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雯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究
陈丽雯
(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数学知识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论的最终目标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决问题,就是运用知识和经验探索未知,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能力,更加能够促使他们灵活应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多样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多元思维,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塑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高效课堂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实际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数学学科旨在培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从实际背景中得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学科必然需要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学生,继而从根本上提升人才的主要能力。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解决问题策略是基于基础学科知识而衍生出来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从知识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开展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解决问题策略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融合,从综合性和提升性的角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数学学科中解决问题的环节是综合了已学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知识的融合和提升,继而深化知识理解程度,提升知识应用效果,是综合性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然后,解决问题策略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逻辑性和创新性角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思维发散和构建逻辑能力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各方面思维,能够快速地建立逻辑性,而且促使学生体验多元化的问题形式,感受实际生活问题,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加深知识的深度,继而从创新的角度实现能力的提升。
解决问题教学是契合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而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解决问题教学存在诸多困境,使得学生无法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师讲述原理、学生参考练习”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做一道题目,而无法举一反三,甚至随着题目形式的变换而更加束手无策。这是只注重知识的表面吸收而没有关注知识拓展和反思的结果。
在教学内容上,仍然以理论知识引导问题形式为主,而忽略了真正现实问题的状况,继而使得需要解决的问题仅限于纸上,无法呈现到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经验,使得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更加空泛而缥缈,继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则显得照本宣科,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
在评价形式上,仍然从知识点和题目解答的对错出发,没有真正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能力与特点,从而使得学生也局限于问题的解决结果,而忽视了问题内在包含的多样线索。这种形式下学生无法拓展思路,更无法激发灵活的解题能力,从而使得解决问题教学停留于浅表而无法深入。
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对于数学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而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的思路是带领他们走向高阶目标的关键元素,而解决问题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探索积极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方法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打造更加高效高质的数学课堂。
大脑的思考空间是非常纷繁复杂的,而它的深度和厚度来自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而解决问题就是大脑的联动过程,如何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推理?如何落实结果?这都是大脑对于问题的处理与反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方式与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远比是否解决了某一个问题更加关键。而思考的方式与内容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推理能力的体现。推理贯穿在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结合已知知识和经验获得未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聚焦学生的思绪水平,帮助他们挖掘出推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苏教版相关知识的教学中,以问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为例。在这个问题中,乍一看,小杯和大杯之间的容量关系是确定的,而小杯的数量和大杯的数量也是已知的,那么如何再利用“720毫升正好倒满”这个数据求出未知的结果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推理,有的学生从倍数的关系入手,大杯正好是小杯容量的3倍,由此可以得出720毫升果汁相当于倒入了6+3=9个小杯中,继而求得小杯的容量,推导出大杯的容量。还有的学生从分数的关系入手,720毫升果汁相当于倒入了6X(1/3)+1=3个大杯之中,从而求得大杯的容量,继而推理出小杯的容量。在结合已知条件推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绪是多样的,着手点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应当予以鼓励和恰当的引导,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从而帮助他们梳理推理的逻辑性,提升推理能力。
列举是梳理问题和思路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将已知条件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一列举,不仅帮助梳理问题的内容,还能够帮助解题者逐步梳理解题思路,建立逻辑性和线索性。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列举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抓住问题的本质,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继而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实现发散性的解题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鼓励学生在解题中尝试列举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列举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思路进行梳理,对解题方法进行探索,促进解题能力的大大提升。
以问题:“欢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森林公园游玩,买了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一共用去78元。每张成人票比每张儿童票贵12元,求一张成人票多少元?一张儿童票呢?”为例。该类问题已知条件较多,需要进行梳理才能够更好地发掘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列举,如“总共78元”“分为2张成人票+1张儿童票”“每张成人票=每张儿童票=12元”。通过这样的已知条件的直观列举,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成人票与儿童票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分析出总共的花费与成人票或者儿童票的关系:“78元=2×(每张儿童票+12)+每张儿童票”或“78元=2×每张成人票+(每张成人票-12元)”。由此便可顺利解出每张成人票和每张儿童票的价格。列举在数学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既直观又简洁,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抓住题干的核心,提炼出关键内容,继而做出正确的解答。在列举的同时,学生还能够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角度,促使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更有效地实现解题能力的提升。
