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动画最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 000年前法国岩壁上连续动作的动物图像。1909年,世界第一部动画《恐龙葛蒂》出现,人们开始对动画有了初步的界定。动画自萌芽至今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实验”,才形成了现如今各种成熟的动画技术与美学。实验动画作为动画的一种类型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性词汇,在动画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动画一直以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在动画艺术形式的探索方面进行表达和创新。动画作为娱乐性的影像艺术,其受众永远是人民大众。画面是动画的基础,思想价值则是动画的核心。如何在给人以愉悦的视听体验的同时传递艺术家的所思所想,这是动画行业研究者必要的研究课题。实验动画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如何理解“实验动画”这一概念?实验动画背后带给人们怎样的思想价值?人们在探究过后会产生怎样的哲学思考?这些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追溯动画的产生,实验动画可以说是动画发展的源头所在。每一类动画在起源时都可称之为实验动画。实验动画将动与静、节奏与时间、造型与空间相结合,使其在相互碰撞中形成独特而又生动的电影艺术语言,给予观众全新的视听观感。从内在层面看,实验动画并非完全依赖于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是在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对作品进行观念上的塑造。因此,实验动画在情感表达方面更为突出,整体上超越当下的社会和媒体。
实验动画从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两层,既在形式上注重实验性又在内涵上更加深入地探索。动画技术方面,实验动画主要突出随意性。艺术家根据自身的想法在视觉暂留这一原理的基础上采用非标准化的动画制作工艺,创作表现出强烈的偶然性。实验动画的相关鉴定说明,实验动画与商业动画的道路大相径庭,在艺术表现力上远远超出商业动画的范畴。实验动画的特点如下:它是重点表现艺术性的动画,侧重于艺术语言的多角度及深层次探索;动画具有实验性质;实验动画的创作往往由艺术家独立完成,淡化动画的叙事性,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个人主观思想和意愿;实验动画大多以短片为主,无论是在制作材料、技法上,还是创作观念上均没有任何限制规定,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的融合。
传统动画的角色大多是人或人格化的动物形象,其在整体的影视作品中引导着观众的关注点,使观众在观看途中能够将自身带入故事中的人物身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实验动画打破了这一规则限制,实验动画本身不具有商业性,因此不需要根据大众的需求给予自身一个行业内的框架。在实验动画中,动画的主题形象可以是任何事物。例如,在捷克的动画艺术家杨·史云梅耶创作的实验动画《自然史》中,全篇的主题形象是动物的标本。动画分为8 个部分,向观众展现自然界中的8 个不同门类的生物,包括鱼、爬行动物、水生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六足亚门纲、灵长类和人,并分别配以狐步舞、波莱罗、布鲁斯、探戈等音乐,将形态各异的生物在身体结构上从内而外细致入微地展示,令人眼花缭乱。从形象方面看,该实验动画的主体形象不定,全篇的画面体现出荒诞和超现实主义,观众的注意力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某一动画形象上,而是直接上升为对动画整体的观赏,以一种旁观的角度从整体上分析动画想要传达的精神价值。这也正符合实验动画传达创作者世界观、价值观思想的根本目的。
在实验动画中,色彩同样是较为直观的主要视觉构成元素。色彩作为视觉符号的外在表现主体,是基于心理学层面的特殊艺术语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作者的情感。同时,动画的画面色彩具有风格化的视觉效果,色彩构成并强化整部作品的美学风格。当色彩作为一种传递创作者情感的渠道时,它就不再是对自然颜色的真实写照,而是成为动画创作者手中所利用的具有虚拟性、抽象性和创造性的荧幕色彩。在手冢治虫早期的实验动画《人鱼》中,少年脱离束缚之后逃去海边,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块营造人物的心境,艳丽的色彩组合给人以恐惧焦躁的感受,结合黑色的线条勾勒主角的痛苦姿势。海边,蓝灰色的背景配合着执法者的黑色剪影,凸显空间关系的同时也彰显了压迫感。手冢治虫将动画的色彩作为媒介,在对比中表现情绪,批判了这个冰冷的社会对人们想象力的压迫和束缚。动画实验性、艺术性、哲理性的结合,以简洁的形式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
