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欢
(贵州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贵州 贵阳 550003)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22日至24日在吉林省考察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高校通过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与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先行军,授课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根据贵州省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贵州省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中有24.42%的学生希望高校能提供求职技巧培训[3]。学生获取求职技巧最直接的方式是课堂讲授,通过改变传统的章节授课,按照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以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为导向,贯穿大学四年,通过全程化、模块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有必要升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包括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平台的优化等。通过校院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授课教师针对学生特别是困难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就业咨询和帮助,激励就业指导教师寻找困难毕业生的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困难学生就业。从而促使就业指导教师不断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师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水平。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指导和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高校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入校到毕业。不仅依托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研室在授课中进行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就业技巧、政策解读的指导,还可以通过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平台,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和辅导,帮助困难学生就业,帮助优秀学生走向更加优质的岗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提出将职业指导即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作为教学计划的基础课程之一,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上保证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但是,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更多的是依据教材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循规蹈矩的讲授,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不如多举办几场招聘会,觉得对他们的就业帮助较少。因此,建设全程化、模块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势在必行。
2.1.1 建设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
大一,刚入校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自我职业认知不清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校统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决策,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让学生更加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四年的学业和生活。大二,高校可以利用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教师的优势,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就业心理、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的选修课,补充强化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学生也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大三,在学生进入毕业季的前一个学期,高校统一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信息的搜集及求职技巧,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四,针对学生签约中和签约后出现的问题,例如:公司如何选择?签约中需要注意什么?解约手续办理等问题,以开设专题讲座和个人咨询相结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大一到大四,高校结合各年级的特点,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咨询辅导等形式,将两门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1.2 建设模块化的就业指导课程
建设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阶段九个模块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阶段,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开设的教学模块有:模块一,职业规划导论;模块二,自我认知;模块三,职业认知;模块四,职业决策。
在面向大三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阶段,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求职技能。开设的教学模块有:模块一,就业形势与政策;模块二,就业准备;模块三,笔试与面试;模块四,就业程序与权益保护;模块五,职场适应。
2.2.1 就业指导服务专业化
(1)组建具备专业素养和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师资团队。高校在授课教师遴选时,不能仅仅限定教师的学历、职称、学生工作经历,同时要注重从专业背景和就业指导能力进行遴选,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咨询辅导能力强,有企业HR等经历以及其他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经验。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充分调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专职教师在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心理咨询、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组建具备专业素养和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师资团队。
(2)加大对授课教师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高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时,如何做,能否做好,能否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取决于授课教师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简单重复、一成不变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对大学生进行高质量、系统、全面的指导。为了真正发挥高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过程中的问题,高校要定期对授课教师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不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基础的培训,而且要更加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职业测评、生涯教练、就业指导工作技巧的培训。
2.2.2 就业指导服务精细化
(1)课堂讲授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课堂讲授给学生提供的是群体指导,高校要根据学院、专业、性别、就业困难类别等,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讲座,制作求职简历以及组织就业技能提升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分学院、分专业、分类别的就业指导服务。
(2)开展校、院、班“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起到统领作用,负责传达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就业政策,开展校级层面的就业指导服务。但是,校级层面的就业指导服务难以做到精细化,通过校、院、班“三位一体”,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就业指导中心利用科室人员和院级就业工作人员组建就业政策宣讲团,每年固定时间,就业指导中心对院级就业工作人员进行就业政策宣讲,院级就业工作人员对班主任进行就业政策宣讲,班主任对所在班级进行就业政策宣讲。既可以使就业工作人员和班主任熟知就业政策,又可以让每个同学了解就业政策、用好就业政策。
(3)精准推送招聘信息。高校在进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推送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利用就业信息网面向全体毕业生统一推送,无法做到精准推送。高校可以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按类别(比如:心理困难、学业困难、家庭困难)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分类重点指导,同时,将有意愿重点关注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企业或者和他们自身条件匹配度比较高的企业精准推送给这部分毕业生,提高他们求职的成功率。
(4)充分结合高校创新创业中心的优势,根据国家和行业发展要求,结合大学生培养过程和学生需求提供短期专项技能培训、创业咨询等精细化就业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补短板。
(5)优化就业指导质量评价。制定就业指导质量调查问卷,反馈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否得到良好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问卷包括: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开课时间和模块化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模块化教学对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是否有帮助;是否根据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服务是否更加专业化、更加精细化;是否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等等。
2.2.3 就业指导服务个性化
(1)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室。根据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结合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开展个性化的咨询与辅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价值观和优劣势,从而更好地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计划。根据学校师资力量,通过“校内+校外”的方式,从校内遴选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就业指导经验的授课教师轮流在工作室值班,定期邀请校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导师,共同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和辅导。
(2)做好学业生涯规划表,建立就业档案。学生在大一进校第一学期,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由班主任、辅导员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学业生涯规划表,对自己整个大学生活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合理安排,比如:学业目标、学业计划、课外学习生活目标、课外学习生活计划、能力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计划等。第二学年对第一学年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及时调整第二学年的目标和计划,以便合理安排下一学年的学习。大三,学院针对每个学生建立就业档案,根据学生特点,指导提升求职技能,对于有就业困难的学生,重点进行帮扶,以保证大四成功就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双一流高校评价指标,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助力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