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去主持人化”趋势下主持传播话语权的转移和媒介身份的转型

2022-12-23 16:26西安外国语大学侯雨昕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话语身份媒介

■西安外国语大学:侯雨昕

“去主持人化”现象在近五年的综艺节目主持中尤为突出。所谓“去主持人化”概念的界定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认定,只是近几年在主持传播活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传播现象。去主持化,其实就是指主持人角色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主持人出镜减少,主持人转战第二现场、主持人主要职能弱化。在近几年的电视节目中不难注意到,部分节目类型的主持人职能在减弱,包括话语的减少、镜头的减少,驾控节目现场的职能转变、主持人人设的消失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去主持人化”并不是主持人、主持行为彻底的消失,而是主持多样化的变相呈现,其在主持人职能弱化的同时,其他的“主持”行为和方式依然在发生。再者,“去主持人化”现象不是普遍现象,只是在近年的综艺类型节目中广泛出现,主持人仍在新闻类、访谈类、晚会型等节目主持中承担重要职责。因此,本文“去主持人化”的研究的范围主要界定在综艺节目类型。

1.主持人的功能演化与综艺节目的演变密切相关

综艺节目“去主持人化”现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主持人功能的演化与综艺节目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逐渐呈现于我国近30年的电视综艺节目阶段性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1.1 综艺节目初期

90年代,《综艺大观》《曲苑杂坛》《正大综艺》等综艺节目在内地兴起。主持人的角色以报幕员的身份在节目中进行组织串联,作为节目的统领者,发挥的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功能,按部就班地展开线性的主持工作,在节目的社会价值上主要承担文化宣传职能。

1.2 全民娱乐时期

2000年前后,《快乐大本营》《幸运52》《开心词典》等节目的火热播出,全国掀起了明星介入、观众参与、游戏互动、益智竞猜为特点的综艺节目的热浪。在丰富了节目娱乐性和互动性的属性特征的同时,也催生了主持人的新职能。主持人一方面执行主导节目进程,传递节目信息,营造娱乐氛围,体现节目价值;另一方面融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环节与嘉宾和现场观众互动,实现“全民娱乐”的概念。随后《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等音乐选秀类节目的陆续诞生,主持人在此阶段呈现出更具体的人设建立,主持人的优化为节目的收视率提供保障,主持人品牌效应呈现。此外,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群体主持”特征优势明显,主持群像的刻画,成员不断的话题、话论转换设计,形成了会话结构,推动了节目娱乐语境形成,也使主持人占据了节目核心地位。

1.3 明星真人秀时代

2013年后,《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极限挑战》等节目的出现,综艺节目向明星真人秀阶段演变。在这一阶段,为了营造节目的娱乐效果,为了减少主持人话语权过多而形成的节目空档,需要将主持人的话语空间进行压缩。主持人也从主角走向配角,从品牌象征走向缺位。也是在这一阶段,随着综艺节目“去主持人化”的现象逐渐显现,学术界和业界也由此开始展开“去主持人化”的研究。《向往的生活》《中餐厅》等综艺真人秀节目更是呈现出专业主持人角色缺失,主持活动由导演、常驻嘉宾、画外音、字幕以及各种电视包装技术形式推进的局面。

1.4 网络综艺节目兴起

近五年是综艺节目改革创新的集中体现时期,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文艺类节目呈现出更为专业化、针对性更强的传播特点。而专业主持人的传播功能正逐渐被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常驻嘉宾等取代,为节目提供更具权威的话语支持,例如著名配音艺术家王凯担任声音竞演节目《声临其境》的主持人,而著名演员张国立则以讲解员的身份出现在《国家宝藏》节目,为节目控场。而在此期间,随着媒介由电视向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以《奇葩说》《创造101》《吐槽大会》等为代表的纯网络综艺节目异军突起,节目话语空间也呈现出相同的局面,节目现场的话语由专家、学者、参与者共同推进,主持人的概念在逐步弱化。

2.综艺节目“去主持人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去主持人化”的成因离不开综艺节目阶段性的发展演变,究其大背景,与信息技术时代、融媒体交互环境、人工智能技术冲击有极大的关系。媒介技术变革下,口语传播样态势必发生变化,无论是在主持传播的方式、受众接受的心理还是节目叙事的诉求上,都为媒体从业者和主持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1 主持传播的方式

