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播电视台:曹志强
媒介融合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后所形成的产物,新闻专题片的制作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实现了新闻采编资源的无限化、新闻专题制作的合作化以及新闻内容表达的多样化,不仅推动了新闻工作的创新和转型,也提高了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虽然媒介融合视域下不断加深各媒体之间的联系,但是以传统媒体来说,在媒体融入环境下的发展中深陷困境,受到诸多阻碍因素,如果仅仅是简单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形式,难以实现传统新闻媒体的创新发展。因此,新闻专题片在制作、剪辑、播出等各个环节中应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新闻传播形式,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实现突围,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新闻的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媒介机制以及传统媒体行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为准则,之所以注重规则和制度要求,原因在于媒介管理机制中涉及的各项制度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和决定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的质量,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更需要通过制度规则有序落实。具体来说,应从根本上突破单一媒体形态,脱离原有媒介管理的区域分割和行业分割制度,建立适合当下发展的新制度,当然在这一发展中会经历漫长的过渡期,并且面临诸多阻碍因素,但是发展应有舍有得,创新才是唯一长久发展的不变之道,固守原有新闻模式,只会在时代发展中被淘汰。总要有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国内也有很多媒介融合发展下出现的新闻中心,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融合的代表,至今在媒介融合上已积极研究和探索,在全媒体平台基础上,多方面采集新闻资料,从多渠道发行新闻,尽可能一文多用,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正因如此,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经过勇敢尝试和积极研发,打破了原有新闻媒介机制,建立多维度媒介组织,并实现了良好融合,在经济效益、人力效率、新闻质量等多方面实现最优化效果。
媒介融合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了传播渠道,丰富了新闻内容,给受众更多选择,也让新闻传播主体的信源采集工作更高效。此外,需要建设一支高效优质的新闻工作团队。人才是任何行业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业务水平、工作进展、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国内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也面临诸多挑战,新旧媒体的融合也让新闻工作者需要从自身职业需要出发,以最快的速度成为符合媒介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从多维度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争取成为全能型的编辑人才或者新闻行业管理人才。全能型的编辑人才除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技能外,还需要熟练掌握现代化智能工具,如电脑、智能手机、摄像机等等,并且能够基于新媒体新闻传播规律、新闻样式设计,并根据不同媒介传播形式,满足相应的新闻编辑和专题制作的要求。如手机新闻、网络新闻、纸质媒体、户外LED屏等,对文字、图片的排版设计、视频制作的需求等,要综合考虑并逐一细化。
新闻行业在推动媒介融合发展的同时,需要提升社会公信力,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但是这需要公众具备高度的媒介素养。社会公众是接收信息的主体,如何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辨别信息真伪,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下,应对信息良莠不齐对自身的影响。所以,实现媒介融合发展不能仅依靠新闻业单线操作与管理,还应鼓励和引导公众,并与公众积极互动,实现新闻共享,达到一种新闻共享的局面。
我国目前媒介融合形态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新闻业对数字信息内容缺少有效的监管,也可以说未能建构联合驱动的新闻发展平台,以系统化、自动化信息分享平台来实现综合全面管理,而且具体的生产商之间也对数字化信息与资源共享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新闻信息传播与分享途径受到阻碍。所以,这种信息孤岛局限让很多新闻资源都在传播和无形中被浪费了,实现媒介融合也更加举步维艰。此外,部分媒体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采访报道权,但是因为信息传播媒介受限,加上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制还不成熟,未能发挥实效作用,所以,很多新闻报道都无法为媒介融合、制作“融合新闻”赋能。
实现媒介融合,创造“融合新闻”,需要建立在新的信息平台之上,新闻专题片的制作、剪辑和传播流程也需要在新的媒介生产中开展。但是新的事物和新型传输方式会为新闻业在转型期间的发展增加压力。传统媒介新闻制作和传播流程中,新闻工作是以采访编辑为核心,制作专题新闻片需要聚焦城市发展特点、围绕时代主题,体现时代共性与个性。其中也会制作系列专题片,以显示时代的特色和发展中的变化与不足。在新媒体传播媒介的融入以及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新闻工作需要打破原有信息流通的桎梏,站在新型信息发展模式立场,以融合新闻发展的眼光,组合互动性强、能够引发社会公众共鸣、获得公众配合与支持的
新闻专题报道,更好地挖掘时代发展中有价值的信息。但是信息共享平台欠缺,信息流动速度慢,在原有新闻岗大致不变、流程细微改动的基础上,整体新闻平台的磨合度减少。基于此,我国各区域是否可以复制这一模式,建构信息平台,并不尽然。每个区域有各自发展特色和媒介发展重点,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其中也涉及不同媒介的合作问题、利益分配问题。但建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避免出现同一媒介上重复使用的情况,也能保证不同媒介在使用技巧上不重复。
作为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对自身的认可度是衡量其权威的标准。虽然传统媒体在信息内容、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信息传播形式等方面难以超越新媒体,但是传统媒体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和认可,其权威性在公众之中比较高。所以,当公众习惯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形式之后,面对新闻业的改革变化,在媒介融合发展基础上,推广“融合新闻”,就难免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应该注重思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磨合,发挥新旧媒体的合力作用来引领新闻舆论视野。但是现实中,很多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偏低,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新闻报道缺少真实性,大量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无法获得公众的支持。所以,想要实现媒介融合,制作出公众支持的新闻专题片,增强新闻的可信度,需要树立积极的舆论形象,提升公信力方面着手解决。
