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波
2021年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一群“唐朝胖妞儿”凭借一支舞蹈火了起来,这支舞蹈就是《唐宫夜宴》,唐宫夜宴的走红,让人们把视线转移到了河南卫视。河南卫视也不负众望,在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之后围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相继推出了《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共6期节目,合并称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节目播出之后,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成为了现今融媒体时代下文化类节目的典范。
4G、5G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手机应用在宽屏手机助力下的触手可得,传统媒体发展日渐式微,融媒体逐渐成为主流。融媒体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谐互补与有机融合,其关键点在于“融”,不仅包括传播方式与资源的通融,还涉及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共融等多维度的融合。融媒体时代早已到来,各级媒体单位是否能乘上时代的快车,关系到自身存亡命运。变则通,通则久。
河南卫视作为典型的地方卫视及传统媒体,一直以来影响范围较小,局限于河南省地域,且传播方式及内容也较为保守贫乏,这也是当今许多媒体单位存在的不足。而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可以说是河南卫视的一次勇敢尝试,也是借助融媒体传播平台与传播方式优势的一次完美呈现。
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把握中国当代发展的大势,讲述和传播好中国故事,是各级媒体的当仁不让的职责,各级媒体既要有纵观华夏的大局观念,也应有立足当地的传播态度,以所在县区地市省为背景,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结合本土人文特点,做到将文化挖掘、传承、创新的任务辐射各级,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在农耕时代,更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个历史古都。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紧密贴合河南本土特色文化,不仅实现了地方文化的有效输出,同时也在间接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媒体品牌。提起河南卫视,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便是“土味”“不温不火”,其代表性的节目也局限于《梨园春》《武林风》等中老年群体或小众群体关注的节目。这次对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打造,可谓是逆风翻盘,打造了河南卫视新名片以及河南省市新形象。如《端午奇妙游》当中的说唱节目《医圣传人》,在河南南阳医圣祠实地取景,宣传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再如本期节目中的舞蹈节目《丽人行》,拍摄于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宫城应天门(五凤楼)和九洲池,展现神都洛阳大唐气象。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新颖的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等是吸引观众的重点,也是有效促进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途径。纵观目前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包括节目流程设置、舞台设置、赛制设置等。河南卫视围绕汉字文化曾推出节目《汉字英雄》,以选手竞赛加专家观察点评的形式展现中国汉字文化,模仿者甚繁。虽说专家学者们的解读与点评对于节目内容的通俗化呈现是一个必要手段,但是当众多节目都采用这种形式时,节目的新颖性就荡然无存了。且在模仿的过程中,大多仅仅是对节目形式的简单复制粘贴,而忽略了其真正的文化内核,复制粘贴的过程中也阻塞了节目形式创新的能动性。
文化类节目在近些年虽如井喷式迅速发展,然而在传播的内容上却存在着泛同质化的现象,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以及创新存在着较大的惰性和匮乏。内容上大多围绕着诗词文化、书信诵读、成语灯谜、历史人物等进行创作,再辅以专家学者点评。而内容的趋同化背后则反映出的是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单一性、浅薄性理解。如河北广播电视台的文化类节目《中华好诗词》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再如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词》、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皆以中国诗词文化为挖掘对象,各大电视台皆开始相继模仿,着手于打造古代诗词歌赋文化节目。但在传播内容方面有所重叠,在传播效果方面也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影响节目收视率。
一档优秀精品的原创文化类节目,需要高品质的文化主题及内容,相应而言,这也要求节目的创作者们需具备较高的文化基础和素养。对于文化的探索绝不仅仅是简易的平面化呈现,而是取其精华,精选传统内容,把握现今时代,产生当代价值。如果只注重舞台的华丽、嘉宾的阵容、服道化的精美,难免会顾此失彼。
文化节目的创作也应当遵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目前,大多数文化类节目对于受众的还是偏“小众”的。因为对于文化类节目内容的理解与吸收是需要一定的门槛的,即专业性与知识性。内容选择的亲民化是打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壁垒的重要平衡手段。
对于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组件,相信了解它们的人并不多,但在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之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原来它们就是可爱唐宫小姐姐的设计原型,而贴合历史的服化道设计以及俏皮可爱的人物性格赋予,让这组离我们很远的文物“活了起来”,这正是对于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一次挖掘。
其实,对于节日文化的挖掘与呈现,电视媒体的作为并不匮乏,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以联欢晚会的形式展现,而其传播内容,则更趋向于娱乐化、片面化、庸俗化,主要目的更多是偏向于“庆祝节日”。对于节日深刻内涵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当然这些也受到现实因素制约。因为节日的特殊性,逢年过节各省级卫视制作的综艺晚会都扎堆播出,短时间内受众应接不暇,所以很难形成常态效应,但这些到了2021年河南卫视里都成了例外。河南卫视另辟蹊径,将中国节日文化打造成综艺播出形式的系列节目,使之成为体系,当大多数媒体将文化类节目的文化挖掘着眼点放在文学文化之时,河南卫视其实已经赢了一半。对于先前各媒体刻意回避的清明节,河南卫视也能够以独特视角探索清明文化,成为清明文化的独舞台。传统文化不是高级艺术的“代言人”,融入流行元素也不意味着与“俗”为伍,传统文化节目理应努力破除自身的文化圈层和壁垒,消解“高雅文化”造成的隔阂。这给我们以启示,文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节日也可以换一种模样。如在《七夕奇妙游》中,结合歌曲《给女孩》的欢快旋律和可爱生动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女子七夕节“比巧”的过程与内容。将我们所了解却又不详熟的节日习俗多样化的讲述,避免了科普与说教的痕迹。
