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稳“中国饭碗”,装好“中国粮”

2022-12-18 02:58蒋芳仪
时代邮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耕地粮食

● 蒋芳仪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这样写道。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14亿多人口要吃饭,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吃饭问题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被一剑封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中国人是怎样吃饱饭的

吃饱饭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但对于1949年的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当年的粮食产量仅为2263.6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当时百废待兴,新中国又急需发展,怎么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国,只能出口粮食换取资金,从国外引进设备、技术来发展。口粮本就不足,还要拿出一部分出口,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可以说,中国早期的工业基础是通过以农支工、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建设而成的。从1949年到1978年,由于采取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被抑制了,但我国的粮食生产凭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依然在艰难发展和提升,不仅保证了城市与工业部门的优先发展,而且从1962年开始,将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000亿斤以上。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大包干”的生死契约上摁下红手印,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确立了农户家庭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全国几乎所有生产队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也突破了8000亿斤。这一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国家不仅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和创新,同时,也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渐取消了计划经济时期对于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中国终于摆脱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困境。199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万亿斤大关。

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国家重农强农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强。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就此成为历史,这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终于站上了1.2万亿斤的台阶。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撰文写道:“当我在世界各地访问时,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这确实是我深信不疑的,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的战略要求,为新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2014年,我国适时调整了粮食安全战略,在立足国内的同时,开始注重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发展,2018年粮食产量达到1.3万亿斤,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1万多亿斤,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为471公斤,实现了谷物的基本自给,确保了口粮的绝对安全。

如今,70多年过去了,“吃饱饭”在中国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中国坚持自力更生,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实现了约占世界25%的粮食产量,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堪称奇迹。与此同时,中国还致力于将一路走来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世界,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合作和治理,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2022年秋收时节,广袤的田野展开了丰收的画卷。

张焕梅望着铺满晒场的金黄玉米,眉头舒展,眼里藏着笑意。这个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的种粮大户喜获丰收,她家种的玉米“亩产比去年多100来斤”。

在江西省永丰县石马镇中林村,粮农吴家发也在清点着收成:“抗病虫,保灌溉,今年下了大力气。算下来每亩晚稻产量有1100斤左右。”

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11月7日农情调度显示,随着秋粮收获大头落地,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粮食连年丰收,我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即使粮食获得丰收,我国粮食供求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品种供给结构性短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依旧存在。

从需求来看,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这种矛盾将会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而表现得越发突出。

从供给来看,粮食增产空间面临多种约束。我国以占世界9%的土地,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本就十分紧张,然而,我国的耕地数量却持续多年都在减少。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9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在减少,2019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还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匮乏,且水资源南北分布极其不均,2020年数据显示,北方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拥有全国约64%的耕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却只有全国的19%。此外,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粮食生产向主产区过度集中,都在制约着我国粮食增产。

与此同时,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2022年,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多个粮食主产区减产,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也造成了很大冲击,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粮食具有金融属性,其影响力通过现代金融工具的运用而放大,极端时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政局稳定。美国智库奥克兰研究所政策部门主任弗雷德里克·穆索长期研究世界粮食问题,他说,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春季,全球粮食供应并未出现短缺,但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大量投机者涌入市场购买粮食期货,导致粮价高涨,让很多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粮食的贫穷国家买不起粮食,数亿人遭遇粮食危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2020年7月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梨树县的一片玉米地里同农业专家攀谈,深入了解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彼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两年后的7月,如果有人再次前往梨树县,就会发现一块长势极好的玉米地上,立着一排大字——“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而这一年,“梨树模式”又有了升级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因此,我们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耕地质量,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种子则是粮食安全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22年3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我国现代种业发展虽然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和弱项,但从整体来看,还是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这些年,在耕地不断减少以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粮食年产量还能稳定在1.3万亿斤,离不开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等代表性良种的坚定支撑。

粮食安全需要科技发展来保障。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除了要提高种业技术,也要提高种植生产技术、农业装备水平,以及储存、运输等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强化作物基因等基础性学科建设。

保障粮食安全,还必须回答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去农村深入调研,发现很多村子里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不多,青壮年男性更是寥寥无几。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保护好广大种地农民的收益安全,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坚强基石,这一思路贯穿至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有关部门应确保补贴优惠落到实处。

“种粮有收益,农民的种植意愿就会越来越高。”云南省德宏州遮放镇户闷村民小组妇女组长线小晃长期关注国家的粮食政策,在她看来,“国家政策稳定有力,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牢。”

粮稳天下安。现在,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里面主要装着中国粮食。未来,中国人能否继续端牢自己的饭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说:“未来,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养活中国的,始终只能是中国人自己。

猜你喜欢
耕地粮食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我的粮食梦
耕地时节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
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