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2022-12-22 02:50:56赵淑珍李晶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1期
关键词:军民军队深度

■赵淑珍 李晶

习主席指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们党站在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标志着党对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高度。贯彻落实习主席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必须准确把握推进新时代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意义,找准制约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用大战略引领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准确把握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遵循了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又顺应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是打造强大军队的利器,是我军由大向强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一体是关键,战略体系是重点,战略能力是目的。只有彻底打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发展模式,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才能做到经济、国防战略布局一体筹划,军地资源一体配置,军民力量一体运用;才能实现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深度耦合,国防经济、社会经济有机衔接,军用技术、民用技术的有效融合,形成军民“一块整钢”的战略格局;才能依托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科技高度密集、资源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的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仅仅依靠国防和军队自身的人力财力物力是不够的。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将整个国家的优质资源、创新成果纳入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强军事业才能加快发展。因此,必须更加注重军民融合,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植根于我国日益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人民军队才能成为具有创新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武装力量,才能不断缩小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迈入世界一流军队的行列。

(三)赢得国际军事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与新军事革命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带来了军事斗争样式、战争制胜机理和武器装备内涵的深刻变化,催生了军民技术兼容、产品互通、标准共用时代的到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大背景下,推动改革与融合的密切联动,整合军地科技资源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在最有可能决定战争胜负的重大技术上率先取得突破,已成为许多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政策取向。因此,国防和军队建设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才能占领未来战争制高点,掌握军事竞争的战略主动权,赢得国际军事竞争新优势。

二、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就巨大,但也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领导管理体制尚需完善。目前,中央和各省市设立了军民融合领导管理机构,明确了军民融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建设的方向,对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省、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如何设置问题,包括行政等级问题、人员编制数量问题、内设机构及岗位设置问题。二是省、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的工作职能问题和工作界面问题,比如,省市级军民融合领导管理机构究竟是承担实际领导管理职责的职能部门,还是负责协调工作的协调部门问题。三是省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的经费保障来源问题,究竟应该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保障,还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合保障。四是军队军民融合领导体制如何建设,军队军民融合领导管理机构与地方军民融合领导管理机构对接途径及工作关系问题。战区、军种是否都要设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军队是否也要按照现行的军地对应关系,层层设立相应的领导管理机构等等。

(二)影响深度融合的做法需要消除。融合发展,核心与关键是融合。一是顶层设计融合不足。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军队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由军队承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在进行设计时,军队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军队在进行顶层设计时,政府也很难参与到其中。二是规划编制融合不深。军队建设规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军民融合规划,是由军地分别编制的。尽管地方政府在编制地方的规划时,也会征求当地驻军的意见,但是军方的介入深度有限。而在军队编制军队建设规划时,地方政府介入参与程度更是有限。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是,从规划编制上,就很难将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三是军事需求难以贯彻。第一是军事需求不明问题仍然突出。地方同志反映,军队提不出来清晰明确的军事需求;提出的军事需求,有的甚至是过时的、落后的。第二是军事需求获取渠道狭窄。在获取军事需求方面,地方政府目前的普遍做法是,与当地省军区和军分区进行对接。第三是贯彻军事需求对接机制问题依然不畅。在我军新的领导管理体制下,军事需求如何提出、如何统筹,如何提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跨行政区划的战区、军种形成的军事需求向谁提报,如何提报,如何贯彻问题十分突出。

(三)民参军潜力有待发掘。在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是一个重大问题。比如,生产要素配置不公制约民企潜力发挥。在我国,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主要由国营军工企业事业单位承担,国家为了发展国防事业,向国营军工企业事业单位以科研费、事业费、结束改造费、平台建设费、专项费等名目拨付了大量的建设经费。但是按现有政策,民营企业在参与武器装备生产配套时,是难以获得这些补助经费的。这种在军工科研生产中国营军工企业和民营军工企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实行“双轨制”,同工不同酬,事实上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四)绩效评估亟待加强。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融合绩效问题,努力提高融合绩效水平。一是缺少必要的融合发展绩效目标,各地在制定融合发展规划时,基本没有提出明确的融合发展的绩效目标。二是没有独立的融合发展绩效评估主体,应该由谁来承担绩效评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三是没有科学规范的融合绩效检查评估程序,已经进行的评估工作存在程序不统一、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四是没有明晰具体可操作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缺少可以量化的绩效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方法。五是没有严格的奖惩措施,缺乏奖惩的依据、标准和具体实施办法。

