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陈轶群 何运斌 杨保华 彭超群
1)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605号 4100172)中南大学出版社,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 410083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出版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用户的碎片化阅读方式正在促进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1]。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信息的获取渠道和呈现方式将会越来越多样,用户对学术信息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强。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流程冗杂、效率低、出版发行周期长、专业人才匮乏等,此类问题导致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滞后,难以进行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同时,高校科技期刊传统的业务范畴和功能服务也无法满足当下读者对于学术阅读和学术服务的需求,无法形成学术用户与高校科技期刊双向互动的学术平台。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优化布局、加快融合发展,以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对期刊提出了指导意见[2]。《意见》指出,学术期刊要“提升出版服务能力”“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要通过编辑评论、会议推介、新媒体推送等手段提升优秀文章的传播效果,密切与学者和学术组织联系互动,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意见》还指出,将支持大型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开发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综合性学科资讯平台、知识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学者的虚拟学术社区。由此可见,基于融合和服务等理念的业务流程再造势在必行。因此,亟需开展高校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研究,使高校科技期刊抓住技术升级、需求升级的机会,谋求更多的学术价值增长点,以应对学术成果传播渠道和形式单一、学术用户满意度低等挑战。
针对当前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朱晶晶[3]从管理体制创新、办刊模式创新、刊物内容创新以及办刊理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推进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借鉴。张春军等[4]认为“用户思维”对高校科技期刊良性发展非常重要,提出以“用户”为本的办刊思想。Rath[5]指出,与移动技术深度结合是未来期刊发展的趋势。李雪等[6]认为高校科技期刊需要紧跟数字化出版进程,使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平稳过渡。综上可知,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高校科技期刊的研究主要是媒体融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7-8],而基于媒体融合分析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全流程再造实践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尝试以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为理论基础,从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指标、途径切入高校科技期刊的业务流程再造,对学术用户群体服务与管理、学术资源挖掘和利用、出版周期和媒体融合4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提出具有普适性、可行性较强的业务流程再造策略,为高校期刊的良性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业务流程再造是1990年由迈克尔·哈默提出的管理学概念,同年托马斯·达文波特也在其著作中提到了流程再设计的概念。哈默认为,业务流程再造的动因包括顾客、竞争以及变化,其中变化包括内部变化和外部环境变化。业务流程再造有4个重要指标,分别是再造的对象、相关对象、目标以及途径。评价业务流程再造的标准主要有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9]。业务流程再造对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意义深远。从建国至今,我国科技期刊行业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即1949—1977年的萌芽时期、1978—1999年的蓬勃发展时期、2000—2012年的转型时期、2013年至今的变革时期[10],4个时期分别对应我国建国初期的纸媒时代、改革开放时期的电子媒介时代、科技腾飞时期的PC端媒介时代,以及4G技术开创的移动端媒介时代。虽然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于1994年左右才被陈禹六教授正式引入我国[11],但中国的科技期刊行业也在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再造,以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变革和科研工作者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研工作者需求的改变,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科学的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实践以及评价指标能够为科技期刊带来理论和实践支持,助力科技期刊完成业务流程再造和升级。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以下简称《有色金属》)是极具代表性的高校科技期刊。《有色金属》创刊于1991年10月,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的高校科技期刊。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南大学为《有色金属》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10年来,《有色金属》获得“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强报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60余个称号。2019年,《有色金属》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在《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有色金属》位于“有色金属”和“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等领域的T1级别。《有色金属》具有较强的科技传播能力:目前,《有色金属》自建网站的论文月下载量超过25万次,微信公众号学术内容的月阅读量超过10万次。因此,可将《有色金属》作为高校科技期刊代表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然而,近年来《有色金属》也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如:单向的业务流程造成期刊编辑和学术用户沟通不畅,使期刊难以了解用户真实的学术需求;投审稿周期过长,学术用户无法及时得到反馈;传播手段不足、传播渠道不畅等。