动画的发展时刻与社会历史相关联,两者在价值层面上具有一定的互通性。伴随着社会历史走向,动画的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实验动画本身就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观念性,众多艺术家通过实验动画表现自己或民众对于当前社会的思考。以捷克的实验动画为例,在一战后,世界局势动荡,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代表的多种社会思潮开始流行,包括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当时,捷克的历史背景孕育了捷克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性的艺术精神,艺术家们在探索动画新的形式时不断在作品中呈现明显的讽刺意味。在杨·史云梅耶的动画《对话的维度》中,展现了政治家、上位者等类型的人的交流方式,全片揭示了对话的3 个维度,分别是趋同对话、激情对话和自由对话。在第一幕中,机器人暗示国家机器,而果蔬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新鲜思想和生命力。尽管题目是“对话”,但冰冷的机器并没有给人谈话的余地,在两人对话时一味地切割,将人变成自己想要的软弱模样,将其击得粉碎紧接着又去找寻下一个目标。而再次组装起来的植物人也已经不是原来的他,这讽刺了上层阶级的统治者对于人民思想的压迫。第二幕中,文具人与机器人展开互动。不同于之前的植物人,文具人在对话的过程中摧毁了机器人,并利用信封、书本等脆弱的物体轻易地将陶瓷、金属等坚固的零件破坏。书本是文化与艺术的抽象表现形式,信封则表示文人用笔揭露并改善社会现状。哪怕国家机器再牢固强大,也怕文化与思想的冲击,思想是无法束缚的。文具人则表现了当时一般人民更为尖锐、强大而富有哲理的思想。第三幕中,文具人又与被改造后的植物人相遇,但是他输给了植物人。这暗示了文学艺术的自由思想在思维被统一的民众眼中被视为异端,民众开始自发地改造这一异端。短短12 分钟的动画所表现出的内容仿佛是当时捷克社会的缩影,作品的价值基于社会的真实表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淀而成。动画作为影视这一“第七艺术”的分支,既诞生于文化的土壤中,也同时表达出所属文化群体的个性与特征。在实验动画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创作者的个人思考,还可以将这一思考作为踏板,更为深入地了解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例如捷克动画家杨·史云梅耶的实验性偶动画。当时,捷克思想崇尚自由,因此,捷克人民的民族意识被充分唤醒,封建专制制度的破除使得艺术、文学等可以自由施展,这一环境使捷克本土的木偶艺术从早期单纯的表演圣经故事发展到对平民的情感行为的演绎。这一时期,艺术家们通过木偶戏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热点新闻进行加工,进而涌现出了众多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品思想的复杂性与哲理性也同样拓展了戏剧的受众群体。
19 世纪之后的法国,工业迅猛发展,生产率大大提高,但是社会的高速发展虽然便利了大众的生活但是也带给了人们心理上的不安,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开始改变。在这一背景下,动画艺术家们逐渐开始排斥传统的规则与界限,国家的民众也随之一起主张自由思想的表达,促进了现代主义的诞生。例如:实验动画《自私者》,导演利用极为强烈的色彩对比,象征当下人民内心的挣扎;动画《和尚与飞鱼》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作品配以优雅的音乐,不自觉地流露出法国的浪漫色彩。
民族是动画文化内涵的源头,民族的思想时刻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与灵感。因此,每个国家的动画发展至今,其背后都会藏着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子,两者密不可分,这也是同一种动画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特征的根本原因。
实验动画作为动画的一种,也归于艺术的范畴。历史上的各种艺术文化思潮对动画都具有深刻影响,因此,在众多实验动画中都带有一定的艺术哲学,如启蒙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超现实主义思想在实验动画领域的占比较大。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说,从医学、哲学的层面充分揭示了人的潜意识活动,主张离开现实并否定人的理性活动,作品大多反映个人心理,这与实验动画的独创性、实验性、探索性和思想性相一致。例如,杨·史云梅耶的实验动画《幸存的生命》在叙事上选择用俄狄浦斯情结的梦境映射,完整还原了弗洛伊德学说。动画中,杨·史云梅耶采用定格的形式带来梦境的不真实感,但是其中每个人说的话却是流畅的。片中提到的西瓜与鸡蛋的象征、不常出现的红色高跟、伤口和亦真亦假的1000 克朗可以看出导演在道具的选择上都是选用了真实世界的组成部分,但在人的潜意识里,它们都被替换成了怪力乱神。动画最后,与荣华富贵只差一步之遥的尤金最终还是选择了鳄鱼皮的包。杨·史云梅耶作为创作者,自身同样在思考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并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这一不确定的梦幻感正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明显特征。
