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观的引导培育研究

2022-12-18 19:20:03陈景泰陈屹松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8期
关键词:言论舆情法治

陈景泰 刘 强 陈屹松

(作者单位:1.浙江警察学院;2.浙江警察学院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研究院)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1.6%[1],我国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舆情传播已远快于“一传十、十传百”,在公开的自媒体平台,舆情传播甚至能够做到“一传全平台”。网络社交平台的匿名性特征导致不少网民发表言论时较少受到束缚,发表的言论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出现极端化情况,进而导致舆情事件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因学习和生活需要几乎都拥有智能手机,且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因而成为互联网的活跃群体。自媒体时代,涉高校舆情事件多发,且往往能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与讨论,这会对涉舆情事件的高校或者当事人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做好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观的培育工作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1 舆情与舆情观的概念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2]。因此,涉高校舆情指的是在如高校等特定空间内,以大学生这一特定对象为主体的特定群体对某一社会性事件的观点、态度、情绪的集合。

舆情观与价值观类似,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对舆情事件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辨析舆情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大学生舆情观是以大学生为特定对象的民众对某一舆情事件及其引起的社会影响的综合评价。与价值观一致,大学生舆情观同样也具有认知层面的相对稳定性、主观性等特点。大学生舆情观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大学生的舆情观会随着自身社会阅历的丰富、处境的变化、他人思想的感染等主客观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大学生舆情观是一种自身利益诉求的表达,也是大学生群体对待社会事件的看法,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与理想倾向,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建议和期望改善现状的诉求的集合。但大学生舆情观也有正误之分,正确的舆情观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可以帮助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其确立正确舆情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

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正确舆情观的内涵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为抖音、微博和校园交流墙等平台,因为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所以其对网络热门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同时,大学生的表达欲也比较强,因此热衷于对热门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相对来说,大学生涉世未深,易受各种言论感染和鼓动,从而发表极端化言论,这就会导致舆论进一步扩大,甚至卷入舆论漩涡成为受害者。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在自媒体时代树立正确的舆情观。

2.1 客观、辩证看待舆情事件

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其把关较为严格,权威性强,加之交互性较低等因素,因此通常不会引发大规模的舆情。自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了解国内外的各类事件提供了媒介,此类媒介往往具有交互性,可以满足人们的表达欲。自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局限,人们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利用自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国外则可以通过优兔(YouTube)、脸书(Facebook)等平台进行交流,而其中不乏“翻墙”的中国网友。自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拥有智能手机,借助互联网即可成为自媒体,但其准入门槛不高导致自媒体平台上的言论参差不齐,谣言与言论攻击不断涌现。尤其是在境外网站上,不少别有用心的人会散布各种言论妄图感染“翻墙”的用户,使“翻墙”用户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与蛊惑。“翻墙”的用户中不乏大学生,大学生正值青年,思维开放、好奇心强、喜欢追求刺激、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某些事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但大学生发表言论时易带有情绪,容易出现偏颇或过激言论,进而导致舆情事件愈演愈烈,甚至引发新的舆情。各大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群体了解国内外社会政治事件的机会,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大学生很难对这些事件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大学生正确舆情观的内涵之一就在于客观、辩证看待舆情事件,不被国内外各自媒体平台中的一些极端观点和不良言论所影响,避免其受不良思想的感染与蛊惑,不发表有失偏颇的观点和 言论。

2.2 冷静面对涉高校舆情事件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多发,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案例库统计,2020年高校网络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与2018年相比,增幅达到133%[3]。涉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大多涉及大学在校生,具有突发性,且发生之后易引起大学生的评论与传播,因此涉高校舆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产生影响大。涉高校舆情事件由于涉及在校大学生,所以极易在师生之间广泛传播[4],当该争议性事件在网络上迅速扩散,涉高校舆情就会引起校内外网民的广泛关注,涉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转发者与评论者中有较多大学生,大学生上网相对自由,与其他高校大学生联系相对密切,人脉较广,管理的难度也相应增加。涉高校舆情受社会各界关注度高,因此其从出现到爆发的时间一般较短,甚至没有从出现到爆发的潜伏期,一出现就直接爆发。涉高校舆情事件一般较为敏感,多为大学生较为关注的话题,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讨论,进而导致舆情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为了预防涉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出现与爆发,培养大学生冷静面对涉高校舆情事件的能力是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大学生正确舆情观的内涵之一就是沉着冷静地应对涉高校舆情事件,不随意发表言论,保持客观、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行为。

