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堂哲
主旋律影视剧作为一种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影视类型,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题材的选择上,主旋律影视作品主要取材于中国重大革命事件、有影响力的革命人物和伟大英雄事迹,以此铭记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事件,致敬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进而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启示意义,即所谓“剧以载道”。
步入21世纪,主旋律影视剧开始寻求影视艺术性和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平衡,讲述故事的方式更为生活化、大众化,更加注重影片所传递出来的思想价值,树立国家形象的同时为观众注入积极生活、拼搏奋斗的正能量。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教授指出:“近年来在市场化的环境下,主旋律影视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从政策性、权力型传播,转向了两者和消费性传播共存的状态,国家形象建构方面也出现了普世性与革命性统一、全民性与亲民性的统一、公民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变化。”[1]透过这一系列变化,人们可以从中窥见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不管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主旋律影视剧都逐渐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生机。
《觉醒年代》自2021年2月1日开播起就获得了超高人气,稳居收视率第一。该电视剧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9.3分,年度排名第二。《觉醒年代》打破了以往传统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理念与模式,兼具了影视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有学者认为该剧实现了双重“破圈”:“一是破除了主旋律电视剧有口碑没收视率的“圈”,尤其是借助主流媒体收获青年观众的认同;二是青年观众关于这部剧的弹幕、表情包和短视频等评论方式又让这部剧在文化舆论领域‘出圈’,引起广泛讨论。”[2]
《觉醒年代》的热播创造了主旋律电视剧观众口碑的新高峰,标志着主旋律影视剧在市场上的崛起。传播作为社会构成的一种形式,可以促进意义的形成,而主旋律影视剧的传播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权威领导下的多元传播主体。《觉醒时代》是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策划完成的,作为内容与质量的真正把关人——宣传部,承担了宣传国家意识形态和维护民族国家认同感的职责。凡是由宣传部出品的影视作品在思想导向方面一直致力于传播优质内容,以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生产正能量、高品质、创新性的作品。《觉醒年代》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再到最后的成片审核,北京市委宣传部都严密把控每一个环节并提供改进建议,同时协调联系其他相关部门以推动创作方案的顺利实施,可见宣传管理部门对《觉醒年代》的重视程度。宣传管理部门的参与是将国家意识形态凝聚起来的核心要素,因此剧里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内涵和表达形式是最具权威认证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极具参考价值。
《觉醒年代》的幕后制作团队也相当强大,其中包括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我国五大电视剧上市公司华策影视旗下的子公司。最近几年,华策影视公司爆款频出,热门剧集有90%都为其子公司克顿传媒生产。为拍摄好这个剧,幕后制片团队在党史考证、角色刻画、剧情设置等方面不断打磨,力图体现编剧表意的正确性与丰满性。与此同时,政府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影视企业负责拍摄及后期制作,以吸引优质出品方的共同加入,因此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该剧的成功。
事实上,除幕后的制作团队之外,导演、编剧、演员也构成了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多元的传播主体可以在更大层面上满足受众,增强电视剧的吸引力。《觉醒年代》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中斩获多项奖项,其中导演张永新夺得最佳导演奖。作为科班出身的导演,在此之前张新成也执导过多部优秀影视作品,丰富的经历和专业化的水准使他在执导《觉醒年代》时展现出较强的导演能力。一部剧的成功同样也离不开优秀的剧本,《觉醒年代》的编剧是龙平平,他不仅是一名编剧还是一个党史专家。他曾讲述过他创造《觉醒年代》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为了高度还原那段历史,龙平平花了七年时间去创作这个剧本,在人物设计和故事创造上不仅遵循了历史真实,还给予了一定的艺术构思,为该剧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剧集播出后,剧中角色也几乎火遍全国,尤其是几位主演的精彩表演可圈可点,令人过目不忘。几位演员虽然在此之前均有扮演过伟人的经历,但是在那些影视中他们只是作为辅助角色出场,并不是作为主要角色出场。因此为全面展示这部剧中人物的个性外貌,他们大量查阅了民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以及知识分子的个人日记,用心拿捏每一个表演细节,不仅演出了读书人的气节,还表现出了他们为苍生立命的悲悯心,让观众沉浸在他们的表演之中。
总之,国内一流的幕后制作团队,再加上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的强强联合,组建了一个强大的传播主体,为该剧保驾护航,提供了品质保障。
传播内容的精彩纷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电视剧的收视率都取决于电视剧内容本身,“内容为王”成了所有影视作品不变的真理。《觉醒年代》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它不再是干巴巴的历史讲解,而是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也是青春与梦想的绽放。
该剧最大的成功之处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高度还原。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建党前史”常常被一笔带过,因此《觉醒年代》的播出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和盲区,将故事的表达重点放在“建党前史”之上,满足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空缺。该剧坚持唯物史观与艺术规律的紧密结合,怀揣着独特史观讲述这段“建党前史”。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切入点,点明了《新青年》杂志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展示了中共创建者在成立中国共产党之前所进行的各种努力与尝试,大大增强了中共自创立之日起就天生拥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性。《觉醒年代》在尊重党史的前提下进行了艺术化的创作,激发了当代年轻人学习党史的热情。
《觉醒年代》采用双线叙事模式,宏伟故事与史诗化叙述常用于展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塑造叱咤风云的伟人角色,展现深沉的思想感情,而且对立冲突尖锐复杂。《觉醒年代》以场面宏伟的中共革命从无到有的历史画卷为整个故事的主要叙述背景,讲述了不同思想潮流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摩擦。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三位革命斗争主力军分子由开始志同道合到最后决裂的革命斗争经历为基本故事线索,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青年探求真理的艰难经历为辅助线,反映了他们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精神,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以及中共革命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觉醒年代》基于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故事的主线和辅线相辅相成,相互交叉,丰富了故事性,强化了矛盾性。伟大建党历史的背景下融入具体的个人故事,大大增加了影视剧中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立体感。
