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分析

2022-12-21 12:44:10盛九元
亚太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基础设施

盛九元 刘 晨

作者简介:1.盛九元,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合作。上海,200020。2.刘 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国际政治。上海,200020。

非洲属于后发展地区,长期存在着“后殖民地”经济的典型特征,经济结构单一、高度依赖欧美市场、投资吸引力有限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注重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政治关系的加强,中非经济合作逐步加快,但总体合作水平有限。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非经济合作很快进入“快车道”,取得显著进展,逐步为全球所关注。

一、非洲经济与对外经贸发展态势

自20 世纪60 年代非洲各国相继独立以来,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面取得重要成就,60 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非洲整体经济年均增长率达4.2%①。1965—197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制造业年均增速达7.3%②;随着大量劳动者从农业部门进入工业部门,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从1960 年的4.7%上升至1975 年的7.8%,农业增加值占比从37.6%下降至29.2%,工业增加值则升至30.0%③。快速工业化构成60年代至90年代非洲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④。

(一)非洲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

进入21世纪后,非洲经济增长率趋缓。在2010—2014年达到年均增长4.7%之后,2015年和2016年分别降至3.5%和2.1%(不包括利比亚),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和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进入2017 年后,非洲经济逐步企稳,2017 年增长率达到3.6%(不包括利比亚),2018 年为3.5%。据统计,2019年40%的非洲国家实现了至少5%的增长率,增长率低于3%的非洲国家仅占25%⑤。

从区域分布角度看,非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明显。东部是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2010—2018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6%,在2019年达到5.9%。西部非洲在2014年前增速较快,但随后石油价格下降等因素导致经济增长减速。南部非洲不同经济体发展差异明显:肯尼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的经济增速均在6%以上,但由于这一区域前三大经济体尼日利亚、南非、安哥拉增速均低于3%,导致南部非洲经济的整体增长仅为3%⑥。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极端气候影响,中部非洲经济增速始终低于非洲整体水平,尤其是赤道几内亚,受石油价格下降和国内治理不良的影响,该国经济自2013 年起陷入衰退,2018 年实际GDP 仅相当于2007 年的2/3,且经济衰退将延续到2024 年⑦。整体而言,非洲经济较20 世纪90 年代增速有所下降,但逐步企稳回升,其中部分经济体仍面临较大困境。

(二)非洲对外经贸发展与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非洲对外经济合作进程明显加快。从内部因素来看,非洲主要国家政局稳定为对外合作提供了政治保证;非洲大部分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政策也有效改善了投资环境。从外部因素来看,当时国际市场对石油和矿物等资源产品的旺盛需求极大刺激了非洲的出口,增强了非洲国家对外合作的信心和能力。

1.非洲吸引外资情况。2000年以来,随着非洲政局总体趋稳,其资源丰富和市场潜力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也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FDI流入量的全球占比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年增长率1.8%增至2011—2017年间的4.4%。然而,由于非洲吸引外资存在着严重依赖欧美资金援助、引资领域高度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基础设施不足三大结构性缺陷,吸引外资总量与亚洲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期亚洲地区FDI 流入量占比分别为全球比重的20.7%与30.5%⑧。由此可见,非洲在吸引外资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非洲对外贸易情况。非洲外贸和全球外贸发展态势基本同步,但增长长期弱于全球平均水平。2017年,非洲总体出口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为2.3%,进口在全球总额中占比为3.0%⑨。从贸易对象分析,自2009年起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需要指出的是,非洲对外贸易的增长及贸易对象多元化并没有改变其不利的贸易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非洲国家出口产品单一,且过分依赖农业、采掘业的初级资源产品,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善。

由此可见,尽管非洲对外经济合作近年来有长足的发展,但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始终没有大的改善。现阶段,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非洲经济衰退明显。因此,加快调整结构、扩大对外合作、促进一体化,成为非洲重振经济的关键。

二、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现状

自中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非经济关系水平迅速提升,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非间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2000 年贸易额首次突破100 亿美元后,中非贸易进入“快车道”:2014 年达到2200 亿美元,2021 年则超过2500 亿美元⑩,达到历史新高点。从投资方面看,截至2017 年底,中国对非洲的各类投资存量就已超过1000 亿美元,成为非洲第五大外资来源国。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2011—2016 年,中国对非洲年均投资达到120 亿美元,成为非洲基础设施的最大投资来源国。具体来看,中非经贸合作可分为贸易领域、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务合作等方面。

