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闯
音乐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的流经给宿迁带来了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积淀。在当今65%城市化率的中国,旧的音乐文化随着艺人的进城而面临着融入新的城市音乐文化的过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正确看待和利用好“旧的”城市传统文化,是当下学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领域。传统音乐文化是城市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孙艺兵教授在其《中国城市音乐的文化特征及研究视角》一文中提出,“音乐人类学过去的研究对象多限定在传统音乐这一个音乐体系,当转入城市时,音乐人类学领域进入城市而面对多种音乐体系时便需要进行对象选择”。湖南师范大学赵书峰教授在其文章《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新思考》中,对如何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考察作出了注解,他认为:“所以有必要重点关注城市中民间艺人的生活史研究,观察传统音乐表演的民间艺人如何参与城市音乐生活实践、他们(她们)在城市化表演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以及如何融入城市多元的审美文化语境中。”随着西方城市音乐文化相关理论的传入和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观点已越来越明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GDP提升至世界第二位,并仍然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国家也越来越注重民族文化的坚守、建设与发展,文化自信,必然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城市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地域文化特色、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无不体现了该座城市的社会建设水准、政府执政水平和城市文明发展高度。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一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不可复制的艺术种类、难以替代的历史沉淀已成为城市实力的另一种象征。增强城市软实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对外竞争力,同时促进城市文化保持高水平的发展。而一座城市最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就是该座城市所留存的传统文化习俗,特别是传统音乐文化习俗。作为曾经的农耕国家,诞生于田间地头的戏曲、曲艺等传统音乐文化,是这个国家百姓的主流文化。目前,研究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与城市软实力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但有关数据已显示出音乐文化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没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级政府也一直在积极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没落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城市文化进程转变了传统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分散了传统音乐文化的观众人群,另一方面侵蚀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演出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人队伍的再一次整合,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策略探究,是当下城市软实力建设中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效利用工作开展的意义所在。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淮、连的中心地带,1996年建市,下辖沭阳、泗洪、泗阳三县和宿豫、宿城两区,总面积8555平方千米,人口526万,大运河穿境而过,洪泽湖、骆马湖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市区南北。宿迁区位特殊,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宿迁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文化增色强底蕴,强调坚持文化惠民,更大力度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推动文化建设转向高质量,其中多次提及要把宿迁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重要标识性“文化符号”,这标志着宿迁运河文化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古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京杭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 1800 千米,流经宿迁全境的大运河被称为中运河(台儿庄至淮安之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影响着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流经宿迁的中运河沿线的本土戏剧以柳琴戏、泗州戏和淮红戏等传统音乐文化最具地方特色。
运河将传统戏曲“拉魂腔”一路运载向南方,并且一分为三,其中宿迁柳琴戏就是清代中叶“拉魂腔”的分支。当下在宿迁市成立的柳琴剧团在龙王庙行宫挂牌成立,是宿迁重要的文化展示处。对于柳琴戏来说,当下市场不景气。除了听得懂柳琴戏的老人已经少有聚集场所外,当下发达的互联网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到现场看戏的重要原因。宿迁市一直未停下对柳琴戏的保护与发展,宿迁柳琴戏剧团也没有放弃对柳琴戏的创作工作,近年来,所创作的新剧《清清骆马湖》《柳琴姬》在国家、省、市三级的文艺表演中多次获得大奖。
“拉魂腔”的第二个分支是泗州戏。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灭顶之灾,沉于洪泽湖,湖区的百姓多逃难在洪泽湖岸边淮河岸边定居,生活中演唱“拉魂腔”的人很多,加之唱“拉魂腔”的人多为泗州城人,有着浓重的泗州腔,直到清末民初,唱此腔调的人仍然较多,1952年,地方政府将“拉魂腔”定名为泗州戏,并成立了泗洪县泗州戏剧团。20世纪50年代初,泗州戏首次赴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其唱腔、舞蹈动作曾得到郭沫若、梅兰芳先生的高度称赞。
泗州戏自2006年申遗以来,先后被列入县、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泗洪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泗州戏的传承与保护,使泗州戏得到有序传承。2013年泗洪县人民政府制定并上报了《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州戏保护规划(2013-2023)》;2009年泗州戏开始进校园,现已在上塘中心小学、朱湖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泗洪县泗州戏剧团已把泗州戏作为送戏下乡的必演节目,使泗州戏在城乡得到广泛传播,泗洪县泗州戏剧团建立了泗州戏传承基地,泗洪县上塘镇中心小学建立了泗州戏博物馆等。泗州戏在开展活动、传承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05年泗州戏《青阳红霞》荣获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二等奖,并获7个单项奖,2012年新编泗州戏《月上柳梢头》,荣获江苏省第七届小戏小品大赛三等奖、4个单项奖。目前,泗州戏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4人。
