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岩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安全与教育技术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在当今各种科学技术革新发展的新时期,各行各业都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进行优化升级转型,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大学生在享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会面临网络所带来的负面信息、负面思想、负面舆论等网络危机。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各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空前激烈,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网络前沿阵地建设,属于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国家在推出教育信息化系列政策后,教育部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科学技术深度有机融合,构建包含网络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创建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2]。因此,构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能让师生沐浴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提升师生的网络文明素养,还能推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进入新局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主流人群,面临着互联网上的各种舆论信息、思想观点,那些企图影响甚至是削弱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言论会给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风险、困境[3]。高校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掌控,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筑牢意识形态阵地,让高校成为风清气正的宣传思想舆论高地。
高校的重要职能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持续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大数据时代,将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有机融合,其优势为高校的网络育人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信息技术的冲击、反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言论及错误思潮的影响也给网络育人工作带来了挑战。如果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就不能革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力,落实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引导师生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文明素养,弘扬新时代主旋律,传播新时代正能量[2]。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大数据时代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
高校是汇聚人才的高地,是潮流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而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倾诉、表达的首要渠道和重要途径。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各种文化、思潮都会在互联网上传播,广大青年学生最容易受其影响,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一些用心险恶的反华势力通过互联网发布不实言论,对大学生进行诱惑、误导,使一些学生动摇理想信念,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3]。高校以党建作引领,全面推进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有效降低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维护大数据时代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守护好高校和谐稳定的网络精神家园。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同时也成为大学生舆论的生成、传播、交锋的重要阵地,成为高校意识形态竞争的主战场。当互联网使用不当、监管不力时,某种程度上也会给大学生造成危害,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会因此带来诸多问题。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数量众多,存在着QQ、微信、微博、百家号、抖音、B站、小红书等众多平台软件,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繁多,各个平台软件的形式不一、内容多变、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各软件平台之间相互独立,资源不能通过有效整合形成共享,资源利用率低[4],这些都是造成软件平台载体监管困难的原因。如果不能对这些载体形成有效监管,会让学生在这些载体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能集中精力到学习上,也不能形成系统的网络育人工作体系。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的杂乱、不统一会阻碍高校网络阵地的建设,会使舆情疏导错失良机,阻碍高校育人工作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新媒体的用户数量激增,大学生更是网络主力军。而一些高校并未顺应潮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还倾向于传统方式阶段,轻视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育人队伍建设更是存在领导机构不健全、结构组成不合理、育人队伍不专业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形态工作机构,不能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正确的规划与管理;部分高校领导对网络阵地建设缺乏正确认知,认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校领导认为网络阵地建设只是宣传部门的工作,忽视了网络育人体系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体系;部分宣传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技术能力差、思想觉悟低,不能以创新的思维、专业的技术完成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和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由此可见,高校育人队伍的不完善会阻碍高校网络阵地的建设,阻碍高校育人工作的发展。
当前,随着世界形势的波谲云诡,网络环境也变得复杂多变,网络舆情舆论更是瞬息多变。在高校,如果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网络育人机制体制,没有发挥高校网络育人队伍的联动优势,没有先进的网络安全管理和风险防御技术,就不能科学有效地监管、处置网络舆情舆论,不能保证大学生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高校网络信息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监控技术落后,会阻碍高校网络阵地的建设,阻碍高校育人工作的发展。
为了完成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学校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以整合优质网络资源为重点,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为保障,本文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模型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各项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完成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中指出:“党委书记、校长要
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1]。高校党委要统筹规划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体制,充分发挥其保障监督作用,推进网络阵地建设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与思想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接受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大数据时代、大思政背景下,健全的机制体制是促进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协调发展的保障。一是高校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由宣传部牵头协调,学生处、教务处、网络信息中心、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分工负责,形成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各项工作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组建网络阵地建设工作队伍,在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的带领下,由政治素养强、网络素养高的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学生干部组成,各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完备的网络舆情报送、引导、处置制度,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提供人员保障。三是加大对网络阵地建设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理论水平,文章内容选题的能力,文章审核发布的能力,网络舆情预判、分析、处置能力,网络安全处理能力,力争建设一支政治素养一流、业务水平一流、育人能力一流的高校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队伍。
大数据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媒体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新要求[5]。实现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网络文化载体建设及其内容建设是重中之重。第一,强化传统网站建设,依据现有平台整合学校优质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开发一款集信息发布、学习生活交流、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新育人平台,根据权限与功能开展网格化管理。第二,规范新型媒体平台建设,强化各平台互融互通,内容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平台优势实现育人价值最大化。第三,强化媒体平台内容建设,根据各平台特色,利用网络优势打造互动型强、趣味性强、思想有深度、内容有广度的网络作品,并将学习、生活等内容与育人相结合,积极响应网络文明进校园。总而言之,利用平台优势实现传播形式的创新和优质内容的展现,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数据时代,攻占网络传播制高点,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控制在高校自己手中,对实现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随时监控网络舆情舆论,面对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启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处置等操作,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第二,增强校园网络管理技术,不仅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更快捷、更有效地监测大学生的网络动向,分析、预判舆情舆论,及时化解舆情危机,还可以使用上网行为管理,控制大学生的不良上网行为,过滤敏感词语,阻止不良信息扩散,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大数据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价值观都有重大影响。高校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通过构建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抓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将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推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