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学奎(浙江行政学院)
浙江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共同富裕是其中应有之义,农业的现代化不能离开农业的绿色发展,事实上,浙江农业的绿色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人类社会在18世纪末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对发展问题加深认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最早形成的发展观可以被称为传统发展观。传统发展观依托工业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发展的基础因素,目标主要是物质上的,追求财富的迅速增长,绿色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不同,是人们对旧的发展观的扬弃,是新的发展共识,由最早的传统发展观,后来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演变而来。工业革命以后,率先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他们形成了传统的发展观,发展数量扩张的生产技术,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发展的前提,把物质财富的增加当作社会发展的第一目标,所以资本积累就成了首要目的,强调高投入,大量地消耗初级产品,高度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端没有节制,甚至充满鼓励。这种发展观急功近利,经济增长以环境为代价,生态边界经常被人类经济行为所侵犯,人们渐渐认识到这样的发展过程是没办法长久维系的。20世纪80年代,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反思,通过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个观点经过多方论述,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人们取得新共识,各经济体的代表同意把这样的表述列入文件,但在实践层面,并不能够足以扭转传统发展模式,全球的经济体基本上各自为政。典型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高端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他们发展先进的、污染比较小的产业,而高能耗、高排放的低端产业被战略性放弃,一部分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这部分转移的产业。因此,这样的“可持续发展观”,缺少实践机制的支撑,难以取得大的进展。新世纪来临,全球气候的恶劣变化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结合以往的实践,逐渐形成“绿色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绿色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一个整体,必须保持协调,形成可持续的系统,绿色的经济增长必须注重资源的节约,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绿色发展强调全球治理,发达国家必须背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也必须是绿色的,建立在对本国国情的充分考量之上。绿色发展观不是某一国的发展观,是全球视野下的对发展的思考和期许。
世界经济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绿色发展”在各个经济体逐渐得到认同,并成为一项基本共识,各国的政府部门和理论部门对绿色发展的关注持续增加,追求绿色发展,减少碳排放,延缓气候变暖,人类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一个关注重点是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被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201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被不断拓展,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绿化美化环境,追求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幸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农业的绿色发展不但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绿色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绿色发展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家层面的政策推进渐成共识,党的十九大之前,《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由两办发布,农业绿色发展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的报告中,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而农业绿色发展被列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其他5个部门制定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布。
学术界对“绿色农业”的论述更多一些。白瑛、刘连馥、钟雨亭等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解释,总的来看,绿色农业可以如此描述,是一种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提供数量和质量相协调的农产品的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绿色农业首先应该生产绿色农产品,对传统农业认为的农用废弃物尽可能进行回收利用,充分开发农村的可再生能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物种,促进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是注重农产品质和量的安全、农业农村环境安全,保护农业农村资源,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现代化的管理,生产过程尽可能标准化,对农业农村资源尽可能有效利用,吸收人类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切有益成果,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产品质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即向创新和科技要效益,靠创新和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即大力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进肥药减量,针对性地解决农业生产破坏环境的突出问题,使农业的绿色为农业农村的环境增色;更加注重生态保育,即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尽可能使用生态手段,种植诱虫植物,保护天敌生境,释放天敌,形成好的农田生态循环;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即农业生产从追求农产品数量向追求农产品质量转变,口感、营养、低有害物残留成为农民的关注点。
从2003年开始,浙江在农业领域向绿色发展转型,当时最早提出的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接下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碰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出台新的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务求实效,狠抓落地,始终坚持绿色方向。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浙江经济从全国相对落后的位置不断进位,污染也来得相对快些,出现了比较有名的癌症村、癌症乡、癌症县,安吉余村的主导产业曾经是矿山水泥石灰采石场,污染严重,癌症高发,村干部顶着压力关停污染企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浙江生根发芽,后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两美”浙江建设,即建设美丽的浙江大地,创造浙江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个过程中,五水共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肥药两制”行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政策抓手。
浙江根据自身的农业资源禀赋,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秉持生态化原则,明确主要开发方向和空间管制原则,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绿色发展保持全国前列。省级市级县级都对畜牧业生态发展进行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对畜禽养殖的量和分布进行调整,重新划定主要的养殖区域,同时规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布局得到大范围的优化。各级政府都出台政策促进农业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根据各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再考虑本地的环境承载力,建立畜禽粪便的收集处理设施,同时配套沼液的输送设施和有机肥加工设备,大大推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
浙江农业的肥药减量开始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要的运作平台,重点放在粮油产业和各地的农业主导产业上,推广“肥药两制”初级版(化肥定额制施用、农药实名制购买),提高肥药利用率,推进肥药减量。到2021年,浙江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已经连续8年下降,和全国相比,更是提前7年实现农业肥药“零增长”。与此同时,浙江的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得到多种路径的资源化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与田间的废弃农膜基本得到回收和处置。全省建立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大部分集中销毁,少部分分散销毁。
2021年,浙江省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79个,建成一批农业强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10万亩,总产量120亿公斤,油菜播种180万亩, 蔬菜种植面积996万亩,瓜果类种植面积132万亩,猪牛羊禽肉总产量达到103万吨,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26万吨。粮食生产创近六年新高,春粮生产首次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新增1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54个; 新认证674个绿色食品,累计达到2444个;新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10个,累计达到30个;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达到35个。
浙江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有比较多的值得借鉴的做法。
浙江省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农业生产活动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和农作物废弃秸秆的处理作出规范,《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协调,《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则针对土壤进行管理,从而对农业农村的水、土、气污染进行联合防治。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对商品有机肥应用如何进行技术支持和财政补助,对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处置也规范了流程和政策,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行多方面探索和规范。
譬如,从 2009 年开始,杭州市余杭区开始探索废弃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置,由农业局牵头,联合环保等部门,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机制,即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政府部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乡镇街道负责督查,镇街和储运单位签订归集处置协议,储运单位负责归集,储运单位与农资经营网点签订分类回收协议,农资经营网点负责分类回收,储运单位与专业环保公司签订销毁协议,专业环保公司负责把储运单位归集起来的农业废弃包装进行销毁。全区建立 157 个回收网点、 3 家储运单位,储运单位将按时收集回收网点收回的废弃包装运输到专用仓库保存,到一定量后交给专业环保公司。区财政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财政补助。经过若干县区试点后在全省推广。
嘉兴桐乡构建了茭白(叶)——湖羊——茭白循环链。在把茭白叶开发成湖羊的青贮饲料前,茭白叶的处置曾是茭农的大麻烦,2012 年,桐乡市成立了运北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回收茭白叶,和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开发出用废弃茭叶加工青贮饲料的技术,湖羊吃茭叶青贮饲料,可以进行规模化湖羊养殖,羊粪返销给茭农,从而形成种养循环。
通过全省的基层实践,加以总结提炼,再反过来指导实践,省域范围内主要在县域层面形成形式多样的“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农业种养循环链。
相关链接
浙江,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浙江介于东经118°01'~123°10',北纬27°02'~31°11'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安徽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浙江省总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
浙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岛屿构成。浙江省地处亚热带中部,属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较优越。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1个地级市(其中杭州、宁波为副省级城市),20个县级市,32个县,1个自治县,37个市辖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省常住人口为6540万人。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指农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它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在生产关系的改革和生产力的组织方面都有一系列特殊的经济问题。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使农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显然与工业有所不同。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既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也是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客观现实的重大理论贡献,符合历史潮流的演进规律。绿色发展得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持续发展理论、两山论、绿色发展系统的理论支持。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