺术与现实两种形态之美,它们在各自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和发现美的直接来源。

(一)艺术之美

艺术之美指向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是指作品的文学组织和写作样态,主要体现为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

语言通过语词的色彩、韵律,句子的长短、语气,语调的节奏、快慢等营造出一种美感,体现出文学的整体风格和炼字造句的意境。部编教材在同一单元内部,力求做到语言风格的多样,让学生浸染于错综的语言美之中。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赤壁赋》的语言具有“散文句法”的艺术特色,充满古典韵味,每段取其片言,即可统领全貌;同单元的《登泰山记》,语言则在雅致之外更多了变化,长短交错,重在以少胜多,展现了洁净的特色。仔细对比,学生能体味到类似主题不同语言的活力和张力。

结构美是指文学作品各部分在样式上达到的和谐与统一。部编教材中选取的同一文体的作品,有的层层递进,有的浑然一体,有的节奏鲜明,有的跌宕起伏,样态丰富。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择取了经典的古体诗、近体诗和宋词,展现出唐诗的音律和谐、整饬优美,宋词的自由洒脱、唯美细腻。此外,教材还在这一单元增选了风格各异的现代诗,如闻一多的《红烛》,“冷静—热烈—冷静”的圆形结构具有的流动美,展现了典型的东方风格;《致云雀》则节节整齐、节节相扣,营造出一种与自然中云雀的鸣叫声相似的音乐效果,丰富了学生对结构美的认知。

意境美是指作品深含哲思或诗意的景物描写之中所达到的情景相融的境界。部编教材中有诸多深富意蕴的选文,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三篇抒情类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选取的均是北京的景致,意境特点却各显不同。《荷塘月色》聚焦清华一隅,在静谧、朦胧的景色中,将月色与荷塘描绘得精致有味,传递出一位拘谨知识分子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绪。《故都的秋》在秋日意象的宏观叙述中,点缀着“一椽”“一碗”“一丝”“一点”的微观描摹,透露出郁达夫的文人雅趣和情调。《我与地壇》在充满颓然气息却又苍然有力的地坛中,书写着人类的深沉痛感和生命力量。这些情景交融的散文,通过花草树木、风物景色的多角度描写,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抵达了审美的彼岸关怀。

(二)现实之美

现实之美指向文学描写的客体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与情怀美三方面。部编教材反映的自然美,在诗词部分尤为集中。如必修下册所选的古诗词《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区别于西方的对于“风景(landscape)”的描述,这些诗句不仅描述出了自然的壮丽之景,更显现出中华民族开阔的审美视野与胸怀。

社会美包含各类劳动产品、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生活。放眼过去,教材聚集了各个时代的风俗赞歌:一首《周南·芣苢》展现了先民劳动场景中力量的美感与纯真的情感,一帖《兰亭集序》浓缩了魏晋风流与审美自由,一座边城唱尽了湘西独特的民间文化与爱情表达。立足当下,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以“家乡文化生活”为话题,以活动形式倡议学生参与当代家乡的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将美融入实践。

情怀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人在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养上所达到的高度。如表现家国情怀的屈原的《离骚(节选)》、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毛泽东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表现亲情与友情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林觉民的《与妻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表现远大抱负与高远志向的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叶雨婷的《“探界者”钟扬》等。这些情怀打破了时空的阻隔,以各种方式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更为深刻的淘洗。

三、发展路径:师生审美素养的共生

审美素养作为审美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包括审美的认知力、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维度。部编教材美育价值的深度开掘,需要师生审美素养的“双向奔赴”。

(一)融美于学

学生面对语文教材,主动地调度自己的审美体悟,能够深度激发对生活的感知力,进而推动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一,强化审美注意。在使用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自主捕捉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教材的内容、辑图、排版和装帧,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审美关注对象。部编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图文并茂。比如关注教材中张琦的画作《琵琶行》,画中消瘦、孤独的琵琶女背影,为理解诗中“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心境提供了更好的依据;仔细品味教材中《离骚》一诗的配图“屈子行吟图”,则利于理解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

第二,丰富审美联想。高中生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积累,有能力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从而拓展阅读视野,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和二度创造。部编教材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出现,打破了原先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出现的单篇课文,便于学生在同一单元、主题下进行主动的内部联想,从而激发出对同类主题的深沉感动和拓深欲望。

其三,突出审美个性。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都是自己个体经历的独特输出,其中的亲疏好恶,均以直觉的方式瞬间体现。因此,学生应在审美中充分地享受这种直觉选择与评价的权利。如有的学生喜欢自然之美的绮丽多姿、浩瀚神秘,为包蕴万千的无限空间所吸引;有的学生喜欢不同时代、地域展现的社会之美,会为各种建筑、艺术、文化所陶醉;有的学生沉浸情怀之美,尝试思考审美之上的公平与正义……教材中丰富的美学元素满足了学生多元的价值判断,在这样的阅读思考中,学生才能确认,我就是我,我只能是我。

(二)寓美于教

教材美学为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提供了可能,教师则更应借助教材美学,提升审美化使用教科书的能力,充分做到寓美于教。

首先,增强审美观察力。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察力是教师进行审美教学的前提,这种观察对象包括教材中的美学元素与学生的审美兴趣。在显性上,教师需要寻找教材美学与学生能力的链接点,要善于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精准找到能够引发学生审美体验和理解的教学切口。在隐性上,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成长变化,来洞察学生的审美特征,从而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

其次,坚持审美反思力。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的书写,坚持记录新教材使用中遇到的美育困境。对情境的独特性和相似性作充分的自我思考,在此基礎上对教育问题作全新的解构,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审美陶冶和锻炼。此外,教师还要在交流中推进反思,进一步重构原先的教学思想和美学经验,努力将观念推向实践,真正在“走进教材”的基础上,带着审美“走出教材”。

再次,建立审美引导力。在对教材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的艺术之美进行教学传递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语言的美感,如课堂语言的修辞性、哲理性、情感性;在对自然美、社会美、情怀美的展现中,应追求教学手段的美感,如对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的加入。积极创设不同的艺术情境,使学生体验如临其境、如见其形的美感,才能激发语文教材强大的美育生命力。

在当下的语文教育中,由于高考这把悬置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把机械的知识传授和读写训练当作语文教育的重心,忽视了蕴藉于教材中的美育元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美育视域下教材研究的不断推进中,学生愈发从受教客体转化为审美主体,这将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部编美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大还是小?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