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传承红色文化之关系探论*

2022-12-18 21:47康欣平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西藏中华民族

康欣平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本文尝试探讨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其与传承红色文化的关系,希冀对新时代西藏的民族工作有些许借鉴之用。

一、红色文化是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理论的提出有一个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每个民族和每个公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身力量,并共享我们国家繁荣发展的成果。[2]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理念在此明确提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回答。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在民族工作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重要思想概括起来有十二条,即“十二个必须”:第一,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出发点、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第二,必须以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第三,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第四,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第五,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及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第六,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第七,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和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第八,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和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和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第九,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进行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等上的团结和统一。第十,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十一,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十二,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与水平。[5]“十二个必须”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最为重要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24个字的概括,全面深刻地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国家、建设什么样社会及培育什么样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7]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均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为主干,各民族文化为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8]

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以为,除了前文所讲的重要内涵,红色文化亦是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何谓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文化。[9]红色文化实质上党带领人民锻造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0]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内容是: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11]

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鼓舞和激励西藏的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尤其与西藏地方紧密相联的“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川藏、青藏公路(简称“两路”)通车6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认为在建设与养护“两路”的过程中,形成且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12]“两路”于1950年至1954年12月25日期间,在世界屋脊上修筑成功,创造了中国公路史上空前的奇迹。“两路”的修筑成功与广大建设者的付出和牺牲密不可分:有11万汉藏等各民族的筑路员工,在青藏高原“餐风卧雪”,含辛茹苦,征服重重天险,修路中挖填土方达3000多万立方,造桥400余座,尤为壮烈的是有3000余“志士”为修路英勇捐躯,最终留下了永垂青史的辉煌业绩。[13]

老西藏精神与“老西藏”密不可分,最初人们把指20世纪50年代进入西藏的共产党人及解放军指战员、工作人员等,称为“老西藏”。“老西藏”是西藏和平解放的执行者、“两路”的建设者、西藏垦荒种植的劳动者以及平息西藏反动势力叛乱的战斗者,他们亲自参与和领导西藏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不少人在改革开放时期仍在西藏继续工作。1990年7月,江泽民同志赴西藏视察工作,提出“老西藏精神”。2001年6月,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将老西藏精神概括为“五个特别”,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和特别能奉献。2020年8月,习近平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的干部要弘扬老西藏精神,做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并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14]

孔繁森精神是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老西藏精神,是老西藏精神的赓续。孔繁森(1944—1994)殉职前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是山东省进藏工作干部。1979年,他第一次进藏工作三年,1988年他第二次进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在工作期满后服从组织安排,调任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在藏工作期间,有无数感人事迹:收养三个藏族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拉萨市当时有56个养老院和敬老院,他去过48个;阿里地区有106个乡,他调研过98个;有一年阿里遭受暴风雪灾害,他前去看望群众、了解灾情,目睹风雪中的藏族老阿妈衣裳单薄,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毛裤,送给老阿妈;他殉职时身上仅有两件遗物,即8.6元钱和去世前几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等等。

除了“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藏地方还产生一些典型性的红色文化,如援藏精神、玉麦精神等等,它们也是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实践必然要求传承红色文化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5]该文件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五个认同”紧密联系起来。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质上是广义上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指个体在对所属群体的文化认知的基础上,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民族身份,以及对所属共同体的认知与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在个体心理意识层面建立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让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沟通、转化、整合成为可能。

如今的西藏各族人民,其个体文化认同的建立,均离不开对西藏近现代史的正确认知及红色文化的涵育。旧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封建领主的统治,粗暴践踏人类尊严,严重侵犯基本人权,根本阻碍了西藏社会发展,完全背离了中国和世界进步的潮流。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平息叛乱的同时,经过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的民主改革运动,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国家主人,西藏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西藏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1951年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为1.29亿元,而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则突破1900亿元;西藏逐步建立起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五年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创新开展“央企助力富民兴藏”等活动,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西藏赢得了这场脱贫攻坚战。截至2019年底,西藏62.8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已全部摘帽,西藏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16]西藏现当代的沧海桑田、千年跨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持与援助下,不懈奋斗出来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锻造出和形成具有西藏地域特点的红色文化,如“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援藏精神、玉麦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现当代历史实践中的结晶。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西藏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从而引导西藏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17]事实上,“四史”及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的内容里面,均含有大量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以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为例,笔者以为,要重点和突出学习现当代的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西藏各族人民与祖国形成的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西藏地域铸成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是核心内容。例如,“两路”的成功修筑,就像血管一样将西藏地方和祖国内地紧紧连接起来,是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实践的重大举措。由“两路”修筑和养护而锻造出的“两路”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生动体现。[18]又如,玉麦精神,它指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两姐妹两代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邻国“觊觎”、条件艰苦等环境下,爱国守边、忠诚奉献几十年的精神。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两姐妹回信:“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19]卓嘎、央宗两姐妹是中国共产党员,玉麦精神是红色精神。玉麦精神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基因,又有现当代共产党人爱国守边、忠诚奉献的使命担当,它生动体现了西藏不断增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再如援藏精神,有学者认为,“援藏精神”的核心是援藏人员热爱西藏,把西藏当作自己的家乡,把西藏人民当作自己的父老乡亲,无怨无悔地爱岗敬业,把个人的理想、价值与西藏紧密结合,为西藏社会发展贡献一生。[20]援藏工作自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实际上就开始了,中央根据西藏实际,制定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动员和组织内地支援西藏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尤其1994年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决定派遣更多内地干部支援西藏,当时18个比较发达的省份、17个大型国有企业和50多个部委均有援藏任务。据统计,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达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并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援藏的优秀干部中就有钟扬(1964—2017),他本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一位著名植物学家。钟扬积极主动参加了援藏工作,是中组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在长期援藏中,他将西藏大学高原生态学这门学科的人才梯队真正带了起来,从而使西藏大学的该学科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钟扬与他的学生收集1000余个物种的4000多万颗种子,占西藏物种总量的1/5,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在雅鲁藏布江边,钟扬与他的学生历时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悉数登记在册;经过十余年的不懈追踪,他的团队在海拔4150米的山上寻觅到“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在海拔6100米以上的珠峰北坡,他率领学生采集到了珍贵的鼠麴雪兔子样本,这是目前中国植物学家采样所攀登到的最高海拔。[21]有许许多多像钟扬一般的援藏干部,传承“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等红色血脉,将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紧密连接起来,谱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新篇章。

传承红色文化是当代西藏反分裂斗争的需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取得的辉煌历史成就中,离不开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且已形成了具有雪域高原底色的红色精神。可以说,红色文化是当代西藏不断进步和走上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已扎根于西藏各族人民心中。而几乎与此同时,旧西藏地方的一小撮统治者,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梦想维持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最终沦为国际反华势力的忠实工具。因此,通过不断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可以让当代西藏各族人民清醒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和使命,揭穿达赖集团破坏西藏发展进步、危害祖国统一的图谋和行径。

进入新时代,在西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征途上,要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西藏各族群众而言,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锻造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在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传承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新实践的必然要求。

三、结语

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传承红色文化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红色文化是在西藏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中,尤其在西藏锻造出的“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等,在现当代西藏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历史实践中的结晶。

猜你喜欢
共同体西藏中华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神奇瑰丽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