融媒体的兴盛,造就了自媒体的发达,各媒体单位也由“生产什么,受众便看什么”转向“受众看什么,便生产什么”,这不仅是供需关系的变化,也是受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各文化类节目之间的竞争也相应提升,然而如果只追求流量明星的经济效益、夺人眼球的绚丽形式,终将也只是一时的喧嚣,喧嚣过后,带给受众的是更加空虚的内心感受以及对高质量文化节目的更加渴望的需求。所以,如何达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方面的情感共鸣,才是媒体与受众之间互利共赢的必由之路。当受众对所传达的文化内容的欣赏与理解产生了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我们所说的文化方面的情感共鸣也就开始了,从而达到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节目《龙门金刚》中,以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为背景,龙门金刚大力士和龙门乐伎飞天翩翩起舞,刚柔并济,而十三个飞天舞者更是代表着中国的神州十三号,观众在看完之后,一定会感受到:“中国文化太酷了。”
当传统媒体夕阳西下之时,文化类综艺节目故步自封不寻求突破是行不通的,借助融媒体的融合,向网络媒体取经,集百家之长,方能实现新突破,河南卫视一改传统电视文化类节目固有叙事模式,融合网综加网剧的叙事风格,实现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
创举之一便是舍去主持人,打造剧式化串联。每期节目都会有主要的人物角色根据剧情走向来串联起各个节目,观众在欣赏节目之余,还能“看剧”,且各期节目之间的人物角色以及剧情故事也有联系,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端午奇妙游》中讲述了四位唐姓小妹在端午节发生的故事,四位人物各有基于传统文化而设立的人设,如性格豪爽、富有冒险精神的码头船家女儿唐小玉;热爱音乐的唐小彩,其父亲是一位遣唐使,艰难跋涉去日本传授技艺,与女儿骨肉分离;医圣张仲景后人唐小竹,精通医术,立志光耀门楣;在民间百戏班子里长大的孤儿唐小可,性格开朗阳光,还是一个地道的美食家。不同的人物角色被予以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同时空的时代背景,以角色为载体,以小见大,从他们身上来讲述传奇故事,展现传统文化。
每期节目的时长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基本控制在30—50分钟区间,时长较短,每一分钟皆言之有物,内容精良,对于时长的严格把控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作成本,避免冗长内容,节约观众时间。各个节目也可进行独立化展现,形成相互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的板块节目,完全不会受剧情牵绊,剧情对于节目来说是锦上添花,而不妨碍其锦绣绚丽。简单来说,观众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观看,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视听需求。
相对于抽象的时间而言,空间才是形象、可见且可体验的。因此,如何强化和翻新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空间维度的编排和创造,改变以往同类节目收视乏力的窘境,唤醒受众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增加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经典的认同,是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特技特效流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满足了观众对于视觉感官的需求,同为视听作品,这也对文化节目之于观众的视听体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让传统古老的文化让当代观众喜闻乐见,河南卫视告诉了我们答案。河南卫视从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开始,便已发现了“流量密码”之一,那就是技术。
《唐宫夜宴》采用了5G+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结合技术,打造虚拟场景,融合科技元素,扩展演播室节目空间与时间的封闭性,实现节目舞台选择与呈现的新突破,不仅给受众带来视听感官的耳目一新,更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后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大量的运用这种技术手段,如《元宵奇妙夜》中,乐舞俑在博物馆中穿行,在《清明上河图》上漫游。而《中秋奇妙游》更是结合AR+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技术),重新赋予古典文化以生命和力量。在《中秋奇妙游》中,歌手周深所演唱的歌曲《若思念便思念》,使观众享受到了视觉和听觉感官效果的双重震撼,周深置身于虚拟情景之中,绝美的歌声结合XR技术成果生成的美丽画卷,达到了“人、曲、景、史、情”多元合一的效果。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当中,演出者们不再受制于舞台,名胜古迹、山川河谷、书画卷轴,都是表演的场所,这对于节目的呈现以及内容的传播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在宣传手段方面,在融媒体传播矩阵的辅助之下,河南卫视充分发挥其优势,进行了高密度多手段的前期宣传与预热。在抖音、快手、微博、豆瓣平台发布先导预告片,设置话题讨论,并且还发布全网征名、演员报名、创意征集等活动,充分调动受众参与,与其建立实时亲密联系。在播出之时,河南卫视不仅选择了传统的电视平台播出方式,还进行了各媒体平台的大范围覆盖播出,包括快手、抖音、哔哩哔哩、优酷、大象新闻客户端等。在播出之后,河南卫视也并未对内容的传播停止行动,将整体节目进行块状拆分,制作成为短视频形式,在宣传推广的便利度以及迎合受众观看习惯两方面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这些种种手段与方式,是卫视与融媒体的亲切拥抱与友好合作,最终也创造出了共赢效益。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曾说:“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土地之上从不乏优秀的文化,只是在如何传播好中国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与形式上存在欠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融媒体为新时代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也为文化节目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然,河南卫视乘势而上,在文化传播的内容选择、传播形式、受众审美迎合等多角度都独具匠心,而这也必将会在文化类节目发展过程中起到良好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