2.3 理性判断舆情事件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网络舆情事件类型多样、真假难辨,不真实的舆情就是谣言,但其在被证伪之前,民众普遍会认为其是真相。任何网络舆情事件在被证实之前,大众都不能凭主观得出结论,因为不少舆情事件在被证实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反转,导致舆论风向多次改变。大学生是互联网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利用网络实施侵权与泄露隐私信息等违法、犯罪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应始终保持警惕心理,不盲目跟风,不随意发表言论,因为网络上公开发表不当言论可能涉及侵权、违法,甚至犯罪。虽然网络具有匿名性特征,并不像面对面交流那样可以知晓对方身份,但是通过相应的技术侦查手段,依旧可以查找到账号使用者,因此互联网并不是匿名的,更不是法外之地,大学生在发表言论前有必要斟酌自己的言论是否得当、合法,是否会导致舆情不可控,不能盲目跟风、曝光他人隐私和发表极端言论。另外,大学生也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防止遭受网络舆论攻击或者“人肉搜索”等非法行为的侵害。

3 大学生正确舆情观培育路径

3.1 加强大学生社会法治教育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互联网的元素。相对于社会人士来说,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和生活阅历不足,所以大学生不能理性面对舆情事件,遇事“爱凑热闹”,并且法治意识不强。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法治教育。定期开展法治教育,或者邀请政法教育人士与相关工作者开展讲座,讲述舆情事件相关法律知识与自身处理舆情事件的实际工作经历;同时,要加强对“翻墙”的监管,告知大学生“翻墙”可能存在的风险,实现对其有效监管。而且,不少大学生都在网络上遭受过人身攻击等,面对这些非法行为,大学生的应对能力较低,也不知道如何求助,所以教育学生如何应对舆情事件是高校社会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2 组建高校舆情事件处理队伍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主体,对大学生负有教育责任与管理责任。为预防与应对涉高校舆情事件,高校应组建专业的舆情事件处理队伍,对舆情事件进行管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面对舆情事件,尤其要注重突发性舆情事件。突发性舆情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其与普通舆情事件不同。针对普通舆情事件,高校可以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舆情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而针对突发性舆情事件,引导则成了重点,高校要注意让大学生保持冷静,避免在高度紧张的情形下作出错误的反应和发表不当的言论,特别需要防止心理素质较低的大学生因此受到身心伤害。

3.3 高校教育管理者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舆情观

自媒体时代,要想培养大学生群体正确的舆情观,就要求社会法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辅导员等主要教育管理人员给大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社会法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法治经验与社会阅历,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舆情观和正确处理舆情事件方面能给大学生提供帮助;同时,还能利用自身阅历帮助其提高甄别网络信息合法性与危害性的能力。大学生辅导员是大学中与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群体,通过日常的交流,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当其产生错误思想尤其是思想走向极端时,应及时进行引导。当突发性舆情事件发生时,大学生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调解情绪,并积极地进行引导,在应对舆情事件过程中引导其确立正确的舆情观。虽然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的社会法治教育制度存在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舆情观是高等教育的必然之举,无关乎学校,因此高校社会法治教育者等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都应肩负起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舆情观的教育使命与责任。

自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信息利用率与转化率,降低了信息制造与传播的准入门槛,这直接导致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社会法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辅导员应通过课堂授课与交流谈话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正确发表言论,辩证、客观地接受国内外形形色色的信息,确保其不受不良与非法言论的感染与蛊惑,从而使其正确的舆情观不受污染;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国内外发生的舆情事件,尤其是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突发性舆情事件,使其在面对舆情事件时能客观、辩证地采取理性举措。

3.4 大学生互帮互助共建正确舆情观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通常是自己的同学,由于年龄相仿、兴趣相近,且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相似度较高,所以大学生群体在遇到舆情事件时互帮互助共同面对的效果有时会好于法治社会教育工作者、大学生辅导员后期心理引导的效果。同时,大学生可以在学习社会法治课程与丰富社会实践阅历时互帮互助,这样更有助于正确舆情观的形成。

3.5 自我养成正确舆情观

大学生正确舆情观的构建关键在于大学生自我养成,相较于高校教育、同学引导和家庭家风等外部因素,大学生自身是起决定性作用的[5]。自媒体时代,由于自媒体的准入门槛低,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保障,所以大学生在浏览其中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增强社会法治认识,明确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发表观点言论时要注意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与个人隐私。另外,在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应对突发性舆情事件的能力,以客观、辩证的态度看待舆论事件,理智面对突发性舆情事件;同时,要注意规避互联网带来的不良影响,明辨是非、拒绝诱惑,避免国内外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自我养成正确舆情观。

猜你喜欢
言论舆情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他们的言论
智族GQ(2019年12期)2019-01-07 09:08:57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