为了调查广大学术用户对高校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的满意度、需求与建议,从而达到助力高校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本研究以《有色金属》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学术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诊断分析。深度访谈法是具有目的性的抽样方式。根据符合该科技期刊研究领域、关心高校科技期刊建设2项指标,将样本范围从《有色金属》的全部学术用户(包含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缩小到《有色金属》青年编委;再依据学术用户阅读高校科技期刊的时长、学术用户科研单位,筛选出10位访谈对象,以期了解学术用户对高校科技期刊的真实需求。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李克特量表和问卷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对作答选项分别按区间赋予分值:十分满意为5分,满意为4分,基本满意为3分,不太满意为2分,不满意为1分。在业务流程再造前后,分别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对《有色金属》学术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在半个月的时间内收到有效问卷197份和220份。
根据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从学术用户群体服务与管理、学术资源挖掘和利用、出版周期和媒体融合4个方面制定《有色金属》业务流程再造方案。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业务流程再造实践后,总结和设计普适性较强的高校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方案。
分析业务流程再造前收集的197 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24.61%的用户对《有色金属》不太满意。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有色金属》的用户黏性不高:8位阅读《有色金属》10年以上的学术用户中,4位用户认为《有色金属》需要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感。广州大学黄磊教授认为,很多期刊的图片格式要求过于严格,科研工作者在投稿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格式修改;期刊可以尝试提供辅助修改等服务。重庆理工大学胡红军教授则认为,科研工作者希望能够利用差旅时间进行学术信息的碎片化阅读,但是暂时无法在移动终端获取论文全文。在深度访谈中,也有多名用户表示,如果长时间没有收到投稿反馈信息、与期刊的沟通与联系不畅,其对期刊的满意度会降低,从而在下次投稿时优先考虑其他用户服务与管理水平较高的期刊。
在深度访谈中,苏州大学隋裕雷老师提出,高校科技期刊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展开学术服务。例如,青年科研工作者缺乏学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的经验。高校科技期刊长期负责论文的组稿和送审工作,拥有强大的学术资源,在学术论文写作和投稿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如果高校科技期刊能够充分利用此类资源开展相关内容培训,可以吸引大量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同时也能提高稿源质量。
在针对学术用户需求的调查问卷中,76.61%的被调查学术用户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应该组织科研技能培训、提供论文润色服务、丰富学术信息传播形式、打造学术社交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学术会议、发布学界最新动态等(表1)。然而,部分高校科技期刊并没有意识到学术资源的重要性,对学术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能力不足。
表1 学术用户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服务需求
传统的高校科技期刊审稿和编校流程普遍是单向、割裂、闭合的:编辑通过邮件或期刊网站的采编平台与作者和审稿专家联系,完成策划、组稿、审稿以及编校。编辑是整个作业流程的枢纽。当稿件需要反复修改时,编辑就要多次重复以上流程,导致工作冗杂、工作效率低下。稿件从收录到正式出版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这影响了科研工作者的投稿体验和科研成果的时效性。苏州大学隋裕雷老师在访谈中表示,希望我国高校科技期刊能够不断优化审稿和编校流程,从而提高审稿和编校的效率。由图1可知,88.87%的学术用户认为1~3个月的出版周期是合理的。《有色金属》的出版周期没有达到用户的期待,故需要不断优化出版流程。
图1 合理出版周期选项选择人数占比
全流程数字出版指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打造用户平台,实现投稿、编校、印刷及发行数字化的出版流程。全媒体传播指采用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网页等媒体表现手段在多个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高校科技期刊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和全媒体传播还处于被动状态,主要停留在“纸媒+网络平台+新媒体”三者并行的同质化内容传播阶段;仅简单组合多种渠道的学术信息,没有考虑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媒体平台的优势并形成传播合力。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可知,《有色金属》对学术用户需求的调研不足,缺乏主动策划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也没有针对多元媒体平台制定精准的传播策略;缺乏差异化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单一、陈旧,融媒体传播力较差,导致与学术用户的互动和交流不足。
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有色金属》从2021年初开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图2和图3分别为业务流程再造前后的出版流程示意图。
图2 《有色金属》业务流程再造前的出版流程
图3 《有色金属》业务流程再造后的出版流程
《有色金属》在学术用户群体服务与管理、学术资源挖掘和利用、出版周期和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取得了良好成效。图4为业务流程再造前后《有色金属》稿件不同出版环节的处理时间。业务流程再造后,《有色金属》稿件不同出版环节的处理时间大幅缩短。表2为业务流程再造前后《有色金属》学术用户的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2次用户满意度调查可以发现,《有色金属》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升了不同用户的满意度。
图4 业务流程再造前后《有色金属》稿件不同出版环节的处理时间
对《有色金属》业务流程再造前后的运营情况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可行性较强、适用于高校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的策略。高校科技期刊想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必须基于用户日益增长的学术需求进行业务拓展,同时基于技术和机制,与时俱进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出版业态改变趋势逐渐清晰,碎片化、定制化、数字化的学术内容将成为高校科技期刊在新的历史时期占领出版高地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2 业务流程再造前后《有色金属》学术用户的满意度
高校科技期刊要想谋求突破,需要转变态度,打破传统科技期刊工作的“舒适圈”,突破对科技期刊功能的传统认知,对当下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范畴进行创新,致力于打造联结作者和读者的学术服务平台。高校科技期刊应该向纵深发展,扩大基于用户的业务范围,提升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当前高校科技期刊主要从稿件入手创新工作流程,在收稿和审稿的过程中触达用户。业务流程再造后,高校科技期刊应不断将工作流程向前延伸,以“人性化的服务”为宗旨,为用户提供科研指导、学术资源共享等服务。
2021年7月,《有色金属》建立了3个青年学者微信群,以加强与学者的沟通与联系。同时,《有色金属》通过自主报名、主编审定、学会批复的方式组建了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有色金属》为青年编委颁发聘书,并在期刊微信公众号推出青年编委介绍专题,以增强青年编委对《有色金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其能够自觉、自愿为《有色金属》发展建言献策。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有色金属》提升了自身在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和关注度;青年学者将期刊的影响力辐射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学者成为期刊的学术用户,为《有色金属》的稿源质量提升、学术活动举办以及后期多种服务的开展积累了资源。以人为本,以满足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以及科研爱好者的学术需求为本,是高校科技期刊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宗旨。
