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渊,干晓瑜
(重庆麦町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 401147)
消落区又称为消长带、水位涨落带,是指河流因季节性因素或人为因素出现水位涨落,进而间接性露出水面的部分,此区域为湿地。重庆市处于长江三峡水库上游的核心区域,长江重庆段消落区生长的植被种类繁多。其中,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便是此段消落区的代表区域。我国制定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将此类生态环境的保护置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后续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更明确表示应建立重庆长江三峡湿地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随着时代发展的推进,长江消落区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欲对长江消落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维护,需结合环境发展问题进行有效规划。因此,本文对长江消落区生态修复设计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发展的基础,其自身融合生态环境与水力资源的内构特性,也令其自动归纳至我国优质生态环境维持及生态资源修复的探索范畴当中。为维持此地区植物生长的多样性,我国环境保护及园林领域的专业人才应以此地为探索对象,着重展开长江消落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设计与执行规划。
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整体分布面积较大,按照汛期多年日平均流量的80%测算,可计算出三峡水库消落区总面积为302.02km2,此部分区域沿岸涉及100 多座城镇,关联湖北省及重庆市的多个地区。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受水库调度运行影响,在每年6—9 月,此部分消落区露出面积最大。而到了冬季,三峡水库实行高水位运行,消落区则会被全部淹没,这与我国河岸消落区“夏天水涨,冬季露陆”的呈现规律正好相反。此类因水库应用呈现的消落带生态系统整体构成相对脆弱,因其形成因素涵盖自然、经济等,整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输移及能量转化频率较高,其自成一序,因此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弱。此类特性主要展现在水力侵蚀抵抗及景观维持方面,与其生态系统发展息息相关的污染抵抗也相对脆弱[1]。
水磨溪为长江一级支流,地处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三峡水库水位线175m 后,水域面积约333.3hm2[2]。保护区内存有丰富的地下水,地势东高西低且呈现阶状下降趋势。保护区内四季分明,夏长东迟,春季温度较低,频繁寒潮;夏季多伏旱,秋季则阴雨连绵的,冬季常规气温偏低。整体看看来,水磨溪自然保护区四季气候差异大。此地即常年气温平均于18℃左右,但气温最热时,亦可达到43.2℃的高温。此地区土壤为红棕紫色土、灰棕紫色土及冲击黄色土,土壤质地偏沙,基于其土地肥效、结构优良的特质,此地相对适宜种植矮灌木。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本身自然条件多样,不仅适合发展粮食种植业,亦可根据自然条件特性选择适于此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如中草药、水果等。但如全力推行农业发展,水磨溪两岸土地资源中原有的植被类型或被取代。长此以往,湿地资源也会随之丧失,湿地生态系统也将被严重破坏。
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均相对丰富,自然保护区内环境的多样也给各类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地亦不乏多种国家保护动物,如中华秋沙鸭、游隼、红腹锦鸡等。且湿地本身也属于一种优质资源,保护区内部存有沼泽地、湖泊、水田等,湿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面积在500hm2以上,在三峡水位线175m 后此地区的湿地面积还会再度扩大[3]。另外,此地更是优质的旅游胜地。来到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游玩的旅客,多能在此地欣赏到诸多自然及人文景观,自然保护区所在的西沱镇内存有云梯街这一知名旅游景点,交道两侧建筑物风格各异,具有相当的游览价值。此外,镇内新建的土家风情街,更能给予游客不一样的游览感受。来此旅游的人们多为追寻亲近自然的体验,当地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更于保护区中建立了农家乐等娱乐场所,意在充分利用保护区自然景致,为旅客营造“畅游田园”的旅游体验。
水磨溪湿地归属长江西部沿江丘陵强度侵蚀区,水土流失严重。流失的水土会随着水流沉积在湖底和河床,会对保护区原有环境生态产生负面影响。随着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推行,水磨溪两岸人类活动频率提升,水土流失境况也进一步加剧。现今,此类生态问题已经引起当地人民及政府的关注,水磨溪岸线外移及水位下降本身便是水土流失问题的具象表现,其纳潮量也随着两岸土地的开垦而明显减少。
上文提及的在自然保护区内大力发展旅游,此类涵盖大量人类活动行为的发展决策必然会加剧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污染。一般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生活污水的成分也会更加复杂,形成的污染也会更难治理。除却西沱镇,水磨溪同样毗邻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与其他旅游资源互利共生,人为造成的污染也将一并“承担”。保护区部分旅游项目未能做好旅客管理,旅客或存有擅自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无论是直接破坏植被,还是污染水源,其不良行为造成的影响亦会逐层延展,最终对当前环境中生存的动、植物造成伤害。
上文消落区分析中简单说明了此类特殊区域的独特魅力,自然保护区多直接呈现自然原有的美,此类展示形式会一定程度制约各类服务的有序添加。在面对自然保护及旅游发展的“双项”选择时,当地政府多会根据决策时本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考量[4]。过往当地经济发展急需推进,舍弃消落区自然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做土地开发、建工业园,也是符合当时地方发展需求的决策。现今,当地经济发展获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保护区核心区域的湿地也由此大面积消失。各类建筑工程立于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场所,施工部分的水磨溪水域也变得浑浊。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对明显的影响。随着影响的加深,这列工程很快被相关部门叫停。不难看出,新时代水磨溪自然保护区自身及周边地区的脱贫、民生及旅游发展,与生态维护及生态自然修复工作存在发展侧重及方向不同的矛盾。