三、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

习主席强调:“一分规划,九分落实”。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贵在落实,难在落实。因此,“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推进新时代军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以习主席关于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着眼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必须要有大视野,跳出某一领域的局限,注意那些各领域之间交叉关联的问题;要有大战略,紧紧把握大战略的总体性和主动性两大特点;要有大思路,善于立足本职、胸怀国家、放眼世界来思考、来谋划。

(一)抓好顶层设计。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离不开科学合理、细致周密,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的顶层设计。从军队的角度来看,抓好顶层设计,最关键的是要保持战略目标的融合。目标是行动的牵引。推动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融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军队在制定发展建设规划时,除了必须考虑军队自身如何发展之外,还应该考虑如何将军队建设与发展目标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军队建设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提高建设效率和效益。军队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的编制,应特别注意吸取目前分别编制规划,导致军民脱节的教训,充分发挥省军区系统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的优势,主动作为,加强军地协调,让规划更加符合“双力”提升的需要。

(二)完善领导体制。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军地双方,必须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军地协调、权威高效的领导管理体制,明确领导管理主体。一是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谋划省军区系统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主体建设。可利用国家和军队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优化配置,统筹组合领导资源,建立省军区系统层面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主体,负责省军区系统层面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政策发布、工作指导等重大战略问题,协调军地双方关系,统一领导省军区系统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二是建立并不断完善省军区系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军地双方主要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主要职能任务是分析本部门、本地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关情况,研究推进措施。三是建立并不断完善省军区系统军地合署办公制度。利用合署办公,加强军地双方的信息交流,通报有关情况,组织对融合项目的评估论证和检查验收等,充分发挥需求的牵引作用。

(三)加强军地协调。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军地双方的无缝对接,促进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同步提升。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只看到经济建设与军事发展之间的矛盾性的思维定势,树立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的思想观念;改变经济发展了,军事实力自然就会强大的思维定势,树立必须有效加强军地对接,才能实现资源在军地双方有效配置的思想观念;改变地方政府搞好经济建设就够了,军队搞好军事工作就够了的思维定势,树立军地一盘棋,综合实力才是硬实力的思想观念。二要利用信息技术,消除“需求不清、供给不明”迷雾。国家将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建设,加快建设数据强国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涵盖地方政府、驻地部队和企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联席网络、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网站、定期收集汇总军地融合信息,实现军队与地方信息交流的无缝链接和实时交流,有效破解因信息交流不畅通而导致的需求与供给难以有效对接问题。三要注重引导与服务并重,搞好建设项目对接。引导与服务,是发挥政府和军队主导作用的有效实现方式。应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企业与军队开展专项对接,化解企业参军找不到门的难题。

(四)统筹多方关系。推动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过程,是深刻的利益调整过程,必须统筹各方关系,化解利益矛盾,打破利益藩篱。从中央层面来看,推动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国家生存利益与发展利益,通过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从军地层面来看,必须处理好有限的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军队建设之间的配置比例关系,通过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化解资源配置的矛盾,实现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从省军区系统层面看,必须处理好依靠自我保障与依靠社会资源进行保障的关系,通过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用好两种保障资源,实现保障力和战斗力同步提升的统一;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必须处理好支援地方驻军部队建设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地方利益与军队利益,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弘扬拥军爱民光荣传统的统一;从部门和行业层面看,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处理好各部门、各行业建设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各部门、各行业协调发展与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的统一;从管理模式层面看,必须处理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关系,探索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统筹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特点规律,实现三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统一。打破利益藩篱,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用气力。同时还要看到打破利益藩篱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拿出“断腕削骨”的气概,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狠抓不放。

(五)优化融合环境。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落实,离不开优化完善的环境和行之有效的激励监督。一要优化完善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推进省军区系统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关条例、条令,为推进省军区系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和保障。二要优化政策制度环境。加快制定出台有利于推进省军区系统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有准入、退出等制度,通过完善的政策规定。三要优化工作机制环境。进一步建立完善需求提报机制、规划纳入机制、军地对接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合署办公机制以及联合检查机制等等,为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落实,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四要优化管理环境。制定科学的推进省军区系统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推进的时间节点和推进路径,明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成本要求,确保建设项目的落实。同时,要加强对于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项目的绩效考评,明确每一个军民融合发展项目的绩效目标,严格用绩效目标和绩效要求引导、规范项目的建设。五要加强监督检查。应创新监督检查内容,不但要监督检查军民融合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监督检查该项目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方法,采取军地联合监督检查、军民融合专项检查,定时定期检查、随时抽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奖优罚劣,确保监督检查的有效性,推动军民融合建设任务落地见效。

猜你喜欢
军民军队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军队的4月1日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14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04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7:54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