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兴无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和高级班。给高级班授课的是从北平燕京大学来的两位“洋教授”,开设的课程有大学的高等物理学和微积分。这所名不见经传的战地大学,培养出了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军人。
图① 1939年8月,聂荣臻(左)与林迈可(中)、白求恩交谈
图② 林迈可给学生讲无线电原理,左一为钟夫翔
图③ 林迈可讲无线电实验课,立者为林爽
图④ 1943年8月,聂荣臻等欢送班威廉夫妇赶赴延安
1937年,八路军115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晋察冀边区、冀中、冀热察3个战略区,12个军分区,总兵力近10万人。
当时各块根据地被日伪军据点分割,无线电通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缺少无线电技术人员,聂荣臻指示自己办训练班培养。1937年底,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招收36名学员,经过培训后,他们也只会用而不会修,更不会使用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新型电台。聂荣臻要求,电台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会用,要深入探讨无线电技术。于是,训练班改为研究组,但由于没有导师,研究探讨很难深入。
1942年初,聂荣臻收到从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那里传来的消息,燕京大学教授林迈可、班威廉夫妇逃出北平,已经来到平西挺进军司令部。聂荣臻对林迈可早已熟识。1938年、1939年的暑假,林迈可曾两次到晋察冀边区看望他的好友白求恩,聂荣臻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交谈。林迈可回燕京大学后,秘密为晋察冀根据地采购药品、通信器材等紧缺物资,还与燕大物理系主任班威廉一起,组装了十几部无线电发报机,通过设在北平西郊的游击队地下联络站,输送给晋察冀边区。
1941年12月8日早上,林迈可从收音机里听到,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他预感以他和八路军的关系,日本人肯定会上门找麻烦,而且班威廉也有危险,他当即驾驶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小汽车,带着妻子李效黎、班威廉夫妇火速驶出燕大东校门。不到10分钟,日本宪兵便封锁了燕大校园。
林迈可出城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去找八路军。萧克从北平地下电台发出的电报中获悉林迈可一行的信息后,立即委派精干人员前往接应。1942年元旦,林迈可一行抵达河北涞水县小峰口挺进军司令部。
聂荣臻对林迈可、班威廉的到来异常高兴,说这两位“洋教授”是求之不得的“宝贝”,当即发电报给萧克,盛情邀请林、班一行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做客。1942年春节后,林迈可、班威廉夫妇在挺进军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王士光的陪同下,抵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平山县吊儿村。
聂荣臻推掉所有工作,专门设宴为林迈可、班威廉夫妇接风洗尘,他诚恳地说:“我们等了几个星期才把你们等来啊!燕京大学你们一时回不去了,中国抗战急切需要你们这些大教授的帮助和支持。”
聂荣臻还亲自带着两位“洋教授”参观晋察冀边区各方面的建设。一天,他带着他们走进一间简陋的屋子,里面的人正在捣鼓无线电设备。聂荣臻介绍说,电台是指挥作战和侦测敌情的“顺风耳”,我们成立了无线电研究组,想提高电台人员的技术水平,现在最缺的就是导师。聂荣臻郑重地聘请林迈可、班威廉担任研究组的导师,林迈可、班威廉欣然应允。
林迈可、班威廉穿上八路军军服,正式加盟晋察冀无线电研究组,研究组更名为高级班。
聂荣臻非常重视高级班,从学生的选调到教学内容都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军区政治部从各分区选调一些上过大学、高中的优秀青年补充到高级班,还派人到北平、天津、保定等地购买大学物理、数学、无线电技术教材以及无线电收音机。
高级班在一间破旧的民房开班。班威廉这样描述当时的教学环境:“一边是刻苦学习的八路军学子,一边是猪和鸡,驴儿和石磨,还有一个老太婆常坐在教室的门槛上用双手把麻搓成绳子。”
高级班的26名学生,有的上过大学,有的读过高中,他们都为了抗战而中断了学业。根据文化水平的不同,“洋教授”将他们分成甲乙两个组,甲组9人,乙组17人。两个组的必修课是大学数学、高等物理、电工原理、无线电工程等4门课程;选修课是高等数学、高等电磁学、光学、天线理论、量子论、相对论等。
甲组由林迈可、班威廉直接用英语授课,林迈可讲授无线电工程等专业课程,班威廉讲授高等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程。乙组的教学,由甲组学生王士光、林爽将听课笔记译成中文,下午再由王士光辅导林迈可讲授的内容,林爽辅导班威廉讲授的内容。
班威廉曾问聂荣臻,战事如此紧张,八路军为什么从前线把这些急需的人才调回来学微积分这样的课程,这对游击战事有什么用处呢?聂荣臻回答,八路军并不单纯是一支战斗队伍,还是一座大学校,有条件的同志应该学习各种建设技能。中国在战后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有革命理想的工程师。我们目前的训练计划,就是为我们的未来培养工程师。班威廉频频点头,对聂将军的远见卓识深表叹服。
两位“洋教授”按正规大学的教学要求,加快了教学进度。学生们总能努力跟上,学习好的无私地帮助学习差的,使大家的学习成绩能够齐头并进。班威廉深感惊诧:“怎么优秀的人才都到八路军这里来了?我在那边教学很久,为什么没有遇到这样好的学生?”