尽管于政府管理层面,水磨溪实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已被关注。但于民众层面,其部分人员或认为只要合理规划,便可促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共行。但为民众所不知的,是自身的“利益期望”与地区自然资源应用的“合理规划”是否处于统一“阵线”。如部分经济发展事务与自然生态维护方向完全相反,当地政府又应如何抉择,才能保证发展制衡。由此可见,如未能在现今发展阶段切实更新当地民众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意识,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实行可能会存在阻碍。
经阶段性发展,水磨溪湿地的湿地资源损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18 年5 月4 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毁坏湿地5000 亩,招来工厂仅3 家,长江重庆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变形”记》这篇文章,为当地保护区管理关联组织敲响了更新地方管理意识的警钟[5]。次月,生态环境部提出了整改要求。由此,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作得以正式启动。
从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分析,实行水磨溪长江消落区生态修复工作,应从更宏观的角度做好整体此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设计规划。现阶段,可实行三维生态空间重建策略,针对水磨溪湿地河道消落带滩涂、河岸护岸林恢复区、面源污染治理区域执行针对性修复。首先,入江段需重建浅滩至深潭的纵向生态环境格局,以保证纵向梯度上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尽可能降低长江消落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中游段需保留河滩,并营建沙洲,涉及多塘系统,营造浅滩-水潭交替生态环境格局,恢复连续的河岸植被。再次,上游段需减缓陡坡,蜿蜒河道,恢复地段原生地貌,从河岸植被重建入手,协同净化面源污染,为消落区周边植物提供利于其生长的优质地段。最后,河源段应对水源地和此地区物种进行生态保育。当地政府应于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积极建立生态监测站,聘用生态环境监测、修复专业技术人员,连同与动、植物研究院校及组织合作,从科学角度探究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维持工作的进阶执行方法。通过研究,当地政府可进一步了解到本地现行生产、旅游、民生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排序,进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与科研人员的监测、分析结果,做出最优的环境污染管理决策。以居民生产活动造成的面源污染管控为例,当地政府可引导居民迁出,或令居民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来控制消落区排污境况,治理水磨溪水质。
河岸生态修复是整体设计中居于“保护位”的重要组成内容,此类修复工作应沿水磨溪消落区河岸划分区域,以全包围形式建造河岸多功能缓冲带系统。此类系统由下至上的缓冲带分布为“沉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河岸湿生草垫带”“河岸灌丛草甸带”“河岸疏林灌丛带”“河岸林带”及“河岸高地林带”。此类缓冲系统可有效稳固河岸,保护河岸,亦能美化河岸景观。整体水磨溪消落区河岸生态修复亦可根据区域修复不同,可合理选择“台地改造梯田”及“缓坡入水”这两种生态河岸设计方案。台地改造梯田应用格宾石笼护岸或应用装配式磨具护岸。缓坡入水建设设计则相对简单,多应用上台木桩或自然抛石以护岸。进行柔性生态河岸设计期间,应充分考量此地区的原生植物群落构成。此地消落区下层多为草甸或灌丛植被,常见狗牙根、牛筋草、蓼科植物群落:且生长占地面积较大,伴生植物常有芋、扬子毛茛等;上区则多存有黄荆、马桑灌丛等灌木,及白茅、金发草等草本植物。生态保护带区域则有枫杨群落、菝葜、崖豆藤、白栎、柏木、盐肤木、野桐等灌木与乔木,及有芒、腹水草、画眉草等草本植物。在吸附阶段,可为此区域选种耐水湿的本地乔木树种,亦可选择大叶樟、广玉兰等大叶树,及羽杉、水杉、中山杉、等针叶树种。
同时,通过每年定期补栽一定数量的树木植株,以保证本地区景观效益的有效获取。此类建设工作可与旅游发展联动,为游客设置“植树”、“播种”相关的活动,令游客于此欣赏优质湿地环境外,亦令其切实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当中,为旅游娱乐项目添加“绿色环保”新主题,将此类关注国内环境保护事业的思想广泛深入地向群众宣传。
观察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部梯田区域较多,此地消落区的生态恢复设计,亦要对河流与湿地连接部分进行重建,将过往废弃坑塘可凭借“河流-湿地复合体重建”工程实现再度利用。通过于复合体重建工作中添加滨水区水敏型设计,可建设小微湿地群,缓冲消落区地表径流,形成蓄水、滞水生态环境系统,以令水磨溪自然保护区抗水土流失效力大大提升。
消落区处动、植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生命景观内容,鸟类可通过自身活动协助植物种子繁殖,植物也能给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及食物来源。在生态修复设计中,应尊重二者原生和谐相处,相互影响的固有搭配,令动植物形成此段河流周遭应形成的共生循环生命系统。如森林多搭配鸣禽和猛禽,草本灌木则多现草地鸟和灌丛鸟,沉水植物对应游禽,浮叶植物关联涉禽,挺水植物则与傍水鸟类共存。熟悉当地动、植物共生搭配,能进一步完善此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设计,做出更多具备科学性、针对性的修复规划。
本文关注生态发展问题,并从消落带(河道)生态恢复、河岸生态修复、河流域湿地协同、多功能生境恢复等角度提出生态修复策略,希望对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及长江其他同类型消落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