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人才融合式培养模式研究
——以河北地质大学“创意与传播实务”课程为例

2022-12-22 04:27:53赵志策韩文举张静怡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3期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人才文科

赵志策,韩文举,张静怡

(河北地质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700)

引言

2019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提出进行“四新”建设课程,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当前社会是大变革的时代,新媒介、新技术、新场景、新需求等带来了问题域的扩张与巨变,传统文科视角下采用单一学科去解决问题的路径机制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变化。同时,由于问题域的系统化与复杂化,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是未来社会之迫切所需。因此,高校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跨越学科障碍,以更广阔的视角、更开放的问题导向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1]。

一、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导向

关于新文科的概念问题,目前国内学界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对新文科定义的共同指向是打破学科壁垒,跨越学科障碍,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吸收新技术成果,服务社会发展。在新文科建设路径方面,国内学界也尚处于认识与研讨阶段。笔者采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提出的“新文科”概念行动理念: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

这一概念和行动理念指明了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导向:基于新科技革命、新经济革命的背景,设计专业人才要为新时代、为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要改革培养模式,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之路;要转变培养视角,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设计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新文科为高校构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平台、培养具备“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提供了契机。

二、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对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团队合作、沟通及终身学习等其他拓展能力。这也对高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以跨学科的思维,调整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

尽管目前国内已有相关学者开展了关于提升设计专业人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但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依然面临挑战。一是设计始终以人为本,但目前诸多的实践问题愈加复杂化和系统化,单一的学科难以应对,设计专业教育应如何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人文素质培养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二是如何培养学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团队合作、沟通及终身学习等其他拓展能力。三是针对新对象、新技术、新场景,如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推陈出新能力,有效对接市场和行业,打造适应需求的新产品、推动行业的跨界发展[3]。

以上面临的三个挑战也是培养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专业融合、教学融合、课程融合、产教融合的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的实践,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提供思路。

三、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人才融合式培养模式实现路径探索

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开设的“创意与传播实务”课程,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广告学专业融合,围绕“一个项目”,构建了教学融合、课程融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对设计专业人才融合式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一个项目”:以项目课题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教学资源整合模式

项目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广告学专业融合建设的关键所在,课程自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至三年级下学期结束,每学期围绕一个项目课题开展。项目课题涉及学校项目,以及行业企业、区域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完成操作,通过综合性评价,实现最终成果的展示与落地。学生通过相关课题与项目训练,逐渐融合各相关学科知识,培养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考核中更注重过程与综合能力的考评,重视学生的创意能力、专业知识转化能力,以及新的创意与传播理念的运用。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自我,提高学术水平,改进授课方法[4]。

(二)教学融合:围绕项目课题打造双“1+1+1”实训教学模式

“创意与传播实务”课程根据广告学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相关课程实践的基础上,独创性地制定了双“1+1+1”专业融合创意与传播实务训练的新模式。

1.“1+1+1”的教学过程。课程教学基于两大专业所在学期的课程设置,分别设置了信息与概念表达、新媒体运营与设计、品牌策划与设计三大主题。其中信息与概念表达作为基础参与阶段在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以提升贯穿两大专业的信息抓取与整合分析能力为着力点,初步打通两大专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融合、思维融合的基本认识与思维视野,同时磨合两大专业学生的团队与合作能力。新媒体运营与设计作为夯实阶段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在第一阶段所奠定的知识基础与团队基础上,对接新媒体行业,把握行业前沿诉求,进一步整合专业思维与专业资源,围绕项目打造新媒体矩阵,从而夯实学生的融合思维与合作能力。品牌策划与设计作为自主研究与应用阶段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这一阶段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从信息抓取与分析,以及问题提出、分析、解决、策划、设计、执行等方面,形成针对项目的整体性、系统性、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完全打破学科限制与思维限制,以“大设计”的专业视野解决现实问题,并形成一定成果,对接行业资源,进行实施与执行。