(一)中非贸易发展情况

在贸易方面,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非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30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2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是位居第二的印度(590亿美元)的四倍以上。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中非贸易增速明显加快。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中国从非洲进口额为728亿美元(同比下降22.5%),对非洲出口额达到1142亿美元,贸易顺差414亿美元(表1)。

表1 2014—2020年中国和非洲货物贸易额及在中国贸易中的占比 单位:亿美元,%

在贸易结构方面,非洲主要从中国进口制成品,出口原材料和能源产品。2017年非洲国家从中国进口制造业产品765.7 亿美元,占中国对非出口总额的94.1%;非洲向中国出口石油等矿物燃料362.8 亿美元,农产品和原材料(除矿物燃料)261.5亿美元,两者占非洲对华出口总额的78.1%。由于非洲主要从中国进口制造业产品、出口原材料及矿产资源,因此中非贸易波动较大。2010—2014年,非洲对华贸易出现连续顺差,但随后出现贸易赤字,2015年贸易赤字达到383亿美元。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非洲对华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升至414 亿美元。从贸易产品看,中国对非洲出口以制造业产品为主,非制造品出口占比从1995 年的13.8%降至2018 年的6%;而非机电制造品和机电制造品的比例保持稳定,2018 年两者出口占比分别为47.4%和46.5%。

从中国与非洲各国贸易额看,进出口额排名前十位的非洲国家分别是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加纳、利比亚、刚果金、刚果布和肯尼亚(表2)。2019年非洲前十位国家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合计达到1416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总额的68.47%。2019 年和2020 年,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和埃及四国与中国贸易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其中,南非始终保持我在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19 年,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额占中非贸易总额的1/5,达425 亿美元,2020 年略有下降,降至358 亿美元;中国与安哥拉贸易额在2020年也有明显下降,从2019年的257亿美元降至2020年的163亿美元;2020年中国与利比亚贸易额降幅最大,从2019年的72亿美元降至2020年的27亿美元。2020年中国与埃及、加纳、刚果(金)和肯尼亚等国的贸易额有所增长。

表2 2019—2020年中非进出口额前十位国家 单位:亿美元

(二)中国对非洲投资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从非洲经济相对较小规模的参与者迅速成长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伙伴,2020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7%,覆盖非洲大陆的52 个国家和地区。总体来看,中国对非洲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对非洲投资增长迅速但波动较大。2003 年,中国对非洲投资流量为0.7 亿美元,2016 年增至33 亿美元,2020 年进一步达到42.3 亿美元。但在2016 年后,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波动较大。其中,2018 年中国对非投资53.9 亿美元、同比增长31.5%;2019 年中国对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27.1 亿美元,同比下降49.9%;2020年中国对非投资流量42.3亿美元,同比增长56.1%。这一波动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也与国际原材料价格巨幅波动有关。

第二,中国对非洲投资的领域日益扩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20年末,中国对非洲投资中建筑业投资存量151.5 亿美元,占比34.9%;采矿业89.4 亿美元,占比20.6%;制造业61.3 亿美元,占比14.1%;金融业41.4 亿美元,占比9.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5 亿美元,占比5.4%。上述行业总计投资存量为367.1 亿美元,占中国对非投资存量的84.6%。在企业数量方面,截至2020年末,中国对非洲投资企业数量达到3549家,占境外企业比重7.9%,超过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第三,区域分布相对集中。中国对非洲投资主要集中于南非、刚果(金)、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国。截至2019 年末,中国对南非投资存量为61.5 亿美元(其中2017 年对南非投资存量达到74.7 亿美元),多年来均为中国企业投资的第一大东道国。在刚果(金),2019 年中国企业投资存量达到56.0 亿美元,主要为能源和矿产类投资;在安哥拉,中国企业投资存量为28.9亿美元,主要投资行业为石油业和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埃及等非资源型国家的投资领域更加多样化。

