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浈浈 杨丹丹
粮食大省安徽的农田如今正在悄然“变形”:“巴掌田”“斗笠田”“皮带田”等零碎田块大幅减少,一些地方甚至很难见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成方连片的“大田”在不断涌现。
2014年4月,在推行土地确权过程中,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邵志敏、邵东洋等几位村民,萌生了“要是能把分散的小田并成统一的大田就好了”的想法。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初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却撬动并推进了徐圩乡乃至整个安徽的农业生产改革进程。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100亿公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激活农业生产力,做到稳面积、提产量,安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尝试。近年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鼓励各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及市县出台奖补政策推动等,因地制宜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据统计,目前全省在4065万亩耕地整治建设中实施完成改造1460万亩,亩均粮食产量由580公斤增加到665公斤。
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镇新陇村,地处长江丘陵地带,平均地块面积仅有1.3亩,耕地细碎是普遍问题。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当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推进了“小田变大田”改革。“今年秋收遭遇罕见干旱,1000亩水稻却长势很好,高温和干旱没有造成什么影响。”种粮大户张德润说,这得归功于当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田并大田”改造。
安徽“小田变大田”改革,既破解了农户承包耕地“碎片化”的难题,方便农户经营管理、减少土地纠纷,又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效率。
田块面积变大。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坡改梯、弯取直等田块整治措施,推动自然地块小变大;采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一户一块田”改革、“耕地大托管”服务等,推进耕作地块小变大。
耕种面积增加。通过田埂垄沟复耕、废弃沟塘治理、生产道路整合等方式,零散边角地块得到利用,普遍增加3%-10%左右的耕种面积。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改造耕地1万亩,增加有效耕种面积747亩,耕种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大幅提升了规模化经营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耕地撂荒面积明显减少。
农业效益增长。零星耕地集中连片后,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能力,吸引了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良种繁育、种植优质专用粮食、发展特色产业。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引入大户种植香稻等优质品种,香稻米价格每斤10元左右,是普通大米的3倍左右。蚌埠市徐圩乡今年已经建成2万亩订单玉米种植基地、2万亩品牌糯稻种植基地……耕地质量提升,规模化经营,使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和农机作业服务费用明显减少,濉溪县庙前村亩均节省成本100元左右。
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小田变大田”改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速了土地流转,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农户既可以获得流转费用,享受不同利益分配机制带来的分红,还可以安心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收入。村集体将增加的有效耕种面积作为集体资产,通过发包、入股等方式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惠及全体村民。
“小田变大田”改革后,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事托管服务的发展。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尚跃针对农业发展需求,按需购买农机,现在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150余台套,为周边十多万亩土地提供“耕、种、管、收、存、销”一条龙社会化服务。尚跃表示,“对今后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实行全程机械化、精准精益化生产充满信心。”
近年来,安徽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小田变大田”探索实践,涌现了淮北市的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合、淮南市的“大托管”服务、蚌埠市的“一户一块田”改革、蒙城县的土地互换并大等一批改革试验区,成为全省推动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基础。
说起“一块田”改革,蒙城县则是农户自发型的代表。为了便于耕作,2010年起,蒙城县乐土镇、小辛集乡等部分群众,自发开展农村土地互换并块,实现户均“一块田”的突破。2013年夏季,蒙城县在安徽率先全面启动户均“一块田”改革。从“一户多块田”向“一户一块田”“一组一块田”“一村一块田”转变,蒙城县“小田变大田”的改革的探索仍在继续。目前,蒙城县已经整建完成的耕地面积占全县确权土地面积的76.6%。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项目实施,项目结合型应运而生。2019年以来,淮北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按照“先流转、后规划、再建设”的思路,实施“小田变大田”8.3万亩,田块数量由3.17万块降至1.16万块,降幅达63.4%,田块平均面积由2.6亩增至7.2亩。
蚌埠市为盘活土地资源,先后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关于扩大农户互换并地实现“一块田”承包经营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引导支持县乡村开展“一户一块田”改革,并对实施“一户一块田”合并土地100亩以上的村(组)给予每亩地100元奖补。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全市范围探索发展的“小田变大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和路径有了政策依据。
萧县在全县试点推行村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采取流转、入股等方式,把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目前,全县已有215个行政村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试点,集约土地15.2万亩,亩均增收约300元,每个村集体平均增收约28万元。淮南市在全国首创“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按照“先托管、再规划、后建设”的思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托管”有机结合,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造。
土地承包经营以来,乡村多数人已习惯了一家一户承包地分散耕种的生产方式,农民即使流转出土地经营权,农田位置也没有变化。但“小田变大田”改革,随之带来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甚至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对农村特别是农民而言,是大事、新事,也是难事。
农村改革,根子是土地,核心是人。有农户怕推掉田埂,以后分不清自家地;有农户担心流转后,流转费用拿不到手;有种粮大户不愿意流转,想自己种地……“有顾虑的农民看似只有几户,但要把‘小田’变‘大田’的好事办好,就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他们的顾虑。”马鞍山市博望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高强说。博望区博望镇新陇村党支部书记邓成凤拿出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说:“确权登记颁证后,哪家田有多大面积、四至在哪,都清清楚楚。村民说,有了这个红本本,再也不用担心了。”
怀远县徐圩乡为防范“小田变大田”经营风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作用,抢抓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政策优势,建立“农业保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保运营机制。
有群众愿意把土地流转,有群众还是想自己耕种,怎么办?蒙城县推行的户均“一块田”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耕地零碎化问题,但无法解决土地规模化发展需求。“有一户不愿流转土地,就会影响到整个村。”小辛集乡党委书记张朝阳说。基于此,今年1月,小辛集乡选择两个村开展了“小田变大田,一村两块地”改革试点。在原有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将每个村民组的可耕地分为自种区和流转区。改革后,在流转区内,农民的承包地没有具体位置,变成虚拟地。“虚实两区”分别集中,分开种植,互不影响。
通过“小田变大田”改革,田块成方,沟渠成网,便于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介绍,该省正通过模式总结、典型带动、政策引领、试点推动,助力“小农户”衔接上“大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