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款待之道

2022-12-20 06:03:50
智族GQ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民宿

以自然为师,察花观鸟

很多人童年都会有住在树屋里的梦想,把隐藏在林中的小屋看做自己的秘密基地,沉浸在与动植物对话的魔法幻想中,在新余仙女湖边的树蛙部落里,我们实现了这个梦想。这片100余座岛屿和周边数万公顷原始森林组成了亚洲最大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树蛙部落的32栋客房就散落点缀在其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树屋形态都来源于自然物种,外观如同蝴蝶、荷叶、瓢虫、蘑菇、种子和蜂巢,每一座都依湖而生隐于林间,与周围山水完美融合,只在树屋中就已经有了与自然对话的魔幻体验。

走出树屋,我们来到湿地旁观察水鸟和蛙类,从喧嚣城市步入隐秘山水,但单纯的自然风光还不是树屋部落最吸引人的所在,在树蛙部落中一系列公共空间,包括仙女美学中心、大鱼工坊、飞鸟T台、四季稻田等等,这些有深度、有趣味的自然课程才是我们此行的体验重点。

新余是中国古代科技巨著《天工开物》的诞生地,这本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我们也追寻着这本古籍,在树蛙部落的大鱼工坊中体验到《天工开物》里记载的古代手工技艺场景。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在《天工开物》中有着详细的描述。树蛙部落还原了古法造纸中的步骤,我们来到工坊中,通过亲自手作纸张感受古人与竹木的相依相生,看着纸浆一点点在水中融化,然后搅拌均匀,再用网框轻轻抄起薄纸晾晒片刻,便能得到一张纯白的纸张。我们从森林里采集来的花瓣或叶子,在抄纸时细细点缀,就能为纸张增添色彩,制作独一无二的花草纸张。

和造纸工艺类似,近几年颇受欢迎的草木染也可以在树蛙部落体验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将形态各异的花草固定在白T恤或帆布袋上,苦楝叶的深绿、蕨类的浅绿、紫苏叶的深紫、凤仙花的微黄,这些事先采集好的本地花草的根、茎、叶、皮都能成为色彩来源,我们用小锤子在上面反复敲击,将枝叶的轮廓、经脉、色彩一点点呈现出来,仿佛凝固了生长的姿态。

每年“十一”假期,树蛙部落都会举办野外露營大会活动,今年的主题是游牧大陆,包括巡游改装车市集、墩墩鼓帐篷音乐会、稻田大地餐桌、游牧风格露营和古风牧场运动会,当然也少不了树蛙部落主打的自然课程。我们从市集上一个摊位到另一个摊位,从一处营地到另一处人群,每个人都在一个个的部落社区之间进行着“游牧”,在广袤的稻田之间,用最直接的感官,感受渴望自由的内心与秋日丰收的喜悦。

制桂林石画,打壮乡油茶

广西阳朔兴坪杨家村,距离20元人民币背景所在地仅一公里,青普文化行馆· 阳朔云庐就开设在这里。背后是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貌所在地,举步便可到达漓江。然而风光景色只是这里魅力的一小部分,感受本地的文化生活与深度探索大自然才是我们更期待的。

为了充分呈现本地文化,让大家每次来都有新的体验,青普阳朔设置了套餐系列,包含住宿、餐饮和艺文体验课程,用这些课程串联起非遗传承手工艺、当地特色风光体验。来到青普阳朔之后,行馆为大家安排了度假顾问,根据偏好全程负责安排和引导行程。本次探访,桂林石画代表性传承人吕珊蔚老师就带我们体验了制作桂林石画。这种石画融合了传统漆器的螺钿技艺、百宝嵌工艺及传统绘画艺术,选用桂林特有的漓江石沙、鸡血玉及各种宝玉石等为原材料,以石代墨,纯手工制作成画,由于内容题材主要是山水景观民风民俗,在制作中我们加深了对阳朔的了解,同时也给家里朋友们做好了伴手礼。参加过手工艺课程之后可以尝试轻松一些的当地美食制作,度假顾问为我们推荐了壮乡油茶,据说当地人早晨常饮用“打油茶”,不说煮而称“打”是当地的统一称法,师傅带着大家学习油茶制作中炒制、压碎的工艺,这些可以更好地释放茶叶中的微量元素,来到云庐体验当地最传统的油茶制作,喝上一碗,感受一下桂林人长寿的秘诀。

除了室内的传统手工艺体验之外,青普阳朔所在的喀斯特地貌是大家最神往的自然景观,青普跟当地的攀岩机构进行合作,为我们安排了攀岩课程和探访喀斯特的项目,教练带领大家进入溶洞内部探访,一些带孩子的朋友对这种体验会更感兴趣,这是给小孩子进行实地自然教育的美妙机会,带队老师会给小孩子讲解溶洞的形成过程,在溶洞内活动的安全事项,观赏溶洞内会出现的自然景观以及气候温度的变化等等。

