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批评:文学变革的愿景与批评路向的转型

2022-12-23 05:22帅泽兵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网络文学

帅泽兵

(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理综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5)

近年来,网络文学批评研究参与者众多,且重量级批评家云集,“从最初关于网络文学的命名、特征、发展阶段的描摹,到对网络文学的价值、得失、经典化的目标展望等讨论,文学批评面对变动不居的数字媒介生产,一直在不断调整和更新着评价的理论视角”[1],充分显现出了传统“纸媒文学”对于网络文学这一新生事物的敏感和高度关注。与传统纸媒文学的研究相比,文学批评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大致还停留在起始阶段,“不一而足的关注对象,各说各话的研究现状,造成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碎片化、不系统甚至驳杂的尴尬局面。”[2]但考虑到网络文学的突如其来,像旋风一般横空出世,它的异质色彩和浓厚的文学变革的气质,传统“纸媒文学”批评家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的失措和阐释的无力,倒也可以理解。网络文学批评是现阶段文学研究的一个艰难地挑战,网络作品的庞杂、话语体系的对立、评价标准的不一、批评理论的匮乏等实际困难,构成了批评实践的巨大压力,但也预示着一种百年难得的际遇和光明的前景。

一、文学变革的愿景

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即使是再迟钝的文学批评家,恐怕也觉察到了传统纸媒文学的式微和无以为继,在要不要把自己的学术生命和传统纸媒文学捆绑在一起的做法产生了犹疑。类似于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所发生的那种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惊天巨变,当前文学阵地由纸媒到网络的重要变革,也预示着有关文学发展面貌的巨大变动成为可能。“数字媒介对印刷媒介的革命,导致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勃兴和印刷文学特别是印刷精英文学的退却,就像曾经的印刷媒介革命引起印刷文学的勃兴和传统书写文学的退却一样;数字媒介革命把网络文学选择出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革命的主力,就像曾经的印刷媒介革命选择精英文学作为文学革命主力一样。”[3]客观地说,由于这些年来网络文学的兴旺发展,它的异质色彩及其对传统纸媒文学的不断蚕食,并考虑到这种过程完全不可逆,在文学批评方面,尝试着把网络文学当做一种文学变革来看待和处理,确实具有了充沛的现实依据。在这种情形下,曾有批评家表示,“考虑到在未来的媒介格局中‘孵化器’的新位置,网络文学应该更自觉地向‘主流化’方向发展,更主动地承担起打造‘主流文艺’的使命,如此才能在与资本的对抗中获得更好的谈判资本,在‘文学场域’的多重博弈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4]揣测其本意,大概是想将网络文学和资本市场做出某种切割,最后却反而戏剧性地吸引了大量的传统“纸媒文学”批评家开始跻身网络文学研究领域。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截至2022年1月,搜索篇名中包含有“网络文学”字样的专业论文,就高达5500余篇,既超过了篇名中包含有“90后文学”字样的专业论文40余篇,也超过了篇名中包含有“80后文学”字样的专业论文350余篇,亦远远超过了篇名中包含有“先锋文学”字样的专业论文610余篇。如果说是基于“80后之后,90后不会产生”的学术判断广为流传[5],批评界对传统“纸媒文学”的新生力量“90后文学”的关注力度有所不足,倒是不难理解。但“80后”文学显然是早些年的文学研究热点,曾一时风头无两,可细数其相关研究论文篇数,竟然也就相当于网络文学研究论文篇数的零头。这种研究分布状况无疑是耐人寻味的。相当数量的文学研究工作者,一边热衷于就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大发议论,一边又耸人听闻,故意夸大“ 目前的网络文学评论面临如何纳入现代文学理论框架的难局”[6],似乎想让人知难而退。这明显不符合学术常理。一般而言,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参与者越多,就越容易形成学术热点,从而降低论文发表的难度、增加论文的引用频率和被二次转载的机会。何至于要辛辛苦苦地劝退、清场呢?网络文学研究领域这种迷雾重重,充斥着反常和吊诡的异象,或许背后所反映的却是业已进场的网络文学研究人员彼此心照不宣、不便诉诸于人的秘辛:既然已经明确了网络文学变革的愿景,自然不乐意有更多的人进场分一杯羹。