林迈可主要围绕无线电技术开展教学。在聂荣臻的支持下,他把分散在各单位的无线电元配件集中起来,供学生实习用,并指导学生用这些元配件组装出了轻便的电台供前方部队使用。他带领学生对军区总部、各军分区上百部电台进行了升级改造,使整个晋察冀的无线电通信指挥系统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
由于日军的“扫荡”,高级班随军区司令部由南向北,转移到平山、阜平两县的5个村庄。两位“洋教授”与学生们同吃一锅小米糊,同睡一间茅草屋。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教学也没有中断,有时以老乡弃用的羊圈作教室,若遇敌机空袭,就在村外树林里挂上小黑板继续上课。
在两年左右的教学过程中,两位“洋教授”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核,设有周考、月考、期终考。他们对学生的成绩也非常满意,评价说:“完全达到最高级大学的水准。”
高级班学生结业后,班威廉夫妇、林迈可夫妇分别于1943年8月、1944年5月离开晋察冀边区。高级班由他们培养出来的骨干继续举办,先后招收了4期学生,培养无线电人才近300人。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1947年高级班正式升格为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1948年更名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央军委工程学校,1952年升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66年更名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晋察冀的战地大学培养出了钟夫翔、林爽、王士光等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军人。
公认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钟夫翔,是高级班学生中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领导职务最高的一位。1953年,钟夫翔任邮电部副部长。1956年7月国防部第五局(导弹管理局)正式成立,钟夫翔任局长,钱学森任第一副局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院长。聂荣臻特别交代钟夫翔,钱学森刚从国外归来,一切还在熟悉中,要全力支持他的工作。钟夫翔两次协助钱学森将分散在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邮电部、二机部等部门单位的任新民、梁守槃、屠守锷、谢光选等顶尖科学家调入五院,在较短时间内组成了导弹研制的基本骨干队伍。
1956年12月,钟夫翔等代表国防部与苏联代表谈判引进苏制P-1液体近程弹道导弹。通过对P-1的研究,五院人对导弹有了基本的了解。钟夫翔深感五局和五院机构、职能相近,就主动向聂荣臻建议国防部五局与五院合并。1957年2月,国防部五局撤销,并入五院。钟夫翔也被誉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后来他任邮电部部长。
我国第一位自主研发导弹总设计师林爽,也是晋察冀无线电高级班的高才生。1956年8月,林爽由邮电部调任国防部五局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
1957年12月,中国从苏联引进的两枚P-2导弹及一套地面设备运抵北京。1958年4月,五院决定仿制东风一号导弹。林爽任五院第一总设计师室主任、地地导弹总设计师。苏联撤走专家后,林爽同大家一起研制“争气弹”,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了仿制的东风一号导弹。
东风一号导弹射程仅600公里,没有实战价值。聂荣臻指示要抓紧自主研制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林爽被任命为东风二号导弹的总设计师。1962年3月,第一枚东风二号导弹的发射试验失败。聂荣臻表态: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这给林爽这些导弹研制者以极大的鼓舞。
1964年6月29日,第二枚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国防部五院决定组建固体导弹研究院——四分院。1965年4月,林爽被任命为四分院院长,为我国的固体弹道导弹及固体导弹发动机事业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1979年1月,林爽任七机部(航天)副部长。
“两弹一星”地面测控系统的开拓者王士光,是北大、清华肄业,也是高级班学生中学历最高的一位。1963年,王士光任四机部副部长,负责生产和军工科技研发。他参与并领导了导弹、飞机、潜艇、坦克等系统的配套电子设备和地面制导、通信导航等电子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试制成功原子弹爆炸用的遥控系统,以及地地、地空、空空、舰舰4种型号导弹的制导系统。
在洲际导弹研制试验过程中,王士光组织完成了火箭的各种电子设备、雷达系统,发射基地的控制、通信、测量系统,以及地上和海上测量船的测控、跟踪、通信导航等系统;在潜地导弹工程中,他组织完成了导弹计算机控制、测控、跟踪测距等系统;在地球同步卫星工程中,他组织完成了卫星本体、运载火箭、测量控制、卫星通信、发射靶场等五个大系统所需的电子装备、电源和高可靠元器件的研制生产。1980年5月,洲际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82年12月,潜地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84年4月,首次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
1983年,林迈可访问中国时,萧克向他介绍了晋察冀无线电高级班一些学生的情况。他后来写道:“使我非常高兴的是,当时参加我们无线电工程研究班的一些人已经提升到电子遥讯机构的领导岗位上来了,如钟夫翔、林爽、王士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