坐在山水之间的夜晚,总会让人有仰望星空的冲动,青普阳朔大山大水的环境,观星感受和其他地貌也是不太一样的,早在行馆改建时,就有客人在这里拍摄星空片,现在青普特意打造了来客专属观星台,那些喜好星空摄影的客人可以享受到专业观星设备,而我们这些只想体验一下的游客也能让星座、银河、星空尽收眼底,感叹一下宇宙浩瀚之美。

摘打秋柿,选豆点卤

小竹林民宿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大南坡村南山半坡和民居之间,六栋独立小院,以及一栋乡村小酒馆,每座建筑风格略有不同,房子都是由村落原有的旧宅改造翻新。民宿中每个院子以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人物来命名,看起来充满清高孤傲的精神追求,实则我们将会在这里感受到的却是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每个院子都有一位管家大姐,她们就是本村村民,带着北方大姐们的爽快与朴实,她们会如同招待自家亲戚一样带着客人沉浸在山村最美妙也是最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来到这里时,大南坡村正值农忙秋收时节,晒玉米、翻菜地,细碎繁琐的农活藏着村民丰收的喜悦,此时村子里走几步就能看到院前屋后掛满枝头的柿子,吃鲜柿、做柿饼是村里的时节活动,还会用来酿柿子醋,这种捡柿子的淳朴乐趣也只有住民宿才能体验到。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先去采摘柿子,低处的柿子伸手就会跳到掌心里,采摘高处的柿子就有难度,村民熟练地先用竹竿准确卡住枝头,再轻轻一扭折断树枝,柿子就啪地落下来了,而树顶最高处的柿子是要留给鸟儿们的,与山野生灵们同享这份秋日的甜。我们和村民一起把刚摘的柿子仔细清洗、去掉果蒂、封入坛中,这是大南坡代代相传的制醋古方,数月后开封,就能品尝美味的柿子醋了。 霜降过,秋离、冬至,在这山野万物收敛的季节有一种滋味却即将释放,这便是村里的火盆锅。豆腐要现磨的、野蘑是山里采的、土豆、萝卜条等干菜要晾晒几个月才能进锅,山野四时就这样汇聚一锅。只不过,大家清晨就要忙碌起来,选豆、碾磨、点卤、挤压,秋日里新收的黄豆成就了火盆锅中的重要角色——豆腐,新鲜的黄豆带着充足的蛋白质逐渐凝固成块封存了当季食材最丰润的口感,火盆锅里的各式干菜是另一主角,干菜包裹的是最繁盛的夏秋滋味,秋日里的墙头、檐角、台面间,细丝粗条圆片的土豆、茄子、葫芦用漫长时间逐渐完成干燥的过程。

最后就是管家大姐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张北酸菜二两,各式干菜入锅小火慢煨,汤汁渐浓炭火正旺,火盆一放小马扎一摆开锅,乡间的夜晚山野俱静,而暖光灯下喧腾的热气里一切都带着温暖的生机。

蓝染、银器、音乐与乡村研学

几座大山、几百亩梯田、上百间村落里的老房子,我们来到这个曾经濒临荒废的村子,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的三单乡联合村,现在被林栖三十六院改造建设,成为集合了美学院、非遗手艺工坊、民宿及露营基地、研学游项目与线上农产品销售的传统手工艺主题度假村。

我们沿着仅通一人的蜿蜒山间小路走到深处,路的尽头曾经是一所学校,林栖三十六院的创始人林栖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山的女儿。林栖在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创办过服装厂,之后又创立互联网女装品牌,2017年林栖发起“寻迹之旅”,探寻全国各地有传统手工艺的老村庄,重新回到故乡面对的却是逐渐荒废的村子,林栖决定以传统手工艺为核心改造这里,如今那座曾经成为危房的老学校已经是展示当地非遗技艺“荷花被”的美学博物馆。

走过村里一栋栋老房子,每一栋都蕴藏着村民的汗水、智慧与记忆,因此新旧交融的空间改造手法是三十六院村落重建计划的基本原则。从旧学校开始,美学博物馆、民宿、“荷花被”印染体验研学中心、餐饮会议中心,以及完全由传统工艺搭建成的“粮仓”组成了村子里重建完成的第一个院落群。

我们走进印染体验研学中心,这里是三十六院的核心空间,楼下我们看到一位来自贵州的银匠,他长驻这里制作各种银饰,此外还有染坊和织布间,走上楼是产品陈列室和直播间,除了展示蓝印花布服饰,还有一个团队在这里直播推广产品,为当地村民培训技能。蓝染是村子里最重要也是传承最完好的传统手工艺,大家在村里全手工的蓝染工坊里,跟着老师傅学习采摘植物、提取色素、为服饰染色等非遗手工程序。