第四,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呈现大型化趋势。在埃及,中国山东如意科技集团与埃及政府签署协定,投资8.3 亿美元在苏伊士特殊经济区建设纺织园区;上汽集团(SAIC Motors)与突尼斯汽车集团(Tunisian Group Meninx)合作建设面向非洲和欧洲市场的制造公司;北汽国际集团也在阿尔及利亚投资超过1 亿美元,建设生产链供应其国内和北非市场;北汽集团在南非投资7.5亿美元设立汽车制造公司,中国电力集团在几内亚签署了金额达29亿美元的多个项目。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多家工业园区,阿瓦萨工业园由中国土木工程公司埃塞俄比亚公司承建,主营方向为服装加工贸易,截至2017 年已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2 万个,完全运营后将创造超过6 万个就业岗位,年均出口创汇超过10 亿美元。2019 年中国土木工程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工业园区。目前,中国已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最大投资国,为埃塞俄比亚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 中非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非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工程承包、优惠贷款等方式。在工程承包方面,非洲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中国政府长期支持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非产能合作、非洲“三网一化”、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等合作机制和安排不断落实推进,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专项融资等为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2019年起,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主体聚焦于基础设施、合作园区等领域的合作,这不仅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业务拓展奠定良好基础,也进一步提升中国在非洲各国的市场份额和声誉。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融资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自2007年开始,中国提供了非洲新增基础设施资金的2/3。2005—2009 年,中国对非基础设施融资年均50 亿美元;2010 年达到90 亿美元。2013年,中国融资机构对非洲基础设施融资进一步增至134亿美元。而同期西方融资机构年均融资额为154.5亿美元,包括世界银行35 亿美元、南非开发银行27.5 亿美元、非洲发展银行27 亿美元。2020 年,中国在非洲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达到67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中国已成为对非洲基础设施融资的最大债权国,为非洲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东非地区,中国既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承建方也是最大融资方。研究显示,东非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中,41.9%的项目承建方为中国公司,远高于本土(25.9%)以及美日韩土耳其等国(4.7%);同时,中国和非洲金融机构各占融资项目的23.3%,国际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分别占比18.6%和14%。

中非合作论坛也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多项支持。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期间,中国决定向非洲提供优惠贷款、重点支持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十大合作计划”,其中基础设施领域是重点方向,着力解决非洲各国互联互通的难题。2018年北京峰会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支持中国企业以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方共同实施一批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同时增强经济效益、保持非洲国家的债务可持续性。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的工程项目也面临一定困难,主要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总量呈下滑态势,融资难度加大,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2019 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60.1 亿美元,同比下降5.8%,自2016 年以来连续四年下降,且降幅进一步加大;新签合同金额559.3 亿美元,同比下降28.7%,业务开拓压力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完成营业额占年度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的比重自2014 年达到37.2%的高峰后逐年下降,2019 年比例为26.6%,新签合同份额降至21.5%。从已完成营业额看,交通运输建设、电力工程建设和一般建筑领域分别下降7.9%、5.0%和9.2%,工业建设和制造加工设施下降6.1%和23.9%,水利建设下降2.8%,仅有石油化工类项目同比增长32.4%,废水物处理业务同比增长12.9%。在新签合同额方面,也仅有石油化工领域和水利建设领域同比实现了增长。因此,拓展新的基建合作领域成为进一步提升中非经济合作的关键。

(四)中非投资合作机制建构的进展

在与非洲建构投资合作机制方面,中国与非洲54 个国家中的32 个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并与45 个非洲国家建立了联合经济委员会机制,在6个非洲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区。截至2020年,中非合作论坛已经召开7 次部长级会议,相继通过了《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09—2012 年)》《北京行动计划(2012—2015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非投资,保障了中国企业的权益,推动了非洲经济发展。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方倡议建立中非发展基金,目前该基金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要服务机构,主要目的是通过为投资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服务提升非洲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能力,资金来源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专项融资。截至2015年,中非发展基金已超过50亿美元,融资支持了35个非洲国家的超过80个投资项目,融资额近32亿美元。据估计,这些项目可带动非洲当地就业100万人、增加出口创汇20亿美元、税收收入10亿美元。

在合作方面,中国尤其注重企业在促进就业、扩大与当地企业联系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以境外合作区为主要载体的合作模式。2009年,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成立,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外经贸合作区,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进驻,投资6亿美元,为非洲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6000个以上。截至2020年,中国已在非洲25个境外合作区,如尼日利亚的莱基自由贸易区(LFTZ),对改善当地就业、提升产品出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中非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

在中非经济合作持续推进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1.西方国家对中非合作的干扰。针对中非经济合作快速发展的态势,西方主要国家始终以负面方式看待合作,刻意否定中非合作的成就,并在各种国际场合持续扩散“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债务危机论”等,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给中非经济合作造成诸多的干扰和不利影响。而部分长期受到殖民影响的非洲国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盲目跟从原宗主国,导致中国与部分非洲国家缺乏政治互信,进而影响合作的推进与深化。