如果真把网络文学看做是一场历史性的文学变革,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最大的磁场当然属于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格局。“新世纪以来,一些研究者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问题的匮乏和学术空间开辟的无力表现出诸多忧虑,尤其是现代文学研究资料在经过数十年系统整理和研究后,可推进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学术资源转向了当代文学领域。”[7]但显而易见的是,当代文学领域也并非一片空白,同样山头林立,各有专长。能打破既有文学研究格局的最好方式,唯有主动出击,寻找热点。近些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从“70后”文学开始,经由“青春文学”的过渡,期间夹杂着“80后”文学、草根叙事、底层文学、“90后”文学等不同的表述,一直到现在的网络文学,始终精彩纷呈,夺人耳目。这其中虽有着人为操作的痕迹和商业化的合谋,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出于扩大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内在需要和改变现有文学研究格局的心理冲动。懵懵懂懂、沉迷于“十七年文学”或热衷于“重返80年代”的研究者们忽视了传统纸媒文学行将速朽的大势,仍然试图在故纸堆中寻找残破的新意,也就自然无法理解网络文学研究者们在发现网络文学这片新大陆时心中压抑不住的狂喜。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个全新的、基本空白的文学研究领域,批评格局既未成型,研究权威也尚未出现,还处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初始阶段。更为可喜的是,网络文学批评立足于纸媒文学过渡到网络文学的历史关口,一旦网络文学作为某种文学变革的声音成为定论,现有的网络文学研究者们就很有可能被打上先驱者或先行者的标记,来影响甚至决定网络文学批评或整个当代文学研究的未来格局。

网络文学变革的愿景,也大大地丰富了网络文学批评的范畴。和传统“纸媒文学”批评受制于纸媒文学不断落寞的时代背景、旧有的文学理论批评模式和似是而非的西方概念话语体系有所不同,网络文学研究者有意将网络文学置于传统纸媒文学的对立面来讨论的做法,既能够成功地拉开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纸媒文学”批评的距离,也有利于形成网络文学批评的自身体系。更不要说,“在网络文学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文学’的概念因‘网络’的介入而改变。”[8]无论是网络文学概念的界定和网络文学特征的描摹,还是网络媒介革命的背景和网络小说神作的生成,以及网络文学的创作规律和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判定……都有太多的文学线索、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需要厘清,都需要抛弃传统文学评论的窠臼而另起炉灶,重新来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讲,在网络文学变革的愿景下,最初的关于网络文学批评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意义重大,每一句属于网络文学批评领域的表述都有可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在这种致命的诱惑下,更多的文学研究工作者醒悟过来并投入到网络文学批评阵营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问题而已。

传统“纸媒文学”批评家“常在‘外围’打转,并且习惯于用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特别是西方理论话语体系来‘裁剪网络文学的作品和审美’”[9],以大量经典文学作品为参照,很容易得出网络文学作品思想庸俗、格调不高、技艺平平等负面结论,以至于“新世纪以来,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具有文学价值的争论曾延续近十年。”[10]放在今天来看,网络文学变革已成为网络文学研究者心照不宣的普遍愿景,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也就在不经意间变成了一场笑话,部分网络文学研究者也不屑于在网络作品文学价值的话题上与传统“纸媒文学”批评家磨牙。好比从一百年前新文学运动初期的第一首现代白话诗《两只蝴蝶》(胡适)算起,到天才诗人徐志摩发表现代诗史上的最负盛名之作《再别康桥》,时间跨度长达12年。这还只是现代白话诗这种篇幅短小的文学样式,它从萌生到经典的生成,就需要如此漫长的时光。对于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的网络文学作品来说,自然需要更大、更广阔的生长空间,需要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更需要读者静心等待,等待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之花缓慢盛开。网络文学作品的这种惊人的成长属性既然尚未被传统“纸媒文学”批评家所注意,他们对网络作品文学价值不高的结论也就自然失去了立足之地。