大地艺术节是三十六院的重要活动,林栖邀请各行各业的艺术家们来到村里,分享他们各自从山川、乡村、田野中获得的灵感,让雕塑、装置、音乐、绘画、声音、食物等不同艺术形式落地在三十六院。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参加了三十六院举行的赏月主题的帐篷音乐节,有星空音乐会,露营派对、汉服赏月、猜灯谜、农耕体验、露天烧烤、蓝染巡馆等特色活动,通过这些艺术创作与乡村生活结合的体验活动,有更多城市中的人开始关注高品质的乡村度假生活方式,以及那些老村子里珍贵的文化遗产。

凑一桌乡村饭局,学一门工匠手艺

很多人被碧山村的名气所吸引,是因为这个老村改造项目以文化品牌的参与和各领域名流的造访推荐著称。因为村子并不算大,一日游也可以打卡所有网红标签地,但要在猪栏三住上两晚才算真的了解碧山生活。

说起猪栏三吧这个奇怪的名字,第二代掌门人牧儿介绍碧山村里很多店铺都是以村落原有的空间命名,比如狗窝酒吧、牛圈咖啡馆、供销社等等,猪栏三就是猪栏酒吧开设的第三家店。走进猪栏三能嗅出空气中都带着浓郁的老旧气息,还有一股陈年的油香味,这座建筑原本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榨油厂,被完整保存下来改造使用,我们看书聊天的公共空间就是之前榨油的车间,这里的公区空间非常大,客房却只有20个,为的是尊重建筑原本的空间理念。

猪栏三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住宿,更多的是把我们带入碧山村本地的生活方式。在入住前店员就和我们沟通,介紹碧山村里的文化设施、店铺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到店后可以借用店里的自行车在村里骑行游览。走出民宿,来到老祠堂改成的书店,在二楼可以看到村子的全景,村里的老供销社现在则是手工艺体验空间,扎染、木匠、竹编课程都开设在这里,猪栏三为我们推荐了手工艺体验课,还告诉我们如果人多也可以把老师请到民宿里教授,当地的竹编制品非常精巧细腻,老匠人师傅带着我们在一、两个小时的课程中体验到手工编织的乐趣。口味浓郁的本土美食是猪栏三为我们准备的另一份礼物,他们请当地的阿姨改良了一些徽州土菜,我们可以吃到最正宗的臭鳜鱼、自制的毛豆腐、各种各样的土猪肉菜肴以及田里直接薅下来的蔬菜,菜单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每天都会有惊喜。虽然经过改造,碧山村依然是一个自然农村,每天早上我们看着老大爷赶鸭子到河里,太阳落山的时候再赶回家,在村里一路上都有水牛等动物,以及农民们干农活,喝着村里自酿的酒吃杀猪宴,如果你恰好在冬天来,那是村里婚礼集中的时候,可以包个红包去参与一下热闹的农村喜事。

清明时节采茶泡茶,端午时节酿梅酒

来到山里民宿,能感受出主人刘宇想要的不仅仅是山里的一处居住空间,而是要让来访的朋友深度体验真实的山里生活。我们走过琵琶湖畔,这里是中国四大火山遗迹之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洪山镇,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山水相依的火山地貌让这里原始而神秘,山里民宿就坐落在一万亩湖泊与二十亩茶园旁,两排老房子和两栋小别墅悄然隐藏在山水之间。

走进山里民宿的餐厅和茶室,依稀能看出改造前的样子,这里曾是下乡知青亲手建成的17座土胚房,荒废多年破损严重。海哥在改造工程中最大程度保留原建筑的特色,并且希望整个空间融入自然,他尽量使用本地材料,让民宿中的茶室与周围种植的茶叶鲜花呼应,我们在住所中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湖畔的两栋别墅是山里民宿与自然结合巧妙的一处,茶园、湖泊、树林将民宿层层包围,我们在旧居改造而成的客房内可以透过大幅落地窗观赏湖景,同时房间另有一处空间用于品茗读书,所用茶叶也均为山里茶园所产。

走出民宿步行15分钟来到山里餐厅,伴随着湖边鸟虫争鸣花草叠织的背景,我们品尝着大山里天然有机食材制作的本地农家菜,很多食材都是附近农户种植,有时还会带着大家一起采摘。饭后大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喜好,有人在茶室品茗、体验手冲咖啡,悠闲懒散地享受下午茶时间,也有人到户外晒太阳、观鸟、环绕湖泊漫步或骑行,对于好奇心强烈的朋友,自己探索森林小道的奥秘可是个会有惊喜的选择。