传播语态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的传播语态常常显得严肃有余,亲切不够。融媒体交互环境下,这种过度模式化的传播语态的传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传统主流媒体改变了墨守成规的说教语态,主持传播更趋于灵活、趣味的语言传播,表达方式呈现出新颖、短小、自然,亲和、接地气的语态。从“播”转化到“传”的口语传播方式,一方面在优化、助推专业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专业主持人不可替代性。口语传播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呈现,专业主持人的传播功能也可被专业导师、行业专家、常驻嘉宾等取代,用最贴合节目诉求的形象身份,为节目提供更具权威的话语支持。信息交互时代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虚拟主持人、AI主持人等出现,替代了部分主持传播工作,也为主持人及媒体从业者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2.2 传受关系的变化

传统电视媒介曾是受众资源绝对拥有者,而如今信息技术时代,其身份演变为资源共享者。技术的支持使得受众参与话语互动更为便捷,留言、语音、弹幕的即时快捷、实时互动,使得越来越多受众的第一身份不再是观众,而是信息分享者,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话语环境的趋于平等。受到短视频时代的冲击,受众接受方式和心理也在改变。近身媒体、小屏终端使得受众可以用“拉拽”的方式跳过冗余信息,倍速观看的习惯可以随时决定让感兴趣的内容停下来。单位时间内信息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了受众接收的选择,节目制作方不得不考虑以压缩主持人话语空间的方式使得信息集中化、重点突出。

2.3 节目叙事的诉求

综艺节目,尤其是真人秀类的综艺节目,“去主持人化”的设计不但不影响节目结构的完整性,更能优化的节目传播效果。因为受众的猎奇心理,使得真人秀类的综艺节目中嘉宾们各种行为和心理动机所构成的矛盾感、冲突性,满足了受众对于非常规事件无法预料的一种心理期待,它所形成一种节目戏剧性的冲突,满足的节目制作方本身的叙事诉求。再者,节目的叙事也可以通过镜头语言、画面包装、后期剪辑技术,让画面形成逻辑,让主题、结构更加明显。

3.综艺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的转移

通过对综艺节目“去主持人化”产生成因的分析,不难发现,“去主持人化”并不是简单去掉主持人,也不是主持行为彻底的消失,而是由于主持人的职业特征被弱化,去中心化,话语主导权被分化而导致的话语权转移。

3.1 去掉了职业主持人的概念

从概念上,去掉了职业化的综艺节目主持人,由行业专业人士以及流量艺人跨界主持,实现了专业领域话语权和收视保障话语权。例如浙江卫视推出的演技竞演类励志综艺《我就是演员》,担任跨界主持的是影视行业鼎鼎有名的老戏骨李成儒,作为演员召集人,以其专业的视角和认知、对行业领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耿直而犀利的发声,获得了观众对其专业解读的认可,也成了节目流量的焦点之一。而近些年各大网络平台蜂拥而起的青春选秀类综艺,如《青春有你》《创造营》等则倾向于邀请行业内流量明星作为节目串联人驾控节目现场。一方面,以“流量为王”的综艺节目本身需要更多的话题和热搜,明星自带人气流量和话题,为节目也带了更多的关注度和曝光率。综艺节目职业主持人的消退,跨界主持人的冲击,看似是“去主持人化”,实则也是“泛主持人化”的一种表现。

3.2 改变了主持人的言语身份

从言语身份上,去掉了“主持人”角色,以更具体的身份重新定义话语掌控者,实现了以融入节目为目的人设建立。例如央视综艺频道制作的文博探索艺术节目《国家宝藏》,著名演员张国立担任节目001号讲解员,实则进行的就是主持创作活动。如果把节目现场比作一座博物馆,张国立则像博物馆中的“接待人”,迎接国宝的到来,并以娓娓道来的讲解方式,向如同“游客”一样的受众诠释国宝的意义。虽然他并不是国家文物领域的专家,也不是旅游文化类节目的专业主持人,但其身着长衫、稳重知性、见多识广的形象和充满文化韵味的声音,人设定位与节目厚重的文化定位、叙事走向极为贴合。身份角色的融入,使得节目整体呈现出更完整、紧凑、统一的感觉。近年,如此类型转变的节目不在少数,去掉主持人的言语身份,改由发起人、见证人、制作人、观察员、守护者等身份角色介入,人设更立体,更融入节目内容。