实验动画因其实验性特征区别于商业性动画,也正是因其实验性,使得实验动画的创作方式和创作目的不局限于当下主流动画的框架。实验动画与各学科门类都具有互通性和交融性。例如:实验动画短片《丢失的早餐》(The Lost Breakfast)中,动画从叙事节奏、画面、音效等都带有心理学元素。片中,女人的生活极为规律,每天做着同样的事,就连刷牙、做饭、吃饭的动作都完全相同。直到有一天,一只乌鸦闯入了她的世界,打破了固定的生活规律。从心理学层面看,人追求和维护心理上的平衡是一种本能的表现。固执的人不愿听从他人,一般会因为喜欢某种生活而陷入其中。这也是片中女人的真实写照。动画前篇的节奏缓慢,象征着她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封闭循环的世界里,当乌鸦出现后,人物的动作逐渐变快,背景的音效也更加密集,带有催促的意味,这表明她的规律被打破后产生的不安感。这其中也包含了心理学中的强迫症现象,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是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共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是违背自身意愿的想法和冲动反复地入侵人的日常生活,这种冲突来源于自身,很难控制,最终,强烈的冲突使人感受到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在片中,女人因始终无法找回原先的生活规律而感到焦虑,头上的汗水、手上加快的动作、因始终不满而冲了不止一次咖啡等,这一系列的画面充分展现出了女人的矛盾心理。
实验动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突破,包括制作技法方面的创新,而动画作为依附于科技的影像形式,在发展上对科技具有依赖性。实验动画作为非主流的动画形式,与用故事和造型吸引观众的主流动画相区别,它更为注重看到理性思考的直接跳跃,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创作者需要在观赏性方面做出革新。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解放创作时间,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动画作为核心语言的进程。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观赏者可以将自身完美带入动画的情景当中,达到身临其境的观赏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甚至可以和画面中的主体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得实验动画的思想核心得以更加生动快速地传播。许多优秀的实验动画利用了带有强烈主观性质的色彩的变换。单一的平面带来的冲击远远不如身处其中的感受,通过屏幕观看时,观众通过想象将自己融入其中,思考的重心并不完全倾向于对动画思想维度的探究。但新的媒体技术带来的参与感可以使人在直观上处于故事世界中,省去了中间思考想象的转折,从而全身心投入对动画背后意识形态的探索。
动画作为一门年轻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它自身独特的模式。从实验动画的发展来看,大众对于动画的认识和理解需基于历史的眼光,将关于实验动画的技术、意义、思想维度等方面的价值分析建立在对动画的经验描述之上,以具体的案例审视整部动画,揭示动画本身所携带的个人和民族思想。通过对实验动画表层的视觉符号和内在含义的分析,从多角度整理出实验动画的创作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动画行业未来的发展动向并更好地提升其艺术价值。我国目前的动画行业仍然在探索时期,因此“实验”至关重要。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大国,我们本就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积累和底蕴,而动画正是承载这一文化的载体。在动画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民族的意识并传递给世界人民,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正是实验动画所“实验”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