在山里民宿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生长流动与人的关联,不同的季节对应着不同的乐趣。清明时节采茶泡茶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山里茶园不施农药化肥,野茶园中茶叶肆意生长,风味天然;到了端午时节,可以酿一坛青梅好酒,待到来年与友人分享;秋季大家在山间漫步,采摘贡菊晒干制茶,还有大自然馈赠的林中野果。来山里民宿过一日山居生活,冬春夏秋周而复始,山里却不改朝夕,流转着四季生机。

民宿,主客之间

于我来说,民宿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主人,一间没有主人的民宿是没有灵魂的。

有人说住民宿就是要体验建筑设计,这一点我不敢否认,因为本人也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但是我住过的房子,印象最深刻的往往不是惊奇的设计,而是那些主人在场的民宿。在斯里兰卡有一位传奇建筑师Geoffrey Bawa,基金会将他生前的住宅改做了家庭旅馆,招待各地慕名来访的游客,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Bawa生前所收藏的一座一椅、一草一木、一茶一席,尽管Bawa已经去世多年,但旅者仍可以时刻意识到,建筑空间即是一种生活,可以在细节中体会到主人的心意,感受无言交流的喜悦和温情。

民宿的起源是寄宿人家,这天然是一种异域空间的体验,这种体验源于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介入。主人或开朗或谨慎,但既然开门迎客,总是有独特的待客之道。客人必怀着谦逊的心,认真对待空间里每一处细节,留意每一处故事,虽然不免拘谨,但这种拘谨想必正是短暂体验别处生活所必要承担的,而证明自己也在用心对待,尊敬另外一种生活。自从民宿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这种有主人的空间也越来越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标准的管家式服务,虽然也贴心舒适,但总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在思考,是否可以跳出传统的酒店模式,而创造一种独特中国人情味的民宿。正如同传统民居对庭院的设置,表明了东方文化下的社交方式,并不是非内即外的断然模式,而是有着层层叠叠的多层次空間,“庭院深深”、“登堂入室”等名词,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在中国是否可以发生一种主客之间的关系不是如此绝对的民宿模式呢?在四川的小石村我们有机会进行这样的设计实践。我们在这个村子里设计了一座可以和村民共享的民宿,是想把人情味和主人感重新带回到民宿中。

我们将四户村民的家进行改造,建筑的底层仍是留给村民居住,二层设置了单独的出入口作为旅客的进入,考虑的是营造一个民宿的安全领域。设计利用场地原本的高差,增加一些楼梯、围墙和植物将4户形成一个长条形院子,并加上了景观和水景来形成围合的氛围。一来是为游客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二来营造不同于现状完全开放社区的尺度。这个院落空间也为游客与村民提供了交流的空间。为了使楼上楼下拥有独立的私密性,我们为一楼加上了连续的屋檐空间,一方面可以为一楼的住户补充使用空间,另外可以实现对一二层进行适当的隔离,心理和身体尺度上有了恰当的界限。二层安置了单独入户的楼梯,和一层互不干扰。日常运营的噪音问题,我们通过村集体设置了村规民约,建议村民生活起居照顾到游客的习惯,同时也告知游客这里是真正的民宿,是住在村民家里的,需要彼此尊重。在二层的客房根据原有的房间布局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二室一厅的客房模式,每两个客房可以共用一处檐下空间作为共享的公共空间,早餐、阅读都可以在这里发生。

共享民宿的住客满意率非常高,很多游客感觉到住进了真正的民宿,虽然这种共享模式使住客的特权感降低,但是换来的是人情味和轻松没有压力的体验。住客可以偶尔和楼下的村民打招呼拉家常,还可以在楼下预订晚餐,体验小村家宴。对于村民,除了可以拿到租金和入住提成,还可以通过售卖订餐和农产品得到额外收入。运营团队也放心了不少,原来担心的相互干扰极少出现,反而村民都把这里当作自己家爱护,所以卫生搞得特别好,乡村邻里也非常安全。

从建筑师的视角,我们也发现共享民宿的模式,是在乡村的“熟人社会”和城市游客的“生人社会”之间,提供了一个交叠的缓冲空间,从这个角度讲,共享民宿不只是空间和经济上的共享,也是一种文化的共享和情感的共享。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内部是开放共享的,而对外界往往保持一种保守封闭的姿态,在共享民宿里,村民通过这里感受到外界的接触,游客也感受到乡村待客之道的一种自然和温暖,使得这两种社会具有了交流和对话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民宿
苫也·未名海民宿
现代装饰(2022年4期)2022-08-31 01:41:12
孪生院子民宿
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 13:15:24
东胡林民宿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9:10
民宿让绿水青山“旺”起来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睡眠研究所民宿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32
来野·莫干山民宿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52
全球最独特的10个民宿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20-01-02 11:04:54
大山初里民宿
现代装饰(2019年9期)2019-10-12 08:48:34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改建民宿走上致富路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