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5)
创建“数字经济新优势,数字产业化,加快数字化发展”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文件中多次被强调,加速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振兴也是目前经济形势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整合”。2020年公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着重强调了乡村数字产业振兴的重要性。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数字产业振兴,并出台了政策文件来鼓励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化水平。现如今,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同时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世界主要国家已将数字乡村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随着新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转变,我们要借着数字经济的东风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应对大变革时代带来的挑战。党中央明确指出要着力发挥数字技术创新的发散效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因此,有必要发挥数字技术创新的效应,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探寻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数字经济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用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数字化的新型技术和业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正在成为全球新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如果离开数字经济的支撑,乡村产业复兴的建设工作将会无从下手,振兴乡村产业,使得产业和数字相融合,我们须搞清产业数字化是如何定义的。
产业数字化是构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的环节,传统产业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克服层级和行业之间的数据障碍,促进供应方的质量和效率,新的数字化转型活动,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体验感。通过对业务进行升级,提升生产数量和效率的过程,数据赋能为主干,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数字化升级、转换和再设计[3]。产业数字化成为大势所趋,加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是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提供精准信息匹配是创新商业模式的动力,也是互联网成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力。
数字赋能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只有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让农民更加畅通地与外界沟通交流,才能使得乡村中部分已经与时代节奏所脱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促进本地乡村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融合,要在尊重本地乡村民俗民情的实际情况下改良农村中亘古不变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由于乡村产业面临将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排斥在乡村产业发展之外,导致农业农村经济加速单一化,土地流转问题困难、产业体系建设不全一系列问题,前途发展遇到瓶颈。发展乡村产业应与信息化联系起来,以信息和科技知识为载体,以通信、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非静态过程被称为信息化。它侧重于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执行人的指令。在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数字化和乡村数字经济方面,都要求建立在一定的乡村信息化基础之上。因而,乡村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支撑。
1.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效率提升有很大的支持作用。通过推动农业全面升级的效率平台,既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又能更好推进农业现代化。借“互联网+”、大数据监管等一些新型数字技术助力农业产业的振兴,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为层层递进的农业生态新形态提供了助力。传统农业产业只有一种生产形式增加了劳动成本,浪费了土地资源,数字经济通过赋能的优势,对传统农业产业大有益处。当前,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强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支撑[4]。
2.数字经济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也有成效。在数字经济平台的助力下,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变需求,使得供需平衡、种类和品质得到优化,提高农业在市场下的核心竞争。通过数字技术的帮助,传统农业在电子商务的助力下得到改进,创建了高水平时效高的销售平台,保护了农民权益[5]。很多地区还会引导企业和农民直接参与到优势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
在数字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密切关系。数字经济的优势是将乡村在生态、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自然价值,通过发展农产品、旅游、农村电商等具有乡村创新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就业致富的道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兴起的网络直播带货模式也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全新交易平台,增加了农民收入。
数字化也在乡村产业的带动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用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企业、新型农业服务机构和数字经济平台等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建农业现代化和数字平台的合作机制。因此,乡村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和现代化的大势所趋。
当前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农业产业链短且脆弱。农业生产链短是指从链条起点到终点的环节少,其创造的利润和附加值也较少。首先,产业上下游涉及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环节滞后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短的主要原因,下游加工、运输行业也无龙头企业,再加上在市场上没有特色农产品优势,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其次,由于行业内不同区域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很容易形成以按行政区域和行业划分的农产品链分布模式。在全国受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影响下,我国农业产业链弱点暴露出来,由于我们没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和战略合作,缺少谈判筹码和话语权。最后,目前我国传统农业者缺乏大规模统一生产,大多选择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没有统一调度和分配,劣势就是个体农户市场敏锐度的缺乏和对农产品的需求品质方面不了解。
在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对资金技术要求高,建设初期存在投入多回报少的问题,无法实现大规模推广。另一方面在网络和农业发展中,数字经济提高了要求,实践推广过程中,乡村区域试点中存在技术不成熟发展不平衡,加之农产品区域差异大,难以有效展开。其次,缺乏有效引导机制。数字经济在农业投入率远低于服务业、工业水平,加之未能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难以因地制宜,构建多角度评价指标体系。人力资源支撑能力也严重失衡,乡村居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能力差异,难以有效获取数字乡村信息及时性,无法攻破长期市场主宰数字信息的局面,难以实现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要求的合理安全配置。
一些经济薄弱地区,农民的学历层次较低,无法保证农民获取和甄别信息能力培训普及率,恶劣环境和低效率的制约下,农民数字信息意识匮乏,缺少敏感度和应用能力,信息服务难以得到好的效果。在传统农业生产形式的影响下,产量低、利润低,难以形成正常的市场信息需求,农业信息化发展受限。加之信息化专业资源匮乏,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导致农业信息化能力不足,影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乡村社会是典型以关系为主,在传播数字化的过程中兼具数字和人格化的融合,人才和资金在数字乡村的建设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乡村信息化教育医疗普及不全,较为落后,信息化专业人才不愿进入各项条件都普遍落后的乡村。
第一,政府部门要推动三农融合,提高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程度。政府将在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建设村落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冷链物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智能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结构建设城市分散,地方工业减少。第二,因地制宜建设地方数字基站和服务中心,根据产业运营和数字基础设施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资费套餐,激发用户使用数字服务的积极性,发挥应有的服务效用。第三,借鉴南方发达地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宝贵经验,根据独特的条件,选择满足特定数字基础设施的,而不是“最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满足不同农村产业需求。振兴乡村产业的关键在农村,大力改善地方数字化设施和服务,加大对地方新型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补偿制度,加大中西部落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6]。建设过程中要着眼未来发展愿景,并非单纯追求乡村的数字化水平,忽略了乡村生态特色,应对挑战也要促成乡村振兴和文明乡风、村民富足的目标。
数字经济正在加速乡村产业复兴,主要功能促进乡村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此外,要加快建立真正的乡村产业信息库,利用数字经济中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农民与消费者的信息融合。现阶段,乡村产业数字化在制造业远低于消费流通业,农业领域远低于服务业和工业领域。同时,对经济困难的农民给予经济优惠和贷借款扶持,通过有特色产品转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将传统产业转化为优质产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要树立案例典范,破除迷思误区,讲好乡村产业数字化故事,营造良好舆论环境[7]。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数字和信息产业仍在发展中,实体农业可以通过将数字化与农业联系起来,为实体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推进农业旅游与电子商务融合,提高产业领域数字信息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为农业数字化转型创建空间。最后,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方面,从经验式逐步转向精确化治理,带动村民不仅学习了新技术,还发挥了乡村法治和德治的优势,提高了效率。
由于部分村落人才力量薄弱,数字经济发展难度较大,人才引进开发受阻。2020年初,我国就发布了关于培养热爱农业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的文件。首先,应严格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搭建人力资源下乡平台,发挥专长,建言献策。其次,加大人才下乡创业激励力度,通过增加贷款额度方式,为人才获得资源优先权,吸引年轻人创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可以传播网络基础知识,让农民群体早日成为合格的现代网民,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发展特色产业,包括农民喜闻乐见的乡村传统技艺,通过数字技术处理得以传承,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发扬了以国风、乡风为代表的文化特征,是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自信。再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策略,政策对接后,农村人口对数字经济的积极性将显著提高。因此,更要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学习,更好结合实践经验发挥优势,还可以在农村修路通网、建立培训班,学习数字经济相关知识。一定程度上不仅会缓解农民的就业压力,保证民生,使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分工中来。农民就业方向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推动农村数字经济的农民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