“让人物活起来”是《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对于剧中人物塑造的创作理念。[3]《觉醒年代》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这么单一,更是有情有义、有思想、有气魄的丈夫、父亲和学者形象。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必须以人物情感为出发点,挖掘其作为普通人生活中的真实一面。全剧不仅聚焦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建共产党的艰辛过程,还深入到他们的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的关系之中。陈独秀在两个儿子面前和大多数父亲一样,不善言辞却又默默背后支持;李大钊在妻子面前会因为愧对于妻子的付出而留下男儿泪;胡适、李大钊和陈独秀因为信仰理念的不合也会面临友情危机;面对学生的困难求助,他们也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解决。他们是英雄,是时代的巨人,为了身后四万万同胞的觉醒而奋斗着,同样他们也是孩子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也有着平凡人的普通一面。该剧通过生活化的叙事展现出伟大而又平凡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历史人物更为立体、多元、个性的形象,使他们有血有肉地“活”了起来,不再是学术著作中平面抽象的伟人形象,而是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普通人物形象。
多重传播渠道相互配合。《觉醒年代》于2021年2月1日起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并在网络平台同步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我国的新闻舆论和群众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央视直接成为了该剧最主要的媒体宣传渠道,是整个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控制着整个宣传活动的开展,代表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态度。《觉醒年代》能在国家主流平台传播,是官方媒体对该剧的最大肯定。同时,网络平台的同步播出,拓宽了受众的观看渠道,实现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觉醒年代》的顺利“破圈”也离不开媒体的相关运作。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却能决定人们想什么,也就是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左右人们的看法和意见。”[4]综合各大网络平台发现,主流官方媒体和个体媒体对《觉醒年代》的评价都出现了“良心制作”“党史教育的优秀范本”等正向评论。这种正向评论一定程度引导了社会的正向舆论,潜移默化中为大众树立了正确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热点事件的加持也带动了大众对《觉醒年代》的关注。该剧的热度爆发期出现在2021年高考期间,不少考生发现全国多套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都可用《觉醒年代》中的内容做论证材料。众多网民笑言:“《觉醒年代》看过就是高考赚到。”高考作为每年全民关注的焦点话题,自带话题和流量。《觉醒年代》电视剧依附于热点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热度,扩大了自身的传播影响力。
另外,为了更好地迎合新时期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点,《觉醒年代》中一些精彩小片段也会被网民截取下来发布到各个社交平台,方便大众快速、直接地了解剧集内容,包括剧中角色的表情包也带动了该剧的社会化传播,显著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和话题讨论度,大大扩展了该剧在社交平台上的传播影响力。
基于受众意识的创作导向。受众一般指的是大众媒体的主要消息接受者或信息传递对象,但由于传播媒介发展与社会传播观念的变化,大众媒体逐渐实现了由“传者为主要中心”向“以受众为主要中心”的转变。在以往,主旋律影视剧的受众定位常常以中老年为主,忽略了具有强大受众基础的年轻群体。《觉醒年代》则是打破了这一受众定位,以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喜好为主要诉求,用年轻化又具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将历史娓娓道来,用生动的镜头语言和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再现伟大的历史人物,让其鲜活起来的同时增添了亲切感,拉近了人们与历史、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仿佛置身于其中,打造出真实的沉浸式追剧感。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宣传者,不仅要满足受众的需求,还要积极引导受众。《觉醒年代》作为一部主旋律影视剧并没有一味迎合受众喜好,而是在“以受众为中心”的基础之上遵循客观历史,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出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极内容。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先辈们敢于追求真理、顽强抵抗外来势力的可贵精神,为当代年轻人树立了优秀的榜样,是加强当代青年教育的蓝本。《觉醒年代》既能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又能使受众从中获益,实现了影视剧和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觉醒年代》的成功还在于能够引发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网民在参与《觉醒年代》相关话题讨论时,“泪目”“心”“悲伤”等表情符号的使用频次较高,相关评论博文中“泪目”表情的使用次数最高达48941次,[5]表情符号的背后体现了受众最直接的情绪。红色影视剧通过极富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内容,增强了本身的情感导向,引导着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将受众的爱国之情激发至最高点,拉近了该剧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
《觉醒年代》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迎来了国家主旋律影视剧发展的黄金期,如何制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视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觉醒年代》的“破圈”不是偶然,它敢于发掘新的历史素材,借助传播主体的优势,能够满足受众的爱国情感需求等都是该剧成功的原因。优质内容的输出是走红不变的真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作用,扩大传播渠道才能使作品真正“出圈”。
红色影视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度,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只有在青年人心目中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和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觉醒年代》的“破圈”让观众看到影视剧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载体,正积极发挥着该有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