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实验实践教学产学研创融合改革

2022-12-22 06:21夏学莲胡继勇史向阳赵海鹏赵振新张越新
河南化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育人

夏学莲,胡继勇,史向阳,赵海鹏,赵振新,冯 巧,张越新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传统的高等教育系统受到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批量化、“流水线生产”、一致化的教学模式凸显,人才供给侧出现严重的模式化,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亟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创融合,可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机融合,汇集各自优势,携手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化应用。高校、科研机构提供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成果,企业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实战平台[1]。

1 产学研创融合改革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鼓励支持产学研创融合的教学改革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和支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校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契合[2]。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产教融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人才需求侧的有机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高层次人才之间形成双向交流,强化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实施。《教育部工业和信息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加快完善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公布,共有333家企业支持项目12 201项,动员更多教师积极参与产-学协同育人项目。

1.2 产学研创融合可推动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总量要做大做强,必须采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方式,更加注重产学研创融合[4]。科研成果、科技创新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没有将科技创新转化成经济效益,因此,产学研创融合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1.3 产学研创融合可助力时代发展

从校企合作育人,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对人才培养的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教育、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

1.4 产学研创融合为大学生美好职业生涯提供保障

大学生必须具备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才能满足当前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产学研创融合的教学改革是大学生美好职业生涯的必要条件,培养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以政策、方针为导向,产业化、应用化为主导,科研院所、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产学研创有机融合,行业、政府、高校、企业四方联动,携手合作育人,共建教学平台,特别是实验、实践、实习教学平台,为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5]。

2 传统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高校传统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6]。

2.1 企业主体参与度不够

部分校企合作没有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仅仅停留在现场参观、讲座、培训、顶岗实习的层面。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但没有深度参与各个教学环节。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处于安全生产考虑,很少接待学生前去参观、学习,特别是化工、加工一类的企业。即便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但这些企业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气体、机械化操作,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也只能走马观花,不能动手操作,最多是跟岗实习,很难做到顶岗实习。不能通过企业实习、实训环节,达不到现场教学该有的效果。

2.2 学校主体将创新融入教学远远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实践教学仍旧沿用传统的模式,重复一些验证性或已知实验结果的传统实验、实践项目。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容易造成模式化、刻板化,三年五年一直在重复同一个实验、实践过程。重复性、验证性操作,容易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对过程的思考、实验方案的探索、过程的优化、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更重要的是完全没有学科前沿的融入,难以培养出慎思、实学、创新的人才。

2.3 学生主体实践意识、创新意识淡薄

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教材、课件上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注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专心复习,只关注是什么,不深入思考为什么。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实训时,从学校的舒适圈到了企业车间,噪音大,有油污,有机械损伤的危险,高温燥热,安全防护要求高,操作规程细节多、要求严,部分学生不认真观察、学习,只想早点离开。以上情况对理工专业人才培养非常不利,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淡薄。

3 产学研创融合实验、实践教学的优势

企业助力高校的创新成果落地、孵化、转化、推广,工学契合,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实力。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产学研创融合的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区别,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工科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7]。

3.2 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骨干和师资队伍,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产学研创融合实验、实践教学过程,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为学校不断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骨干,建设高层次师资队伍,推动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学校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科技成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上。

3.3 提高学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当教师了解到企业、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后,能迅速反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人才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学生经过四年的铸就、培养和打磨,具备了当前企业急需人才的技术、能力,了解专业领域的科技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毕业后就能在工作岗位上展现能力、施展才华,为企业创收,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就业满意度高。

3.4 助力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在产学研创协同创新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科技瓶颈,提供科技支撑,企业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行业信息,对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产业化,为企业发展提供。

4 产学研创融合教学改革举措

平顶山大尼龙产业格局优势突出,拥有世界一流的尼龙66工业丝、己二酸、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和装备,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研发、技术、管理人才,技术基础扎实。河南城建学院面向“中国尼龙城”产业、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深化课程体系建设,调整课程结构,推动相关专业建设与尼龙产业相适应。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设备和技术优势,提高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改变陈旧的专业发展模式,为高校资源配置和发展决策提供新思维。①专业教学与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专业与就业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重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紧密对接产业链的课程体系,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全方位融合。②突出知识的服务性和应用性,构建“四大教育平台、八大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教育链、产业链有效衔接。以尼龙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③引企入校,强化行业、企业协调指导,吸引企业参与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教学环节和创新平台建设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企业需求融入,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实践环节学分比例增至35%。培养了“双师双能型”教师2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9.46%,聘请了37位企业技术员进课堂、参与人才培养过程。④完善、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搭建了尼龙产业技术平顶山市重点实验室、尼龙聚氨酯研发中心两个产学研服务平台,尼龙及碳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与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了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与周口师范学院联合申报了省级实习实践基地获批。⑤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吸引企业依托学校共建实习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立“产学研创”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逐步开放基础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科研工作室,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自主实验,参与校企联合研发项目,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促进科研成果孵化。引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创业实践,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孕育工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业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过硬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5 展望

高校教师应该将科学研究融入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发现科学问题,并结合专业基础知识,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最后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8]。高等教育机构应根据企业紧缺学习能力强、具备科研思维、有创新能力人才这一实际,及时调整课程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深化产学研创融合的课程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育人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