事实上,从《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作者痞子蔡初出茅庐开始,到雁九、流潋紫、烽火戏诸侯、猫腻等当红网络作家闪耀文坛,网络文学优秀作者层出不穷,网络文学佳作不断涌现,网络作家的文学追求同步向上,网络文学的读者群规模愈发膨胀,网络文学在整个社会层面的影响持续增强……只有广泛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真正有志于网络文学研究的批评者,才能清晰地感受到现在的网络文学和过去的网络文学有何不同,感受到网络文学这条越来越丰盈、越来越波澜壮阔的河流。受惠于这种网络文学变革的宏大愿景,网络文学批评就不必在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的框架下束手束脚,也不必拿现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和属于旧文学时代的纸媒文学经典作品争论一时的得失,转而专注于网络文学作品的成长路径、发展趋势和终极标的的探讨。一言以蔽之,网络文学作品以其惊人的成长属性给网络文学批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充分提高了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上限。

二、批评路向的转型

但话说回来,网络文学批评虽然占据了空白的批评格局、丰富的批评范畴和日益成长的批评对象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伴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发展,网络文学批评更是异军突起,日益形成文学批评领域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1],却仍然离人们的期望有一定距离。在网络文学突飞猛进、野蛮生长、屡屡创造现象级的文学景观的过程中,网络文学批评虽不至于沦落到完全没有发挥作用的境地,但肯定是相形见绌、作用甚微的。深究其原因,在于进入到网络文学批评领域的批评家们,一开始只是把网络文学当做一起普通的文学现象,并没有意识到网络文学的充分独立性及其对传统“纸媒文学”的消解与一系列革命性变化,仍然习惯于立足于传统“纸媒文学”展开对网络文学的扫描和审视,自然破绽百出,经不起太多的推敲。在网络文学变革的呼声可以公开出现、“网络文艺已经成为实际的主流文艺”[12]之后,一些批评家恍然大悟,开始在网络文学变革的愿景下展开网络文学研究工作,忙着跑马圈地,抢占先机。但受制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储备,一时间还来不及重塑网络文学批评的应有姿态,也尚未找到进入网络文学内部的最佳切口。从常识上来讲,作为批评对象的网络文学既然与传统“纸媒文学”有所不同,网络文学批评的路向也就自然与传统“纸媒文学”批评的路向截然不同。

中外文艺理论林林总总,各说各话,浩如烟海,让人望而生畏。好在文艺理论和文艺作品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的世纪难题。再好的文艺理论,也得脱胎于文艺作品,在对文艺作品的解析、鉴赏中提炼和发展。“所以先有人们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有后来关于文学创作的批评和理论,正如先有《诗经》、后有《诗品》;先有《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后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古今中外无不如此。所以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是文学理论的活水源头,是原点。”[13]回到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艺理论的关系上来,网络文学作品既然并非在传统的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派生,也就没有证明传统文艺理论如何精深玄妙的义务。从传统的文艺理论出发而展开的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扫视和判断,也就难免隔靴搔痒,似是而非,触摸不到网络文学的潮点。网络文学批评,再不能延续那种从“理论”到“作品”的类似于概念图解的老路,而应当从“作品”到“理论”,深入网络文艺现场,通过海量阅读来感知网络文学的内部肌理,由此揣摩思考,得出结论,培育网络文学自身的理论之花。

