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构建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2022-12-19 07:21:42许雪莹
奋斗 2022年23期
关键词:纠纷矛盾群众

■ 许雪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符合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需要深刻领会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重点任务,着眼于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落实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规划部署,真正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一、坚持问题导向,夯实乡村社会治理内在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乡村是当前基层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相较城市基层治理而言,乡村治理水平仍较为落后。现阶段,各地农村发展并不平衡,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共性的。

一是运行机制不健全。县、乡、村三级综治工作中心的工作制度、工作职责、服务行为规范、事项办理制度等各项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县级应对重大风险“指挥部”、乡级汇集情报信息“参谋部”、村级解决治理难题“服务部”的综治中心矩阵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基层治理工作的强度和压力逐渐增大,加之引导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工作开展得不到位,在综治工作的落实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缺少专责工作人员。一些乡镇未专设政法委员,而是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由于其分工负责的工作内容较多,且多数副书记是换届时新任职的干部,对综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工作任务缺少研究、部署和跟踪,对强化督促村级落实责任的方法和措施不多。

三是思想疏导有空缺。各级政府部门尽管重视疫情对群众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但一些地方对群众因疫情而产生的浮躁、急躁心理干预不到位,对群众思想上的堵点和难点缺乏有效疏导。

四是矛盾化解的合力不足。个别单位、基层组织解决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致使一些矛盾纠纷变成诉讼案件。部分非诉调解组织出于人员、经费、责任等方面的考虑,对开展诉调对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性不足。此外,有的人民调解员缺乏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影响了矛盾纠纷调处效果及司法确认效果。

五是普法教育存在短板。乡镇虽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但督促检查、兑现考核的力度不够,创新意识不足,赠送资料、以会代训、集中宣传成了普法工作的主要形式。基层群众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尚未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

二、打造责任链条,探索矛盾纠纷调解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治理实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健全社会治理机制,综合处理好社会事务、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对此,需要相关部门完善责任制度,打造贯穿“矛盾—风险—危机”全过程的责任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细化工作任务,完善排查机制。一方面,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基层政权组织为基础、以调解组织为龙头、以基层干部为骨干、以群众队伍为依托的信息网络,使信息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动态监控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面、重点人员、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等的矛盾纠纷排查监控,提升动态掌控和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二是明确职责定位,创新排查方式。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把调委会作为调解工作核心的“点”,负责接听来访电话、接待来访群众及调处工作;把调解小组作为调委会联系的“线”,负责辖区发生矛盾纠纷时的应急调解工作;把网格员作为调委会信息渠道的“面”,全覆盖掌握辖区矛盾纠纷末端信息并及时向上反馈。

三是实现部门联动,加大调解力度。县委政法委集中调度,建立联动调解机制,推动公安、信访、乡镇等方面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乡镇调委会与各村调委会密切配合,集中力量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坚守依法调解底线,进一步规范调解流程、调解台账和调解协议;坚持把思想工作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全过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手段和协商、调解等方法,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法表达诉求。

四是加强心理调节,引领生活风尚。一方面,持续弘扬传统美德,积极挖掘宣传正面典型,破除农村陋习,弘扬社会新风尚;另一方面,关爱女性思想生活,从思想层面引导她们树立独立自主的观念,厚植社会新风气。将建设农村心理咨询室作为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心理干预、心理疏导,让人民群众了解并重视心理问题,解决个别矛盾问题不想说、无处说的难题。

五是加大普法宣传,营造法治氛围。在媒体上开辟法治宣传专栏,定期推出专题报道,组织新闻单位采访法治宣传先进典型,在基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小区有专栏、户外有宣传、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网络有文章、手机有信息”,实现媒体全覆盖,提高法治宣传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三、加大力量投入,促进社会治理效能稳步提升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处理好发展活力与安全稳定之间的关系。就机制设计而言,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强调的是坚持和完善相关治理制度;就基层实践而言,重点在于健全工作机制,提高主体能力,促进治理效能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与治理制度相结合,社会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相匹配,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框架性内容。因此,要突出融合发展和多部门联动运行机制,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力量投入,久久为功,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巴彦县司法局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石昕平/供图

一是强化全方位防控组织体系。新的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全面掌握矛盾对象的思想动向和纠纷信息,需要党委、政府集中发力,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从组织层面看,要明确各责任部门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职责和义务,明确责任主体、明晰工作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

二是提高矛盾纠纷的排查能力。要引导群众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心理,充分发挥群众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发动和依靠群众获悉矛盾信息,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各相关部门要立足本职工作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主动出击,本着“宜早不宜迟、宜小不宜大、宜攻不宜守、宜严不宜宽”的原则,将矛盾线索牢牢掌握在组织监控之下。

三是发挥治安志愿者作用。广泛动员老党员、老干部、老警察、老工人、老教师等治安志愿者发挥作用,全过程、全时段参与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治安防范宣传,及时发现和上报社会面不安定因素、治安动态情况、深层次预警等信息,协助民警开展入户核查、矛盾纠纷排查、小区楼院物防技防基层设施维护、治安消防安全宣传等工作。

四是建立应急队伍理顺应急机制。若能有效提升快速反应的能力和水平,赢得处置时间,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刑事案发案率。110指挥中心要高度重视每一个警情,及时下达指令,就近派警,防止一般案件升级为刑事案件。同时,要建立医护救援应急组,指令性要求各大医院成立公安机关案件救援分队,开辟“绿色救援通道”,从而赢得救治时间。

五是积极开展各类安全防范知识宣传。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宣传平台,组织群防群治力量,针对影响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的突出问题开展宣传教育,针对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电信网络诈骗和“食药环”犯罪开展宣传教育,针对各类治安案件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子公告栏和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采取文艺节目、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法治教育和安全文化宣传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中去,使各类安全防范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六是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心理疏导。从刑事案件成因情况看,犯罪主体以文化程度偏低的青壮年男性为主,该群体法律意识淡薄,处理矛盾纠纷的方法相对简单。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要将疏导、教育当作“先手棋”,加强法治社会化教育的普及力度,最大限度提高“强势群体”的法律观念,从侧面带动提升“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

猜你喜欢
纠纷矛盾群众
邻居装修侵权引纠纷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署名先后引纠纷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26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