3.3 更新了传统的主持话术

从口语传播角度,改变了传统主持话术,以“人格化传播”为趋势的口语表达,实现了主持人的参与互动。主持人的媒介形象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新媒体时代,人本身就是文本,其解构了传统意义上节目形态的文本,而优化语态即可提升传播效果。传统的主持话术过度模式化,已不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受关系,在部分节目中,主持人不再是节目的转述者、统领者,而是参与者、解读者,甚至是导演、评委、演员、嘉宾。主持人个人的思想、价值观、感受都被放大,甚至于并不一定具备职业主持人的语音规范性,但其语言呈现的个人特色,主持人之间轻松诙谐的话论互动方式,用年轻化、口语化、通俗化、个性化的语态表达主流价值与声音,推进着节目动态平衡的发展,从而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这也是主持人走向人格化传播的一个趋向。

3.4 减少了主持人的言语空间

从话语空间呈现,减少了主持人出镜表达空间,实现了由字幕、手卡、画外音以及虚拟技术支持下的话语空间的转移。在部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依然保持,但其职业的特征被弱化,比如出镜时间较少、站位较偏、话语空间被分解,侧幕主持或仅以画外音的方式在节目中应景式的呈现。原本应当由主持人做解释或串联的地方,却直接用字幕、任务卡、画外音等方式,合理地将主持人的功能做了减法,大大削弱了主持人对节目的衔接与推动功能。例如,浙江卫视的王牌节目《奔跑吧》、湖南卫视生活类综艺《向往的生活》等户外真人秀节目,就隐去了主持人的出现,而更直观的改为“字幕+画外音”的方式推进节目进程。同时,虚拟技术的出现,使得主持人的话语空间也由真实向虚拟转移。湖南卫视音乐类节目《我是唱作人》用虚拟偶像主持人Producer C取代传统主持人,其以一个熊猫玩偶的虚拟形象出现,塑造了一个专业且有态度的音乐制作人角色担任发布任务、串联节目、诠释规则、解读内容的工作。虚拟人物代替真实的主持人,代表了一种科技、先锋的文化符号,也承担起“为品牌赋能”的商业化任务。综艺形态再次发生新变化,职业主持人的话语空间再度被压缩。

4.综艺节目主持人跨身份、跨媒介转型思路

随着综艺节目形态的不断演变,主持人话语权面临流失和分解,媒介技术的变革更迭,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的主持人也要面临身份的转型。节目主持人如何避免被“去中心化”,就是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机遇之下,积极进行跨身份、跨媒介的转型,参与到全媒体传播格局中。

4.1 跨身份转型

跨身份转型,就是要从“传声筒”转变为“意见领袖”。不仅是媒介信息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媒介信息进行汇聚、整合、分析、解读,也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播音员主持人要有和用户互动的能力,要发现用户、培养用户、激活用户、变现用户,使用户最终成为主流媒体的流量和粉丝。发挥舆论引导和引领的作用。

跨身份转型,就是要从“驾驭者”转变为“参与者”。传受关系的平等,使得主持人必须具有三向互动的意识,和嘉宾互动,和受众共鸣。将个人特色融入到节目当中,切身参与到节目各个环节中,以贴近节目的形象身份,为内容输出话语支持。主持人应该是一个积极适应的角色,在节目环境、情境、语境中随“境”而变,主持人的思维、情感、价值观也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潜在的影响和引导受众。

4.2 跨媒介转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生态产生了诸多转变,呈现出移动化、视频化、直播化的特点。传统节目主持人也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传播思维,充分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手段,了解新媒体语境,做好跨媒介转型的准备。爱奇艺制作的语言类综艺《奇葩说》作为网综领域的领跑者,离不开前央视主持人马东的主创。在从传统媒体主持人向网络媒体主持人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马东能迅速转变娱乐思维,主动适应年轻人的价值需求和语境需求,在不失节目主题和内容思辨的同时,将表达综艺化,即诉诸以理性,又诉诸于情感。同时,将自己“主持人”的身份隐入导师身份之中,看似隐化了主持人固有身份属性,但对节目的调控和衔接能力并没有削弱。新媒体给主持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运用新媒体找到最符合自身特色的传播定位和渠道,利用跨媒介途径来实现职业的转型。

5.结语

“去主持化”并不是将主持人的职业消除,而是主持多样化的变相呈现,其在主持人功能弱化的同时,其他的“主持”行为和方式依然在发生,只不过是对主持创作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其实,个人风格再强的主持人、信息处理能力再强的人工智能,目前来看适用范围仍然有限。主持人只有重塑个人形象,加强与新技术、新媒体的互动,积极参与到全媒体传播格局中,进行跨身份、跨媒介的转型,才能实现职业的突围。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站长张国飞所说:“过硬导向把控能力、新闻直播互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以及人格化传播能力是复合型主持人新的标准。”

猜你喜欢
话语身份媒介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