数学理论源于生活,因此数学知识的应用最终还将回归于生活。对于传统的脱离生活、脱离情境的问题,难以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更加无法促进他们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将问题回归生活,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提炼问题,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从实际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解决,让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加务实、契合和有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生活,帮助学生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以真实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指导他们的解题方法,使得他们获得更加具有实效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解决“分数乘除法”的相关实际问题时,如果以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很难真实理解。因此,教师应当紧抓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方法的实际作用,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和应用。以问题:“购买1本书和4支钢笔,总共花费65元,而书比钢笔贵10元,求书和钢笔的单价?”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自行购买文具的机会很多,学生可以根据已知的条件,明确书和钢笔单价之间的关系,继而解答出钢笔和书的单价。这是一道源于生活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容易遇到并需要解决。利用这样的实际生活问题,就能够推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解题方法,体验到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用性。
数学理论是普遍应用性的,而现实生活中还存在某些实际问题,具备烦琐而晦涩的表面,初步探索无法顺畅地寻求到解题思路,对于这样的问题就属于数学实际问题中的难点。教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简单地学会应用这种原理,而是要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之上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问题,能够抽丝剥茧,层层化解,逐个突破,最终实现思维困惑的解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逐个击破,同样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将困难的问题化解为众多简单问题的综合,层层解决,最终逐步化解难题,实现解题能力的飞跃。
以“鸡兔同笼”相关问题为例。“鸡兔同笼”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难点问题,根据鸡和兔的腿的总数判断鸡和兔各多少只。对于已知数据较少的难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而后逐个突破,彻底化解。比如已知“鸡和兔一共有8只,它们的腿有22条,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在毫无思绪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笔写写画画,深入地分析已知条件,比如可以画个圈表示8只动物,而后既然不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那么可以用极限思维,假设都是鸡,则能够很准确地算出共有16条腿,比22少。换个思路,假如都是兔,则共有32条腿,比22多很多。而后再假设鸡和兔一样多,则算出共有4×2+4×4=24条腿,比22大一点点。再然后,学生就能够知道是4条腿的兔子算多了,那么如果兔子是3只,则3×4+5×2=22条腿,正是题目的已知条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层层分析和抽丝剥茧,既是对问题的透彻理解,也是学生思维的深入过程,通过逐层击破,多种困惑被化解,继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总结和提炼,总结出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最快捷的方法,帮助他们提升解题效率。
适度的交流是激活思维的一大利器,而适时的评价是沉浸与反思的推手,将交流和评价相结合,是推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不二之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本就不排斥与个体之外的人交流,交流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经验和认识,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相互交流,是激发思维火花的关键。在针对某些综合性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开展适度的交流,能够开拓他们的视角,拓宽他们的思路,从他人的思绪中获得启发和动力,进而使得解题思路百变且灵活。此时教师开展适时的评价,能够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学会反思和调整,不断夯实解题过程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以问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和小船各多少只?”为例。在解题时,画图、列举、先假设再调整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策略,而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解题方式,并且他们的着手点也会有所不同。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相互交流,分享自己解题的思路以及发现的有效方法。而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建议或思路也能够给学生以启发,触类旁通,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更灵活的解题思路。而不管是解题过程还是交流过程,教师需要关注的不是学生是否解答成功,而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视角以及方法的应用。教师要客观地给学生提出意见,引导他们开展有效的反思,发现思路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继而开拓出更加有效的解题思路,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体现和创造力的展示。解决问题有多种途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知识的汇集与联结,是多样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后能够达到的奇妙效果。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关键的冲刺阶段,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有更加灵活、发散的思维,只有夯实知识基础,拓展多元思维,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更加顺利地成长。基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相关困惑,教师应当注重问题与生活的融合,注重体验与思路的协同,注重交流与评价的推动,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构建良好的施展平台,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多样熟练的解题策略,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效能。
[1] 肖翠琴.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效率的提升策略——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233-234.
[2] 杨妙惠.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以小学六年级为例[J].教育观察,2019(05):107-108.
[3] 肖莉.“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课堂教学实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6):250.
[4] 徐军.策略教学让“解决问题的策略”走向深刻[J].教学与管理,2020(36):35-36.
[5] 缪惠容.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6):83-85.
G622
A
1002-7661(2022)30-0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