2.非洲国家治理能力不足。由于长期受西方殖民的影响,非洲国家的整体治理能力严重不足,简言之,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很多国家之间存在着领土划分的矛盾,尽管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小规模冲突不断,安全环境不容乐观。二是国家内部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宗教矛盾尖锐,持续引发政权更迭,进而导致内部政局动荡与社会骚乱。三是大规模传染疾病流行导致社会恐慌,如前几年的埃博拉病毒传播,以及现阶段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治理能力不足不仅影响到中非合作的成效,也使得已有的合作项目经常中断,导致合作难以深化。

3.非洲国家的营商环境较差。经济长期停滞与产业结构单一,再加上国家治理能力不足,导致非洲多数国家普遍存在营商环境差的窘境,包括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交通设施难以满足需要、缺电状况严重等)、民众缺乏技能培训、土地所有权归属复杂、数字化水平低等。营商环境的不足使得中国对非洲投资主体相对单一、直接投资有限,也使得中非之间的经贸摩擦有所上升,阻碍了合作的深化。

三、深化中非经济合作的路径

与美国和欧盟相比,目前我国与非洲的合作水平仍然偏低,尚未建立起长期、多层次的战略框架,尤其在改善治理水平、推动长期发展和构建投资的国际规则等方面。为此,需要在多方面提升合作的层次、拓展合作的领域、扩大合作的范围。

1.全面提升中非国际合作水平。中国与美国、欧盟均为非洲投资和贸易的重要伙伴,在加强非洲国家的政府能力与地区安全、推动非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中国、欧盟、美国与非洲的领导人峰会中,加强贸易与投资合作、促进地区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均是各方共同关心的议题。因此,协调处理各方在非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将是中国对非合作战略的重要内容。

2.支持非洲国家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规则和制度体系。由于中国对非洲开展经济合作与投资较晚,目前中国尚未对与石油、基础设施等相关的贷款实施相应的援助计划。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也建议中国参照“赤道原则”,增加符合国际社会和环境标准的融资贷款项目。因此,加快建立一套援助与贷款相协调的规则是推动中非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海外经营的治理标准,促进企业履行国际责任、推进国际化水平,这将为保障经济合作与投资的稳定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

3.推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中国对非洲投资一贯坚持尊重主权原则,对其国内事务采取不干涉政策。与西方国家的做法相比,中国的投资模式没有附加条件,而是强调增强彼此政治互信、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为非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长远角度看,为推动中非合作的可持续性,中国也需要适当建议相关国家改善内部治理,以便有效维护中国的投资权益。

4.在非洲加快一体化进程中扩展中非合作新领域。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在应对疫情过程中,非洲大陆数字化进程和数字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为非洲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中非经济合作增添了新动力,双方可以在数字经济及相关标准和制度规范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拓展新的合作领域。

总体而言,中国在推动中非合作的进程中应寻求建构多边参与的合作框架,注重在扩大非洲市场、推动能源合作等领域加强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在国际规则方面,提升中国对非投资与国际规则的一致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规则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区域与双边政策,增强东道国治理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这是降低对非经济合作与投资风险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中非合作深化、推动非洲持续发展的关键。

注释:

①UNCTAD.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Performance,Prospects and Policy Issues[R].New York and Geneva.2001:3-4。

②UNCTAD.African Development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R]. James and Currey and Africa World Press.Geneva, Oxford and Trenton NJ.1999。

③Gaaitzen V,Marcel T,Klaas V.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Africa:Static Gains,Dynamic Loss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3,51(6):1-15。

④刘晨.非洲经济奇迹:驱动因素与长期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1):117-155+160。

⑤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20[R].Geneva.2020。

⑥UNECA.Economic Report on Africa 2020[R].Geneva.2020。

⑦叶卫东,张红军,张翎.南非宏观经济展望与影响[J].中国城市金融,2019(7):57。

⑧齐国强.非洲经济发展与外资流入:趋势及挑战[J].国际经济合作,2015(9):5。

⑨Epaphra M.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frica[J]. Romanian Economic Jour‐nal.2018(20):67-96。

⑩2021 年,中国与非洲地区双边贸易突破2500 亿美元大关[N/OL].2022-06-22[2022-06-22].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chinafrica/202205/t20220505_800292372.html。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4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刑法论丛(2018年2期)2018-10-10 03:31:38
非洲鼓,打起来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43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中国公路(2017年13期)2017-02-06 03:16:22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对叶百部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