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动植物野外实践的教学改革探究

2022-12-22 04:27:53薛大伟陈建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3期
关键词:生物学思政思想

薛大伟,陈建民,杨 俊,余 洁

(杭州师范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学要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认识教师的职责使命,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上站稳政治立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等学校教师要努力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培育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从而推动和开展课程思政。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全国高校都要抓好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挖掘和梳理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授课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1]。因此,各专业课程都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各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承担起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职责。

动植物野外实践是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核心实践活动,同时也是检验与运用课堂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场所,是动物学、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2]。野外实践对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提高科学研究的意识及素质、培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理论教学相比,野外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更突出,在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有着更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的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技能的培养,即注重强调学生对动植物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剖析了环境与经济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就在哪里。鉴于此,在生物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弘扬和培育家国情怀、倡导生态文明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一、当前课程思政融入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欠缺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自然地渗透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传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思政元素方面,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一方面,缺乏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系统梳理与发掘,无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部分野外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思政元素往往比较空洞、抽象,浮于表面,讲不到学生心里,学生对于思政元素的获得感较差,也影响了野外实践教学自身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二)野外实践指导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受制于学校办学条件、经费和资源等因素,在各类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师资不足的情况,而且非常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野外实践教学指导,因此,指导教师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制定科学有效的野外实践教学方案。教师在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通常面临学生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任务等方面的压力,专业教师在深入挖掘野外实践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上缺乏充分的准备时间,在设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实施方案上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参照。这些客观现实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指导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加上对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理解不够,对学生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水平明显不足。

(三)野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相对单一

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是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野外教学基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深化和延续,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具体场所,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动植物野外实践的教学效果。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既受到师资力量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等内在因素制约,又存在交通、食宿等实习实践经费有限的外部因素影响。目前,动植物野外实践师资力量仅依靠校内教师力量不能满足课程需求,存在压缩学生野外实践时间周期和路线现象,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调查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满足高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四)野外实践教学评价中未能体现课程思政

野外实践成绩评定是针对野外实践教学过程全面考查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应基于野外实践中的日常真实表现、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情况、实践报告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然而多年以来,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评价的依据,往往都是学生的考察实践报告和考核考试结果,相对比较片面,评价过程和实践效果评价体系都不够科学、全面、有效。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往往只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获得,而学生吃苦耐劳、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评价较少体现,特别是忽略了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课程思政融入“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

(一)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在“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党建工作和实践教学同频共振,成立由“生物学野外实践”师生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实施生态文明党建培育计划,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实践教学,使党建工作和实践教学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在野外实践教学中遵循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发展性等原则,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思想引领的统一,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二)提升指导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力与水平

专业教师在推进“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建设中,一方面,要使专业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在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不会降低专业知识教学效果,还会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成效。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指导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就要引导教师提前谋划思考、充分讨论研究、深入挖掘“生物学野外实践”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目标制定、野外实地授课、团队教学研讨、学生小组讨论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充分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

(三)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贯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深入挖掘“生物学野外实践”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中的职业道德、行业精神、行业先锋、专业泰斗等思想政治资源。如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近代植物学奠基人之一胡先啸、“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为我国科学事业历尽艰难、忘我工作的事迹等。遵循野外实践教学的规律及学生认知发展变化规律,强化思想引领、行为自觉和协同育人,教师有意识地将专业实践课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与高校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实践“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奋斗不息,推进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拓展野外实践基地,增强社会育人合力

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市级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建立生物学动植物野外实践联盟,增加经费投入,探索校企联合、共建共管方式,拓展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共同建设、互惠共赢。聘请野外教学优秀一线教师、科研人员、农民担任外聘导师,增强高校与社会育人合力,进一步拓展学校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炼学校野外实践特色。

(五)优化实践评价体系,体现课程思政主题

高校教师应增强“三全育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因此,野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仅仅聚焦于专业知识的考查,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主题相关元素的考查。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根据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实践态度、专业能力、科研素养、创新意识、综合素养等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各模块考核上给予科学的权重赋分。对学生在野外实践过程中呈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

三、课程思政在“生物学野外实践”中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有益探索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课程思政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通过教学改革,在“生物学野外实践”课程教学过程这个“行走的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已初步形成“重生态高度、重激励深度、重环境广度、重评价宽度”的4E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体系,建立了基本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锻炼、野外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思政讲堂与专业课程、个性发挥与共性素养四个相结合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师生中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二)发挥党团组织在野外实践课程中的作用

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探究科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因处在动态的自然环境中,野外实践与课堂教学不同,这是比传统课程更自然、更生动、更复杂的学习方式。在野外学习实践期间,常常需要早出晚归、风吹日晒、跋山涉水,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更为直接和频繁,氛围更为轻松和活跃,更容易与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层面的沟通并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教师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全过程贯穿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之路。高校承担着思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课堂不仅是教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生物学野外实践”中,指导教师在详细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始终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实践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积极传播者,不断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认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一环。

(四)学生对野外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评价

通过“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该课程已经超越了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范畴,它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的思考和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他们的沟通和组织能力。通过教师观察和小组反馈,学生在独立探索、互帮互助、团队精神、坚韧毅力等方面都获益匪浅。因此,野外实习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动植物野外实践过程中,教师明显感受到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学习、吃苦耐劳、实践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明显提升。“生物学野外实践”结束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对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93%以上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高;90%以上的学生认为基于课程思政的“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对自己坚定专业信念、人生价值引领、心智品格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生物学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