2.“1+1+1”的参与主体,即学科、学生、教师三大主体。学科不是专业,而是在艺术学院“大艺术、大设计”的专业定位基础上形成的大创意型学科。学生层面,由广告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生共同组建,开展针对项目问题的研究、分析与解决。教师层面,由设计学专业教师和广告学专业教师组成,以问题为导向,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广告学教师在拓展知识的过程中融入传播与策划思维,设计学教师拓展“大设计”观、解决问题的思维,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环节中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的惯例,也打破单一学科理论知识的局限性。

这种实训模式有利于广告学与视觉传达设计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精神,依据新拟定的教学大纲,适应全媒体环境下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满足社会对具备综合能力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融合:以打通知识体系为核心,构建五大融合课群

根据新文科的理念,进行“创意与传播实务”课程设置。依据新文科对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形成了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模块的较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依据新文科的结构要求,加入了旨在能力提升为进阶模块的交叉课程体系,同时也加入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创新设计等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依据新文科的质量要求,结合两大专业实际,加入人文素养模块的课程建构,适应文科大类培养的趋势,以培养创新人才、“大文化”人才。基于新文科理念打造的课程体系更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特色,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广告学专业在课程教学、知识结构、学科建设方面实现有效互补、融合,建构起具备高素质能力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的知识基础[5]。

(四)产教融合:以锤炼技能为核心,搭建专业实践平台

传统的设计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仍以课堂实践为主,需要面向新文科构建新实践平台,而产业与教学融合是解决学校教育与业界真实场景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6]。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创意与传播实务”课程,对接行业与市场需求,与西山居、一点资讯、今日头条、河北省广告协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为太行山区域、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创意与传播,为弘扬本土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库资源。除此之外,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形式,举办了诸如专业讲座、公开课、师资培训、赛事宣讲等各种活动,将企业资源以各种形式引进学院。

(五)人才培养: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核心,探索多维协同培养模式

面对未来社会的多元发展,艺术学院依托“创意与传播实务”课程,基于学科生态的构建、知识体系的融通、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打造、实践操作的融合,正在探索设计跨学科融合式、复合式人才培养路径,实现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通过建立优质的行业资源、区域资源、市场资源,通过引外培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赛促教,深化两大专业实践,实现人文创新,构建复合型、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同时,艺术学院在已有的学术经验基础上,通过优生选拔、科教研究等方式,探索构建更为系统化、专业化、学术化的研究型人才培养路径。

艺术学院基于时代发展需求、学科发展特色、人才培养需求所探索建立的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是建立新文科顶层思维。新技术的出现释放出巨大的解构和重构能量,全方位重构了社会系统,也重塑了人类本身。但技术总是在更迭,解决技术的路径也在多变,重构社会系统的因素也并不单一。因此,新文科要破解的并非是当前时代的难题,而是能够基于打破现有知识结构,建立一种长效思维,以一种更高站位、更高视角的思维方式,破解学科知识域之外的复杂问题,破解时代发展的各种问题。而这种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便是试图初步打破结构的先行路径[7]。

结语

新文科战略的提出为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的转型与改革提供了新契机,也对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高校需要借此契机,把握新的学科增长点,创新改革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对接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8]。目前“创意与传播实务”课程已开展三年,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专业改革,两大专业融合发展,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走出了一条较为独特的发展道路。该课程仅是阶段性探索成果,艺术学院将基于学科生态的构建、知识体系的融通、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打造、实践操作的融合,继续摸索设计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式、复合式人才培养路径,以摸索出更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综合能力强的“大设计”人才,推动设计学科的高水平发展,也希望借此进一步探讨我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设计专业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广告学专业人才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26
脱靶篇
支部建设(2016年3期)2016-11-27 15:12:39
孙文科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7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
关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探讨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39
高校广告学本科专业特色发展分析
新闻传播(2015年19期)2015-07-18 1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