淮海戏是“拉魂腔”的第三个分支。淮海戏旧时一直被称作“淮海小戏”,从名称便可以看出其具备地方民间小戏的基本特征。当下在宿迁仍有演出活动的淮海戏剧团是泗阳的淮海剧团,每年大量传统和新编剧目活跃在苏北大地上。曾两次进京演出,剧目数次获奖,其中《十里香》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剧目奖。《陈毅三会韩德勒》《母子情恨》《情系海天》等优秀剧目在省戏剧节会演中好评如潮,作为该县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淮海剧团发挥着重要的宣传功能,无论田间地头、社区广场,还是剧院礼堂,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淮红戏产生于清朝中后期,发源于宿迁的宿豫、宿城,流布于沭阳、泗阳、泗洪及其周边的睢宁、淮安、涟水、灌南等地。淮红戏是一种传统的地方民间戏曲,其演出与受众的主体都是田间地头务农的人民。当下,城市化的范围已经逐渐将乡村覆盖,淮红戏早已失去了其生长与发展的土壤。之前在农村,乡邻街坊们在节庆农闲之时还会唱起淮红戏,一些会唱淮红戏的音乐艺人也能够凭此获得一些微薄的经济收入。如今在城市之中,一方面失去了氛围,另一方面艺人也早已转行,鲜有再拾起的。
运河将南北文化沟通串联,使得不同地域的人民得以沟通和来往。除了上述几种艺术形式之外,在宿迁大地上还流传着诸如苏北琴书、工锣鼓、苏北大鼓等艺术形式。这些传统音乐文化可能不是诞生在宿迁大地上,但是经由运河文化的滋养,早已烙上了属于宿迁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在这块土地上长久流传。
大运河流经宿迁的部分在全省乃至整个大运河沿线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宿迁文化也受运河的影响,形成了包容、坚韧、踏实、进取的优良品质。在宿迁大地上,运河文化逐渐融入了宿迁地区的农耕、红色革命、传统音乐等各种文化形态之中。对于这样一个深厚且深沉的文化体系,我们应该通过系统的、深入的、全面的田野研究工作,将其建设成为运河流域璀璨的地区文化博物馆。但是,当下传统音乐文化处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荒芜区”,更需要积极思考其科学有效的处理手段,这样宿迁运河文化带建设才能为宿迁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提供有力支撑。
1.文化惠民措施落地
宿迁是江苏的地级市,是江苏省最小的城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增强城市软实力一直被作为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在提高城市文明的进程中,政府通过政策的支持、硬件设施的增设、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娱场馆服务的加强等方式,不断地挖掘可利用的手段提升城市内涵和居民的文化水平,全面小康文化根基愈发深厚。
近几年来,宿迁市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当下,宿迁市有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文化馆6个,同时,宿迁还建造有公共博物馆4个。除了上述大型的文化场所,宿迁市还在宿城区、宿豫区等关键城区建设了20余处朗读亭、唱吧、小戏台等小型的文化场所。宿迁市图书馆在现有建筑面积的基础上,为满足宿迁人民的阅读需求,积极拓展空间,现已设立20余家分馆、15处流通服务点、5个城市书房、50余个便民书巢等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有效补充。
除了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外,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活动更将文化惠民工程推向深入。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北琴书的保护与传承,推进文化惠民深入开展,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2010年以来,经宿迁市宿城区文化部门积极协调推进,在市区多个休闲文化场所、景区黄河公园开设了“周末书场”,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琴鼓声声唱响了宿城乡音曲韵,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2.校地结合强强联手
2020年6月,宿迁市唯一本科院校宿迁学院正式转制成为江苏省公办本科类院校,成为宿迁大地上唯一一所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学校的转制一方面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努力进取,同时也离不开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在这样的一个大好环境下,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成立了宿迁传统文化研究院,开始着手对宿迁地区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和大运河文化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学术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同时,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的指导与支持下,宿迁市大运河文化研究分院也与宿迁学院相关教学学院强力联合,共同为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2021年,宿迁学院在宿迁大运河文化研究分院发布的课题中立项数十个,数量第一,结项数同样是宿迁第一。可以说,在宿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宿迁学院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对宿迁市地方文化、宿迁市运河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条运河横贯南北,不仅造就了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而且将南北各地优秀的音乐文化广泛地传播开。音乐文化经由漕运来回穿梭,再经由各地方的百姓进一步的融合和吸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流传至今的运河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可以说,水路即戏路,就是运河音乐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宿迁地处中运河段,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为宿迁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的素材和养料,长年累月,使得宿迁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运河音乐文化传统。为了让运河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宿迁城市软实力建设,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人民是文化的来源,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早期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一个又一个“音乐人”。当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田野地头的传统音乐艺人一步一步走进城市,生活环境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包围,改变非常大。与以往空旷的乡村田野不同的是,拥挤的城市无法给传统音乐和音乐艺人提供良好的表演和交流的环境,传统音乐也由此从随性而发的茶余饭后,转变为必须预先准备的制式体系化的活动。