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乡村振兴战略

2022-12-20 22:19王一桐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发展

张 晶,王一桐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乡村振兴战略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全局性、历史性的工作。乡村振兴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经过不断探索得出的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不仅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石,也是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方法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于人,因此,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指导和目标导向解决人的问题,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思想演变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农村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也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一)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集中于工人运动和城市斗争,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注度较低,并没有开展实际的乡村革命措施。党的“一大”后,一些党团员开始领导开展各地的农民运动,如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广东海丰农民运动等。井冈山时期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以“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开展土地革命,土地归农民所有,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度,提高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生活。

(二)延安时期的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变成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为保持、扩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实施减租减息方针政策。实施“减租减息”政策,调节农民与地主不同阶级的矛盾,提高广大农民日常生活质量,充分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热情和自觉性。我党团结各个阶级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和农业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注重互助合作,组织群众成立合作社。合作社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方针,把男女老少动员起来,集体劳作发展生产。中国共产党大规模地整合乡村社会,冲击了农村旧的生产关系,通过集中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风气发生新的变化。

(三)十年建设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年建设时期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艰难时期,农业农村遭到严重破坏,1958年确立的户籍制度,实行农村和城市两种户口。农村长期被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产品统购统销、户籍制度等因素限制,生产资料由农业到工业、由乡村到城市单向流动,使得农村建设进度较慢。但是这时期在农业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人民公社集中配置资源,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队伍了解到农村建设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将农村课题当作经济建设的核心。在此阶段,党和国家引导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体制,确保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全面分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激发农民群体的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社会改革,虽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是城市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三农”问题不断凸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重大考验。

(五)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提高到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相关要求,加快建设进度。新农村建设发展内容和以往相比更加充分,更加全面、整体、合理。基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全新时期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新时代特点着手,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建设农村、保障农民稳定生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着手点,在产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提出相应要求。

二、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针对我国现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和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历史进步有着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途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还位于较低水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加强烈,农民对全面发展的需求愈加迫切。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和主力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重视农民的发展,满足农民的需要,为农民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建设的价值目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指导,可以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去除在建设工作中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力,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助力[2]。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和实现途径。我们在积极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和哲学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把最终目的落在人身上,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乡村振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乡村振兴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样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为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提供物质经济条件,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其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除了物质层面的发展,还有精神层面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包括经济和产业的振兴,还有精神文化振兴。发展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同样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农民群众的素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目标需要乡村在物质精神层面的多重振兴,乡村振兴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人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的主体和主力是农民,农民的全面发展能力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真正实现和总体发展。因此,在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探讨在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过程中存在的有关人的问题并提出现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便至关重要。

(一)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人的问题

1.农民专业技术水平低。当前我国处于新时代历史方位,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培养高科技素质和高技术水平的农民,对农民生活水平、乡风文明及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农民不仅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生产思想落后的问题,还有对科学技术成果不信任、对专业技术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足、学习意识和学习态度较为保守、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也较弱等多种问题,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直接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推动。

2.农民群体收入水平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必须坚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农民群体的物质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对提高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尤为关键[3]。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落后,家庭收入水平关系到农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低收入群体普遍收入来源单一,缺乏生活保障和社会帮扶。农村农民工人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严重影响农民工人的主动性和生产活力,阻碍农民工人自身全面发展。

3.农民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欠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建成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相较于城市,我国广大乡村的环保宣传工作力度显然不够,环境保护教育也不够受重视。农民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对生态建设知识掌握不足,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农民的土地耕作方式也不科学。在农村,生态建设体系也还不够完善,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很多环保工作都没有落到实处,不可避免地走向形式化。除此之外,农村在环保设施建设上明显不足,比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场的缺失会造成一系列生态问题。

4.农村人才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农村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严重流失的情况一直存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教育的政策财政支持一直处于弱势。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职称提升问题都还需要解决,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还有很多农村困难户难以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除此之外,乡村的网络设施和教学设备也亟须优化。因此,农村人才的数量严重缺乏,农村人才的质量难以过关,人才“招不来”“留不下”。

(二)对策建议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振兴乡村经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导向和落脚点。乡村振兴事业想要成就辉煌,我们就要始终依靠农民群众、满足农民基本需求和发展需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凝聚广大农民的力量。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根据低收入农民群体的情况和需求来全面优化帮扶措施,要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为特殊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针对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政府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农村特色发展路线,振兴乡村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地发展的岗位和机会,提高农民工人工资待遇和劳动福利,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环,要依靠自主创新的力量,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可以将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入农村产业领域,将互联网、数字化这样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利用好,为农业农村创收,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农民根本利益出发,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产业,通过“富起来”提升农民经济收益和生活幸福感,把实现农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突出教育的优先地位,普及乡村教育。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地位。着力于发展教育事业,有助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着削弱落后腐朽文化侵蚀的作用,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为乡村振兴奠定道德基础[4]。首先,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培养农民群体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力度,使农民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自觉形成正确价值观,从根源上杜绝腐败风气等类似情况的发生;其次,开展更丰富的职业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工人的专业技能和农业技术;再次,乡村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对农民职业技能的提高,还要开展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为农民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农民参加学习活动的自觉性,以此来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最后,拓宽农民获取信息、提高知识储备的传媒渠道;除此之外,全面发展普惠性农村教育,提供更为公平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乡村教育工作的充分普及。

4.发挥人才的领导作用,组建人才队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和领军者,组建一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为重要。一方面,人才需要“引进来”。首先,要有相应的人才振兴政策支持;其次,要抓紧改善农村生态面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后,政府应投入资金支持,提供待遇好、福利好的工作岗位,提高农业人才社会地位来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需要“留下来”。其一,要完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其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才,除了保障物质基础,更要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发放额外的资金补贴,在用人制度上更要追求公平公正,为人才打造一个大有可为的环境和平台;其三,新项目、新技术的引入,为人才队伍提供更多前进动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农村 新一辈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