从前,学术用户对高校科技期刊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论文阅读方面。随着当前学术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校科技期刊需要提供面向用户的多种学术服务,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学术需求。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应该在出版业务流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术资源,使之成为自身发展和突破的着力点。
《有色金属》依托学术资源打造用户学术服务平台。《有色金属》执行副主编彭超群教授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开展了多次科技论文写作讲座,超过5万人次参与了讲座。2022年2月7日,彭教授应中国知网学位论文部的邀请,为全国在校研究生作了题为“高水平科技论文写作投稿与发表”的报告,讲解提高与编辑沟通效率的方法,助力高水平论文的发表。该报告在中国知网教学平台和bilibili网站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3万人次,浏览量达到20万次。同时,《有色金属》充分利用学术资源,与学会、学术团队进行合作,以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开展学术用户引流。《有色金属》与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作,在官方平台上为学会发布相关行业信息。与此同时,《有色金属》与院士团队合作,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团队招聘信息,为科研团队和科研人才打通交流渠道、搭建交流平台。
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受到投稿、审稿、编校、排版、发行等环节的共同影响。高校科技期刊只有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才能大幅度缩短出版周期。《有色金属》平均初审时间从18天缩短为2天,平均外审时间从36天缩短为11天,平均终审时间从19天缩短为2天,平均修后录用时间从35天缩短为10天;稿件从收录到网络出版的平均时间从1年缩短为2个月。
为了缩短投稿时间,2021年10月,《有色金属》与中国知网格式精灵合作,开通了论文自动排版功能。作者投稿前只需进入中国知网格式精灵,点击期刊投稿格式生成选项,选择《有色金属》格式,即可生成基本符合期刊格式要求的论文版本,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即可使论文达到期刊投稿要求。此举极大地节约了作者修改稿件的时间,也优化了稿件的格式。
为了缩短审稿时间,《有色金属》编辑部主任和副主编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稿件的初审和终审。《有色金属》将400余位优秀青年学者纳入审稿专家队伍,充分调动了青年学者的积极性,提升了审稿效率,显著地缩短了外审时间。通过一系列的流程优化,《有色金属》的平均审稿时间从107天缩短为33天。
为了缩短编校和排版时间,2022年4月《有色金属》开始使用方正云排版系统:基于单篇稿件生产、发布、传播的基本流程,实现对编辑人员、校对人员、运营人员等角色的有效管理;通过校样上传、比对、转交等功能,实现信息的交互和传递,消除了生产流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障碍,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沟通渠道的“时空错开,同步并联”的优势。
为了缩短发行时间,从2021年7月起,《有色金属》实行所有录用稿件在中国知网和期刊官网双平台优先出版,并在微信公众号推出网络首发专题。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有色金属》的微信公众号共发布了15篇网络首发论文推文;在中国知网首发论文336篇,实现了所有库存稿件的网络首发。目前,《有色金属》稿件从录用到网络首发所需的平均时间为1个月,所有网络首发论文在中国知网的半年下载量已经突破30000次,单篇论文最高下载量超过3000次。网络首发最大限度满足了学术用户的期待,也解决了编校流程相对较长的问题,极大地缩短了最新科研成果的首发时间,为学术论文确立首发权、争夺学术话语权以及提升学术影响力提供了保障。
在期刊数字化转型以及国际化出版进程中,强大、先进的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成为期刊国际化出版的必要保障。高校学术期刊需要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分析学术文献、引用信息中包含的传播线索,利用邮件、微信等实现主动传播,构建学术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网络,激活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的自媒体用户聚集能力和辐射效应,提升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
《有色金属》与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科技期刊出版与传播平台,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并搭建国际化传播平台以实现主动传播。通过一体化出版服务平台,《有色金属》能够支撑单篇稿件优先发布,呈现不同校次,打造“生产即发布”的出版模式;可以快速生成适应多种网络出版渠道的论文数据格式,打破纸质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同时,《有色金属》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期刊研究,积极探索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传播渠道,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12月份以来,《有色金属》的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从1700余名上升至11200余名,实现关注人数增长650%。《有色金属》通过各种传播平台方便快捷地收集学术论文在社交网络的浏览、转发、分享数据,从而掌握学术用户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热点,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和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调整选题,紧跟研究热点和用户需求开展组稿工作;同时组织各类线上线下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资源分享活动,助力用户研究和行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亟需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丰富和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功能、更加多元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服务用户,从而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本研究对学术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整理出学术用户对高校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建议。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应用于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并基于《有色金属》业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总结和设计出普适性较强的高校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方案。该方案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需要对大量高校科技期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业务流程再造方案,以助力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学术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