作为宿迁地区的民间小戏种淮红戏,一直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支花”之一。但是通过实地走访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35~50岁人群知道的寥寥无几,50岁以上的老年人知道该戏,但是已经很多年看不到这种戏了。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而是当下传统音乐文化所面临的普遍情况。这些从田间地头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被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化的时代大潮所冲击,仍然还在飘摇之中。幸运的是,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保护以及传承发展,特别是大运河音乐文化。但是必须要认清楚的是,诸如淮红戏这类宿迁地区的地方小戏种,生存环境为农村,如何走进城市、走进剧场、走进现代化,应该是学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同时,也是宿迁市合理利用好大运河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反哺当下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研究方向。
运河的流经为宿迁市带来了丰富的戏曲、曲艺文化资源,促进了宿迁市特色运河音乐文化体系的构建。政府可以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广大传统音乐研究者在对宿迁市传统戏曲文化、戏曲文化艺人、戏曲班社实地调查走访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整理当下戏曲文化生态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为进一步对宿迁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发展政策的出台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指导意见。
根据“宿迁市全力推进小剧场建设”文件中要求: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文艺爱好者和文艺团队的排练表演需求,宿迁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系统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提升,切实推进全市小剧场建设不断深入。文件中进一步要求:“在对全市小剧场建设情况摸排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形成小剧场‘1+8+N’建设体系格局,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在市域中心城区建设1个高标准的小剧场集群,在三县两区和三个功能区的城区分别打造一个标准化的小剧场,同时逐步推动九个小城市和一般镇,充分利用文化站、文化礼堂等场所,推进小剧场建设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推动小剧场建设的同时,加强全市资源整合,建立小剧场剧目库,将全市文艺院团优秀小戏、曲艺纳入其中,丰富小剧场内容供给。通过改编现有的剧目、新创剧目等方式,推动小剧场剧目创作。”这在政策层面对宿迁市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护,因此,对当下宿迁市具体的传统音乐生存的调查和调研,是一个迫切的、急需的学术研究工作。
城市软实力包括特色城市建筑,圣彼得堡的东宫与夏宫是每一个来此的游客必须游玩的场所,不到长城非好汉也是每一位到北京的游客必选的旅游景点。宿迁市小剧场的建设工作,是推进宿迁城市的对外营销、增强宿迁与其他城市沟通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效使用城市辖区中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区、街区,探索文旅结合的新方式,在促进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同时,能带动景区发展。
良好的城市风貌和特征可以有效地激发市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城市形象最为重要的影响力。例如,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形象就是政治经济的中心,是中国形象的代表。再如,西安作为六朝古都,其城市形象是强汉盛唐文化的另一种化身,这块土地上就曾经生活过诸如李世民等华夏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作为西楚文化的代表城市,虽然大运河的开凿晚于楚霸王项羽所处的时代,但是这片土地作为项羽的故乡,仍然会将豪迈的气概融入运河所输入的各种音乐文化之中。在全球化时代,从中国飞到大洋彼岸仅需要数十个小时,所以当下的城市竞争早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城市文化形象在内的综合性竞争。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早已将地区人文精神包含于其中,有助于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和独特的城市精神,从而帮助城市进行自我营销。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莫斯科的音乐因柴可夫斯基而闻名于世、萨尔茨堡因莫扎特而世界闻名等等。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他的著作《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和《软力量:世界政治中的制胜之道》中提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其外延涵盖文化渊源、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等,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这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秉持的“以德服人”“文化自信”的文化观点略同。“以礼相待”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原则和策略之一。
宿迁是江苏省最年轻的一座城市,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宿迁父老乡亲们的努力下,宿迁的经济建设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赶超上来。作为京东集团的根据地,宿迁市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本地和外来的电商人才加入宿迁市的城市建设当中,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幸福度,真正让他们融入宿迁,就需要我们利用和发扬好地方文化,讲好地方故事,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在宿迁经济发展日益赶超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的建设水平,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更多优秀的人、财加入宿迁的发展之中。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文化艺术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文化艺术是时间流经一座城市的见证,极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更是一座城市对外宣传最好的名片。流经千年的大运河音乐文化为宿迁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养料,当下需要科学且合理地对其进行利用,不仅能够帮助宿迁市在打造自身城市软实力方面提供力量,也为千里运河增添更多宿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