新闻业能够发展到今天得益于不同媒介组织的融合,因为媒介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规模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无法让传统新闻模式满足社会文明进步,媒介融合势必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借助完善的规则制度来实现各媒介的合作发展。但是规则制度不仅仅是局限于媒体集团内部,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制定,发挥职能作用。因新闻工作主要是为社会服务的,积极健康的新闻内容可以引导舆论,并借助政府部门解决社会矛盾,所以,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制定也是必要的。
媒介工具具有多样性,新闻信息也呈现多元发展,所以,需要进行媒介定位,以此发挥不同媒介组织的影响力。比如:电视媒体面对突发事件时,新闻小组会及时赶赴事发现场,搜集实际信息,并将新闻编辑成一手资源,将现场带回来的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以不同媒介进行个性化编辑。对于网络媒介来说,更看重视频剪辑,提炼各类资料的关键信息,将视频发布到线上平台。在媒介定位和融合发展下,可以拓宽不同媒介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以网络、手机等传输媒介形式,搭建更快速传播、信息共享的传媒平台,在崭新的平台上,新闻信息能够更好地被发布、被吸收,达到“融合”的目的。
每一种市场产品的定位对于品牌塑造、竞争力、公信力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也不例外。但是如何定位,才能提高公众对媒介融合下推出“融合新闻”的认可和支持,需要以贴近公众生活为基础,站在人文关怀视角,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比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承办的电视新闻专题片《小康大道》,该专题片展现了新时代下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内容基于《中原之新》、《攻坚之战》、《驱动之力》、《开放之潮》、《人本之城》、《精神之火》六个篇章,围绕脱贫攻坚、创新发展、对外开放、建党精神、新型城镇化等不同维度展开。这部新闻专题片一经播出就受到点赞和广泛支持。具体分析,《小康大道》通过具体的实事,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拥抱幸福生活的历程,并呈现人民群众收获的硕果和幸福场景,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精致的构思,以正能量、大情怀,让人们深入了解河南人民万众一心奔赴小康的鲜明主题。所以,《小康大道》这部新闻专题片不仅蕴含历史厚度,又具有思想的深度,以客观厚重的多元视角、温暖亲切的人文关怀的叙述风格,描绘中原大地沧桑巨变的雄伟宏图。同时,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差异化传播。如此,想要不获得公众认可都很难,这也为后续新闻舆论引导开启了新的路径。
内容是新闻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想要在媒介融合下提高竞争能力,必须要优化和更新新闻内容。以电视新闻整体发展来看,电视新闻内容相比新媒体在内容呈现上还缺乏创新性,一般电视新闻常规内容都是以会议、新闻报道等方面为主,而且内容编排模式过于陈旧,相比网络时代下新媒体多元的编辑方式、图文并茂的组合、平台与用户的实时互动、公众自由发表言论等,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获得稳健的竞争力还存在一定制约性。而且电视新闻从生产到播出整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比较长,相比新媒体随时编辑新闻,以及新媒体在剪辑、制作到播出视频所用时间来看,电视新闻明显滞后,这样会造成“新闻”变成了“旧闻”,难以吸引更多受众群体参与到新闻活动中,并在媒介融合环境中立足。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需要在内容上和制造形式上加强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凸显出自身特色,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以浙江电视台推出的《新闻深一度》为例,该栏目是在2010年8月2日开播,作为全国首创的网络和电视实时互动的深度新闻评论节目,聚焦热点话题,在新闻调查基础上,引入专家点评、记者快评、网友互评的方式,并借助网络优势,在各网络视讯平台,让观众随时随地就与新闻演播室的主持人以及现场嘉宾一起参与新闻评论,进行实时互动。其内容包含各时期的特点话题,如“九一八”事件在人民心中永记、孩子们清理厨具垃圾、不能忘却的纪念日—日本投降等等。这些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启发着现代人民对古今之变的思考,珍惜当下,维护国家利益,从自身做起。
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吸引更多受众群体,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电视新闻,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开通自己的官方账号,向全国各地的网民传播新闻内容。比如:《新闻1+1》这档新闻栏目是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制作的节目,选取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带有典型性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等元素,以主持人白岩松在所述年代的记忆引入,并以观察视角讲述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性。同时,节目在央视网播出后引发了很多观众的探讨,发布了各式各样的评论,如在“地球发生孪生兄弟”这一新闻时,观众就发布了“地球都有伴了,我却还是单身”“行李已打包”等评论,不仅提高了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还加深了电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在媒介融合下,受众群体对于电视新闻的要求日益提高,电视新闻想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从传播内容上、传播形式上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以《中国舆论场》这档新闻为例进行分析,《中国舆论场》是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在央视四套面向全球直播。该栏目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搜集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话题,带动全民参与话题讨论,并且邀请相关专家对新闻热点话题的难点、疑点的解析,传递新闻真实声音,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传播社会正能量,让人民了解时事。与此同时,《中国舆论场》还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电视进行深度结合,开创性设计了“在线观众席”,网友可以利用电脑、智能手机进行线上抢票,成为新闻栏目的线上参与者,并实现新闻播出全程的实时互动。这样的电视新闻传播形式不仅具有创新性,也让电视新闻从以往“高高在上”的地位更深入群众,变得接地气。
综合上述分析,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媒体作为多年发展的传统媒体,既需要发挥自身公信力的优势,更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积极迎接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将其当作一次机遇,同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迎接挑战,突破原有局限,
从新闻内容、受众模式、传播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并优化,并利用新媒体技术便捷和多元的功能优势,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到电视新闻活动中,让传统媒体借助媒介融合发展环境和新媒体优势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