传统的“纸媒文学”批评,所要评论的文本对象普遍都是已完本,或者哪怕是未完本,也因为种种原由,不具备了续写或大面积增删的可能。基本上可以这样讲,这些有待评论的文本内容是封闭的、静态的,而不是开放的、动态的。在面对这些业已完结的文学作品时,批评家们的心态自然要平和、雍容、淡定得多。他可以借用各种现成的文学理论和艺术观点,来对这些定格的文本内容从容不迫地加以衡量、扫描和审视,将其归类为某一文学类别,提炼出其风格特征,描摹主要人物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勾勒这部作品的艺术传承以及对其他作家的启示和影响,等等。这种文学批评,可以在作品完成或发表后的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开始着手,也可以在作品完成或发表后很久才开始着手。好比当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小说巅峰之作《白鹿原》,从初次发表(1992年)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可哪怕是再过三十年,针对《白鹿原》所做出的评论和阐释,也不会让人有太多的不适感和违和感,照样属于传统“纸媒文学”批评的一部分。

但网络文学批评有所不同。网络文学批评虽然不反对、不拒绝、不禁止对已完本的作品展开讨论,但更鼓励、更呼吁的是文学批评要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之中,要学会对未完结的网络文学作品做出评价和预判。众所周知,网络小说大神之作长则能有上千万字,短则也是两三百万字打底,创作周期长达两三年甚至三五年都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比方说网络小说神作《赘婿》(愤怒的香蕉著),最开始在起点中文网发布时,是在2011年5月,到现在已过去了十年有余,可小说的完结似乎还遥遥无期。如果说从小说开始创作连载到上架,或者说从小说上架到小说爆红,这两个时间段内,批评家忽略过去还算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从小说爆红、霸占各路排行榜并进入到广大读者的视野开始,批评家仍是以小说未完结的缘由拒绝介入,那么批评家什么时候才能开始介入?万一《赘婿》还要再过20年才能完结呢?因此,谈到网络文学批评路向的转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文学批评家要尽早适应从对已完本作品的评价到对未完本作品的评价的转变,要能摆脱长达数千年的文学批评都是针对已完本作品的旧传统,转而适应将未完本作品纳入批评范围的新常态。在大多数时候,批评家所面对的文本,不再是以往那种定型、定格、再无多大变化的文本,而是那种随时更新、不断延展的文本,批评的路向、切入的角度、相应的结论和常用的术语等等,也都有可能随之发生改变。

传统“纸媒文学”批评在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时,基本上都会有一个“回头看”的基本动作。批评家需要回过头去,重返那条逝去的文学发展的河流,充分调动自己多年积累的文学经验,或在已有的文学理论中寻找依据,或参照过去的文学作品进行纵向意义的比较,以此来确定一部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学价值。在文学形态高度成熟、文学格局大致稳定的文学环境下,这种依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批评思路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眼下网络文学兴起,“网络文学作为世纪之交的一场写作革命,呈现出气势如虹、蔚为大观的万千气象”[14],堪称文学发展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网络文学虽然不回避“回头看”,虽然也难免要与传统的、过去的文学资源发生关联,但鉴于网络文学变革还尚未得到公认的具体情形,现阶段和往后一段时间内,网络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就不再像是传统“纸媒文学”批评那种对旧有文学发展路径的小修小补,也不主要是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框架下的微观的作品解读,更不应当手持放大镜来寻找网络文学的诸多瑕疵。而是要在传统“纸媒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对峙中,替网络文学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要尽可能“向前看”,站在网络文学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度,研究网络文学从无到有、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的可能与线索,阐释网络文学的美丽远景和网络文学变革的必然性、合理性等相关宏大命题,最终证实网络文学取代传统“纸媒文学”、成为新的主流文艺这个相对朴实的学术论断。

总而言之,网络文学究竟是不是一场文学变革的判断,决定了网络文学批评的内在逻辑和起点,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批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认可网络文学的巨大成就和光明的远景,是否有志于推动网络文学的独立和发展。在网络文学变革的愿景下,原有的文学批评的思路、阐释对象和参照模式已被证明不合时宜,自然也就意味着网络文学批评的路向亟需转移。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网络文学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曾国藩的散文创作与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