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检查路径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

2022-12-19 06:01王亚萍张莉红陈文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直径影像学检出率

王亚萍 张莉红 陈文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湖北 武汉 430030)

腔隙性脑梗死原因主要是长期高血压损伤脑小血管,最终管腔闭塞,缺血、在吞噬细胞的作用下移去处于坏死、液化状态下的脑组织,最终产生空腔[1-2]。多好发于70~80岁的老年人,50岁以下仅占8%左右,可导致患者血管性痴呆,使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故腔隙性脑梗死及时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联合确诊,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是常用检查手段,如MRI、CT[4-5]。MRI具有高软组织、成像好等优势,但价格贵、时间长,而CT检查费用低且检查时间短,两种检查各具其优劣势[6]。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比较CT、MRI在腔隙性脑梗死的鉴别价值,以此为临床诊断该病依据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且经临床检查确诊的8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88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32例,年龄40~77岁,平均(68.75±11.42)岁。研究对象均行CT、MRI检查。

纳入标准:无其他严重疾病;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面瘫等症状;未安装心脏起搏器、节育环。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认知功能异常者;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检查仪器:西门子3.0T磁共振,美国GE64排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前叮嘱患者头部不能随意晃动。CT扫描参数:管电压(150KV),管电流(160mA),扫描层厚、间距(5.5mm),探测器模式(25mm×2.0mm)。MRI扫描参数:T1WI和常规自旋回波(SE)序列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2112ms),回波时间(TE,24.2ms),层厚(6mm)。T2WI序列参数:TR/TE(4000ms/101ms),层厚(6mm)。DWI序列参数:36层扫描,TR/TE(1200ms/100ms),层厚(6mm),FOV(40cm×20cm)。FLAIR序列参数:22层扫描,TR/TE(7276ms/134ms),层厚(4mm),FOV(24cm×24cm)。按照平扫-增强扫描模式。CT增强扫描:碘海醇(造影剂),注射剂量80mL,注射速率3.0mL/s;MRI增强扫描:Gd-DTPA(对比剂),注射剂量0.5mmol/kg,总量20~25mL,速率3.0mL/s。

1.3 观察指标MRI、CT扫描结果由两名或两名以上高年资、诊断经验充足医师应用双盲法阅片。重点阅览病灶特征,比较MRI和CT检查对不同部位、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2.0行统计,计量资料应用(±s)描述;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检查方法对病灶部位检出率比较MRI:88例腔隙性脑梗死检出756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22例(25.00%),多发病灶66例(75.00%)。经CT检查确诊159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43例(48.86%),多发病灶45例(51.14%),CT检出多2发病灶者显著低于MRI检查,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10.758,P=0.001);MRI检查对额叶、丘脑、小脑处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内囊处病灶检出率较CT低(P<0.05);但两种检查对顶叶、基底节及脑干处病灶的检出率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法对病灶部位检出率比较[n(%)]

2.2 不同检查方法检出病灶直径情况比较8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MRI检查直径<5mm的病灶数为258个,直径≥5mm病灶数检出498个;经CT检查直径<5mm的病灶数为4个,直径≥5mm病灶数检出155个。MRI对直径<5mm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直径≥5mm病灶的检出率较CT低(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查方法检出病灶直径情况比较[n(%)]

2.3 影像学征象CT检查显示深部穿支血供区单发或多发病变,呈圆形、类圆形、矩形或楔形腔隙性阴影,边界清楚,占位效应弱,增强扫描呈轻度斑片状强化(见图1~图2)。MRI检查T1WI上呈低、等信号,边界清晰(见图3),T2WI上呈高信号(见图4);FLAIR序列上可见多发絮状稍高信号影(见图5)。

图1 ~图2 患者女,48岁,左侧肢体无力3天。CT扫描示右侧放射冠类圆形低密度病灶,CT值约23HU,边界清晰,直径小于15mm,右侧脑室略受压。图3~图5 患者男,64岁,主因眩晕2年余,近来症状加重。MRI平扫示右侧侧脑室前角旁、双侧基底节区多发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显示为高、低信号;双侧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可见多发絮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显示高和低信号,FLAIR呈高信号。

3 讨 论

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同时也是老年人常见死因[7-8]。临床相关数据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在脑卒中占比高,临床上主要是经长期治疗和慢性愈合后,深穿动脉或小动脉缺血性梗死形成的不规则腔隙[9]。有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患者发病后以头晕、头痛及偏瘫等症状较为常见,病情在严重的情况下,会诱发其他疾病,让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病理检查是诊断“金标准”,但其类属于有创检查,且检查时间长,不利于患者治疗[10]。

由于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CT、MRI被临床广泛普及于各类疾病中,且取得良好效果[11]。本组结果中,CT与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准确率比较,后者更高,虽两者针对顶叶、基底节及脑干处病灶检出率无差异;但MRI检查对内囊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较CT低(P<0.05),与韩晓芳[12]等研究报道相似。CT的劣势在于面对微小病灶检出灵敏度低,漏诊和误诊率较高。与CT检查相比,MRI优势更多,拥有高密度分辨率,可将病灶部位与周围血管、脑组织三者之中密度差完美显示,且MRI检查还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对微小病灶检出率高,检出率相对于CT也更高[13]。MRI图像上可见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本研究中,MRI、CT对直径<5mm病灶检出率,MRI检出率更佳,再次证实MRI对腔隙性脑梗死微小病灶灵敏度更高这一观点,使患者可及时接受治疗。推测此结果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当脑组织病变程度较低、占空间效应较弱时,结果易呈现假阴性,而CT软组织分辨率低于MRI;(2)MRI通过对比脑白质和灰质可了解组织中水肿程度,从而防止微小病灶成像效果不佳;(3)为知晓反应组织水分的细小改变,MRI亦可经水分子运动特征了解有效反应低信号的微小病灶[14]。此外,本研究还发现,CT对内囊处病灶的检出率最高,而MR在其他病灶检出率优于CT,与王洪亮[15]等研究报道一致。分析其原因为额叶中具备诸多微小病灶(直径<5mm);同时骨结构易对CT扫描造成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CT、MRI均可清楚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特征,但后者检出病灶率更佳,且能清晰显示微小病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猜你喜欢
直径影像学检出率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各显神通测直径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山水(直径40cm)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爱虚张声势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