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2月20日文章过去几周事情变化之快,连最不为所动的中国事务观察家都有点目瞪口呆,让人猜测是什么促使中国政府突然对其所有标志性政策进行调整。
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对温和、财政资源枯竭、经济环境紧张以及民众对严厉的封锁和定期检测越来越没有耐心,这些因素都在说服决策者改变路线方面发挥了作用。然而,北京改变主意的真正原因可以归纳为一句中国俗语:形势比人强。大转变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事态发展的结果。
北京对房地产市场态度的转变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北京一直没有停止对高杠杆率的房地产行业的债务问题感到担忧。但-连串事态发展使中国政府确信要评估其做法并重新考虑优先事项。如果房地产市场冰冻,依靠土地销售和房地产相关收入的地方政府就无法维持基本市政运作。此外,负债累累的开发商倒下只会将问题推向无可挽回的境地。
中国领导人还重提“保护”该国私营企业并“平等对待”它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最近向中国工商联合会致贺词,使企业家确信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受到重视与赞赏。《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话说,“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也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干过来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有点太晚了,对经济的损伤已经造成,特别是在私营部门,北京的承诺有理由受到怀疑。对于投资者来说,过去一个明显教训是,鲁莽的政策制定会严重伤害企业。政策上的转弯,即使方向正确,也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其不可预测性持谨慎态度。
尽管如此,政府的务实还是值得关注。中国对经济增长的态度无疑是认真的,恢复经济增长的紧迫感也显而易见。这绝不是为解决现有经济困境的一时冲动,而是北京实现其长期目标,即在2049年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唯一明智的选择。
中国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中期目标隐含着一个没有言明的目标,即要求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未来13年翻一番,而这需要约5%的年增长率。
随着北京接受经济现实,这表明务实而不是意识形态,仍然是主导决潼的理由。现在,中国正咬紧牙关分应对不断上升的新冠病毒感染潮,但经济务实主义的回归将预示着增长的新篇章即将到来。(作者Zhou Xin,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