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彬彬,李冬梅,张子立,王田林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河北 张家口 075100)
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为老年人,若病情持续进展可引发心力衰竭,致死率较高。患者发病后需进行严格的饮食管理并给予规范化的药物治疗,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尤其高龄老年人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疗效,调节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对促进康复具有积极意义[1-3]。我们探讨了给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01—2021-0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4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标准;②年龄60~90岁;③临床资料完整,可配合完成问卷调查等工作。排除标准:①合并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病变者;②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③合并精神疾病等无法正常语言交流者。观察组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62~87岁,平均(69.8±1.5)岁;患病时间1~16年,平均(7.8±0.5)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61~88岁,平均(69.7±1.6)岁;患病时间1~15年,平均(7.7±0.6)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告知注意事项,加强病情监测,给予日常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面对面沟通及心理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鼓励家属给予患者陪伴和安慰,增强患者归属感;在与患者沟通时,要灵活运用劝诫、鼓励、保证、解释等沟通技巧,疏导其负性情绪,降低患者心理压力;向患者讲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病情康复的恶性影响,鼓励患者通过收听音乐、阅读以及适当运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加强自我情绪调控;②生活指导:叮嘱患者日常饮食中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及低钠盐、低脂肪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凉、过热、过于坚硬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叮嘱患者少量多餐,严格控制进餐速度;日常增加新鲜果蔬及饮水量防止便秘,叮嘱患者严格戒烟及戒酒;③放松训练指导:向患者细致讲解放松训练的基本原理、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通过语言指导以及现场示范,使患者掌握松弛疗法的操作方式,如保持舒适体位、充分放松身体肌肉,进而改善患者身心状态;④舒适护理: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为其营造整洁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指导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在与患者沟通中注意语言恳切、态度和蔼,提升患者身心舒适度;⑤认知干预:向患者细致讲解冠心病心律失常相关知识,灵活运用语言讲解、文字资料、图片以及视频等,帮助老年患者深入了解疾病病因、危险因素、危害、并发症、治疗措施及预后等,避免患者因认知缺乏或认知错误产生担忧、恐惧等心理。护理干预时间均为2周。
利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分值越高即焦虑、抑郁越严重。
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总分0~100分,包含服务态度、病房环境、责任意识、操作水平及整体印象5个维度,各维度均为0~20分。问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90分)、不满意(<70分)。
护理前2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
表1 SAS、SDS量表评分对比分)
发放问卷74份,回收74份。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37/37),其中非常满意31例、满意6例、不满意0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9.19%(33/37),其中非常满意18例、满意15例、不满意4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多数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控制甚至诱发不良事件[4-6]。通过开展综合护理,从日常生活、心理疏导、放松训练指导及认知干预等多个维度入手,可调节患者身心状态,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综合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表明综合护理能够提高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质量[7-10],促进康复。
综上,给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其负性心理状态,并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